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再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论文

再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31

再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4-0009-04

  

  笔者不久前发表过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真理的魅力》的论文。[1]重读这篇文章,感觉意犹未尽,有些想法没有充分展开,特别是有些基础性的深层次问题未及探讨。本文主要就“真理魅力”的相关概念做语义和逻辑的分析。

  一、“真理的魅力”与“思想的魅力”

  在日常的表述中,我们有时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真理的魅力”,有时又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思想的魅力”。这两种说法通常被看作是完全等同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真理的魅力”和“思想的魅力”并不等同,就像“真理”和“思想”并不等同一样。凡真理都是思想,但并非凡思想都是真理。也就是说,真理是思想的一种,即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思想。而除了这种正确的思想之外,还有一些并不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显然是具有魅力的,但不正确的思想也未必就不具有某种魅力,尽管不是真理的魅力,但也是某种思想魅力。

  从哲学上看,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人的“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而不论这种思想是否正确,或是否真理。黑格尔说过,人的思想是高贵的,即使是一个罪犯的犯罪思想,也是如此。人与动物有多方面的不同,有些是同等层次上的不同,比如生理和肉体组织及形态方面的不同,有些是不同层次的不同,即人类具有高于其它动物的特征,而这些特点在其它动物那里则并不真正具有。比如,思想就是人区别于动物,或高于动物界的一种表现。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在动物界中,至少某些动物中有思想的萌芽,但是这也只是萌芽而已。而且这种所谓“萌芽”正是相对于人所具有的“思想”而言的。离开了人类“思想”的比对,动物界的思想萌芽并不具有真正的意义。思想使人变得高贵。思想成为人类自我追求和发展的一项事业,人类由此不断地扩展和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断地积累思想活动的成果和遗产,建立起思想体系的层层大厦。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是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只要是通过思考得到某种思想,不论这种思想是否正确,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体现,都具有一定的魅力。

  但是,更具体地来考察就会发现:人的思想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从认识论上讲,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或有真理与谬误之分。在那里,正像思想发生了分化一样,思想的魅力也会发生分化。应该承认,不正确的思想也并非没有魅力,甚至有些情况下反而比正确的思想更有吸引力或魅力。至于这是为什么,可以深入研究。比如,有些思想尽管错误,但体现了一种思考的智慧,是人类思想事业的尝试,因而也具有某种魅力。比如黑格尔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他把世界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展开和历险,显然是不正确的。但这种体系的构造也体现了哲学的很高的智慧,对人们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中包含着某种正确,思想尝试的失败也包含着成功的因子。没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也不会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新哲学。而且,不正确的思想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神秘性,它比已经清晰化了的正确东西有更多的展开空间和想象余地;有些不正确的东西荒谬得出奇,反而引起人们的好奇之心;不正确的东西可以由人们添油加醋、变换花样,而正确的东西往往素面朝天、被人轻视,如此等等。

  但是,归根到底,正确的思想应该比不正确的思想更有魅力,而这其实就是真理的魅力。真理作为正确的思想,本身是具有魅力的。这种魅力不仅在于一般的人类思想所具有的那种因超越动物本能而具有的魅力,更在于一种特殊的魅力,即由于思想的正确性而产生的魅力。人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即思想,目的就在于揭示世界的真相,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找出世界的客观规律。而符合事实的思想,正是人所求之不得的东西,它对于人更加珍贵,因而更有吸引力。发现真理,得到关于世界的正确认识,正是人类之认识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所在。这些正确的思想,是人类思想事业艰辛探索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海洋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人类思想的魅力。而且,这些正确思想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的,而这种检验本身又往往进行得那样艰难,这就更使真理具有得之幸然的那种吸引力和魅力。

  可见,真理的魅力是思想魅力的一个部分,但却是思想魅力最突出的一个部分,是思想魅力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在真理的魅力中,包含有人类思想所具有的一般性魅力,但同时更具有其因合乎实际而具有的特殊魅力。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而言,一方面是要引起人们的思考,使他们关注思想并自己能够思想,让他们感受思想活动本身具有的魅力;另一方面,又不停留于此,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掌握正确的思想,掌握和坚持真理。由此得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仅是要向人民群众灌输正确的思想,让他们掌握真理,而且是要通过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而自觉地掌握真理。如果人民群众不加思考地接受马克思主义,那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这种接受是不自觉的,甚至是盲目的。而在群众开始自我思考的时候,我们则要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的魅力,以赢得群众。

