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浅议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浅议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1

浅议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7-0117-02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他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具体阐述:“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这就证明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思想政治课作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笔者就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经验。

  1 营造学生课堂举例的良好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感性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手资料,是不竭的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重要的手段,是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又比较抽象的概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生动、新颖、感人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课本上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化传媒及通讯工具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来源和知识容量增多让学生优先举例,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1事实举例为先

   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跟课堂有关的资料。一方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我举证、在感悟中理解知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笔者在讲初三政治“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时;一个学生讲了“家乡的巨变”,又有一个学生讲了“我们现在出口三支小蜡烛,利润抵台大彩电”的故事,还有一个学生讲他到过深圳,看到了改革开放后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城市面貌。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后小组又举例讨论,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为国争光。通过让学生优先举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振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取得了最佳效果。

  1.2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教师应彻底摆脱“应试教育” 的羁绊,特别是在新课程下农村初中教育,必须树立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首先要树立“面向全体”开发潜能的教学观,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通过学生自己举例,懂得思想政治的观点、概念、原理。其次,要树立“师生平等,生生有长”的师生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课前寻找的例证,表扬其创新精神,以“榜样式”的力量激发全班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让学生举例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 训练思维,培育创新能力,当好激发者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掘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2.1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也是发散性思维,即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鼓励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生思路。例如,在讲到“依法治国”时,笔者问:胡长清案说明了什么?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党的宗旨;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当然也有一些过激的言论,如我国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想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及时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而对一些过激的言论,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加以分析。通过求异,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育。

  2.2鼓励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思源于疑,大胆质疑,努力释疑,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各种见解和作品。例如,笔者在讲到“农民起义和战争”时,有同学就问:“法轮功是邪教,太平天国是不是也是邪教?”此问一出,满堂惊奇。笔者问,为什么你说太平天国是邪教?这位同学说:“太平天国有教主,也信奉天父、天兄下凡。”笔者及时鼓励了这位同学的新见解,并联系邪教的特征给了这位同学满意的答复:“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与邪教有本质区别。但是,正是由于太平天国也具有邪教的一些特征,最终也导致了太平军自相残杀,是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之一。接着笔者及时联系当前对法轮功的斗争,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教育。这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知识,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利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其创新潜力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则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到初三政治“诉讼”和“民事诉讼”有关内容时,笔者首先提供《一字惹出两官司》案例。案例中说,1999年9月21日,王某因故死亡,在整理王某的遗物时,发现对门的张某不久前写给王某的一张借据。借据是这样写的:“今借於王某现金五千贰佰元整。借款人张某某,1999年6月30日。”隔日王某的弟弟持借据找张某要帐,张某不但不承认还指着借据说:“你看看,‘今借於王某现金5200元’是指我借给你哥哥5200的意思,落款‘借款人:张某’是指借给你哥哥款的人是我,你哥哥死了,我还愁没处要帐呢,正好你还钱吧。”手拿借据的王家人糊涂了,讨债人变成了欠债人。后王家将张某告上法庭,让法官来判这个似乎是:“死无对证”的借贷纠纷。法院受理了此案。哪知在法庭上张某以没有文化将借款人理解为借给款的人、酒醉没有当时拿走借据,且“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等理由反诉要求法庭判令王家人返回借款和利息。这样一个官司就变成了两个官司。笔者利用这一案例,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并发挥学生的参与潜力:

  3.1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我们已进入21世纪,预言家说:“21世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必然是教育的竞争”,《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对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现在初三政治教材把“学科和活动”两类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吃一吃。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提出后,笔者首先组织参加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阅读有关案例,观看了有关审理案件的实况录像。而后又组织学生 到本地法庭观摩了法庭审理、判决案件的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本来对“诉讼”一无所知的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3.2参与争辩,相互讨论

   政治课的基本理论。从正面讲,有时学生很难接受,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和辩论,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挥。如上述案例提出后,笔者以“假如你是法官”为题,你怎样审理此案,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提出后,课堂上当即热闹起来。有同学说,是王某借张某的钱,因为借据上的“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有同学说,是张某借王某的钱,因为借据在王某手里;也有同学说,王某已死,死无对证,此案无法审理。在讨论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赞同王某;另一种是赞同张某。最后,笔者又以“假如你是辩护律师”为题,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护。双方唇枪舌战,争辩激烈。赞同王某的同学还查阅了《新华字典》中“於”字的涵义,得知,“於”字是“于”字的繁体字,既可做“给”解,又可做“到”解。而且 ,借据又在王某手中,按一般借贷关系,应是张某借了王某的钱。当案情逐渐明朗的时候,教师及时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中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典型问题及时进行剖析。通过争辩,有的同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同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既理解了知识,又开拓了思路和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发挥。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顽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

  (上接88页)

  比来看,当时在西山的林徽因,据说她写诗的时候要点上一炷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之中,吟哦酿制佳作。这里他诗歌中白莲从普通审美到特定对象的陆小曼与林徽因,都与莲意象密切联系了起来。

   但与其它诗歌相对比,不难看出,徐志摩所欣赏的女性美的极致却是几千年士大夫阶层男性文化所修正的美。他所爱慕过的英国曼殊斐儿,从小就以美慧著名,但身体也从小即很怯弱。曼殊斐儿后来死于肺病;林徽因小时生过肺病,后来也死于此病;陆小曼也是自幼多病,终日疾病缠身;凌叔华虽然身体健康,但徐志摩却是以曼殊斐儿以称赞她的。所以徐志摩诗歌的“莲”意象不再是《诗经》中“硕大且卷”,也不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高昂奋进,它的形体是细弱的,娇柔的,才会产生上述这种美态,这种意象统辖出徐志摩对异性的病态美特殊审美。在诗意中,这种病态,我们不易发现反而被这种美态迷惑,当它表现为中学生最熟悉的《雪花的快乐》中的“雪花”等意象时,我们更不容易返回物象物象来透视作者。

   总之,仅仅是从意象来看,徐志摩诗歌意象的阴柔与李白等诗人意象的刚健作迥然不同。徐志摩诗歌的轻丽与唐代最典型的边塞诗诗风格也截然相反。由此可见,运用用意象分析法时,诗人徐志摩的人格特征与其它诗人的明显差异;诗歌风格与边塞诗诗人中,唐人那倾向功名,刚劲、粗砺、旷达的鲜明差别。这样,诗人人格的差异、诗歌审美差异、诗歌风格的差异,都可以集中于意象而显示出来。这种意象法还可以延伸诗歌教学中的文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多维参照中,在多个层面与境界与获得丰富的收益。

浅议思想政治课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政治课 中学生 策略 能力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