  二、“真理魅力”的认识论意义与价值观意义

  在真理魅力问题上有一种复杂性,就是“真理”的认识论意义和价值观意义有所不同。在上一部分中,我们讲的“真理”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指的是正确的思想,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理性认识。应该说,这也是“真理”本来的含义。但是,“真理”这个概念在人们的使用中也逐渐具有了价值观的意义,指的是人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凡是信仰者,都认为自己所相信的道理是正确的思想,是“真理”,即使这种道理不能得到证实,或已经被证明为错误。在这里,确认的标准就不一样了。如果说在认识论中“真理”的正确性靠的是客观事实(客观证据)的支撑,那么在价值观中“真理”的正确性则靠的是主观事实(主观证据)的支撑,这种主观证据就是人的信仰或相信。本来是由于真理正确而被人们施以信仰,但现在却出现一种情况:由于人们对某种思想的相信或信仰而确认这种思想是正确的,即确定这种思想是真理。

  不要忘记,人们首先是在生活着,其次才是在认识着,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归根到底也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价值观上的“真理”概念的用法引起了混乱,因而我们需要把它与认识论意义上的本来含义加以区别,但是,更应该从历史的误会中去寻找必然性的东西。历史的误会,概念的误用,似乎是偶然的,但偶然背后有必然。“真理”概念之所以进入价值观领域,并成为其中的核心性范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认识与价值、认识论与价值观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是很容易也很自然就会发生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论意义的“真理”概念与价值观意义的“真理”可以统一起来。可以说,“真理”由于从认识论领域进入价值观领域而丰富了自身的内涵。在这里,“真理”不再是仅仅意味着“正确的认识”,而且也意味着它是“被相信为正确”的认识,意味着“对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正确认识”。世界是无限多样的,具有无限多的层面和内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自然也是多角度的,十分丰富和多样的。在所有这些人类形成的知识和思想中,或者进一步说在所有那些正确的知识和思想中,并不是每一种都对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有些知识也是正确的,但它涉及的可能只是人类生活的边缘部分,因而对人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相反,有些思想所涉及的是生活的核心领域,因而对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价值观的标准就在于,它通常只把那些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的事物的正确思想称作真理,而对于那些零散的、边缘的正确思想并不称为真理。因此,“真理”在这里不仅具有“正确性”,而且也具有了某种“神圣性”。它通常被人们用来指称某种具有神圣性的信条。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使用的“真理”概念往往兼具认识论和价值观双重意义,而二者之间又有着相互纠结的复杂关系。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时,一方面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在这方面它与另外的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具有同样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价值观意义上的,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世界上各种理论中的一种,而是一种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和理论信仰的思想。幸运的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因而“真理”的两重含义在这里是重合的。相比之下,对有些思想的信奉者来说,比如对神灵创世学说的信奉者来说,“真理”的两种含义则往往不能统一。他们相信神灵创造世界是真理,但这主要是一种价值观的含义,至于客观上是否真是神灵创造世界,并没有相应的证据。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真理的魅力本来指的是认识论上的真理的魅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也并不仅仅是如此。在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真理的魅力,不仅是要发挥科学的魅力,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信仰的魅力。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他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时,不仅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且也传递了一种信仰的影响力。在这里,可以说真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得到了统一。当然,我们要始终明白,“真理”的价值观意义依据于其认识论意义,后者是基础和依据。不能离开认识论意义而孤立地保持和扩展其价值观意义。在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时,始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论教育者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怎样炽热的感情和信仰,他还是不能用感情代替理性,用信仰代替科学。失去了客观真理的真理魅力,只是空中楼阁。

  三、“魅力”的究竟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魅力”是一个常用的词,人们大体上知道什么是“魅力”。但这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用词,而不是一个理论概念。要想使它成为比较严格的理论概论,就必须对其进行内涵的分析和界定。

  从《现代汉语词典》上看,“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这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很能吸引力的力量”被称为“魅”力呢?“魅”又是什么意思呢?它原来不过是传说中的一种“鬼怪”。我们传统文化中有“魑魅”一词,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还有一个词叫“魑魅魍魉”,指各种各样的坏人。可见,“魅力”本来指的是一种魅惑力或盍惑力,是妖魔鬼怪迷惑人的一种力量。显然,这是一个贬义的词汇。

  那么,为什么“魅力”后来又成为褒义词呢?为什么我们又谈论“真理的魅力”和崇高人格的魅力呢?应该说,后来的用法是一种转义,而不完全等同于原义了。至于为什么要发生这种转义,笔者认为是为了增加正面表述的力度。在原义中保存下来这样一种含义,即这种吸引力和诱惑力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一种极其强烈的难以抗拒的力量。它不是一般的“有吸引力”,而是“很有吸引力”。也就是用“魅力”来极而言之吸引力之大。可以说,这个词从一种性质上的含义转向一种表达程度的形容性的含义了。在人类的语言表达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要形成一个极富力度的表达,就不能用普通的甚至正面的词,反而要借用反面的带有某种邪劲的词。比如《圣经》中的诗歌集《雅歌》中描写爱情,说“爱情像死亡一样坚强,像阴间一样牢固”。可以说,这种对忠贞爱情的描写达到了极致和顶点。同样,当我们想表达“艺术”的超凡吸引力时,就说“艺术的魅力”。

  在“魅力”转变成正面的词汇后,它通常也不是指那些完全理智的、中规中矩的、正统的某种事情的吸引力,而更是指那种打破常规的、神秘的、诱惑性的、面向人的本能的那种吸引力。比如,女性的魅力(还有什么“魔鬼的身材”之类)、艺术的魅力,甚至领袖的魅力(“魅力型领袖”的说法)等等。至于“真理的魅力”的说法,是更为引申性的转义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当我们谈论“真理的魅力”时,特别是当我们谈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时,要认识到这并不能表达“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全部力量。马克思主义自有其思想智慧的“魅力”,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靠“魅力”来赢得人民的,不是靠那种令人神魂颠倒、欲罢不能的“诱惑力”来吸引群众的,而是靠自己的正确性、靠它指导实践的价值来赢得自身的存在和尊严的。当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法定的指导思想,当马克思主义经过广泛的宣传而成为社会的常识时,也许在人们看来它不再像过去“地下状态”那样具有“诱惑力”和“魅力”了,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手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得力工具,它的存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问题上,我们是重视“魅力”,但不唯“魅力”。

  “魅力”不纯粹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与人对魅力的感受有联系。同一事物,或同一个思想,在不同的时候,或对不同的人来说,具有的魅力有很大差异。在以瘦为美的时代,“骨感”就是魅力;而在以肥为美的时代,则“丰满”是魅力。对精神产品来说也是如此,在工业社会之前的时候,人们欣赏古典的美,但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人们追求变态的美,甚至以丑为美。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处于急剧转型和高速发展中的我国社会,由于心理压力等原因,人们心理上有一定的扭曲,可以说人人心里都有一股或多或少的“邪火”。由此造成人们对文艺作品和精神产品的需要上发生变异。比如黄宏和赵本山都是小品大师,黄宏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可以说是二者高度的统一。但人们还是更爱看赵本山的小品。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因为赵本山的小品也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它比黄宏小品多一种东西,那就是一种“邪乎劲”。这种“邪”增强了作品的力度,很有冲击力,但同时又规约和转化为“正”,以保持了小品的思想性和正面性质。黄宏的小品太“正”了,人们觉得不够劲儿。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启示:这也就告诉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十分严肃的工作,是十分“正”的事业,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正”,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要来那么一点“邪”。由于有了这么一点“邪”的东西,工作就有了张力,内容就活跃起来了。直接陈述正面的东西,人们觉得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但如果从反面的东西开始,经过内容的冲突而引出正面的东西,人们就有了兴趣。当然,这种“邪”的东西不能多,不能影响和动摇正面的东西,而且也能够转化或归化为正的东西。我们不能在划定的圈子里舞蹈,而要打破一些不必要的框框,面向社会和人生,直面社会和人生中的错误的东西,丑恶的东西,罪恶的东西,使它们形成与正面的东西的鲜明对立,最终使人们归向真善美。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这应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

再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真理 魅力 思想 政治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