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从《美狄亚》看欧里庇得斯的道德关怀论文

从《美狄亚》看欧里庇得斯的道德关怀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5

从《美狄亚》看欧里庇得斯的道德关怀

  

   由于美狄亚“杀子惩夫”的“恶行”,她因此成了西方文学史上“巫女”的代名词,但这与作者的本意是相悖的。雷本沛认为美狄亚“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使得伊阿宋断后的行为在人类学意义上就具有了砸断血缘的枷锁、断其生命之根的深层含义,是向男权社会的挑战。《美狄亚》不是一部单纯的家庭悲剧或命运悲剧,更主要的是一部文明悲剧。当男性将权力、财富、地位从人的本质需要中分离出来,作为生活的最高价值标准时,就必然带来道德倒退、家庭动摇、社会动荡。”[1]该观点强调在男权社会中男性道德倒退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切中社会文明苍白不公的一面,抓住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意义深远。美狄亚的复仇正是基于丈夫的道德倒退。“我已经完了,我宁愿死掉,这生命已没有一点乐趣。我那丈夫,我一生的幸福所依靠的丈夫,已变成这人间最恶的人!”[2]。面对男性道德的倒退,同时又处于苍白不公的社会文明之中,女性大多只能无奈地牺牲,要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只能靠自己。在漫长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多以奉献、牺牲、隐忍的形象而存在,鲜有像美狄亚一样绽放生命激情的。她就像一面被逼上梁山的旗帜,高高地飘扬着,时时提醒男性:哪里有道德沦丧,哪里就有血腥的反抗。

   欧里庇得斯以清明澄澈的目光、仁慈温情的心灵,以深刻的男性视角,看到古希腊女性在恶面前的孤独无依和不公正的生存境遇与命运,描写了美狄亚的复仇,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同情、惊叹、尊重、赞美,彰显着女性的知识、智慧、反叛和生命光彩。正如歌队所唱“如今那神圣的河水向上逆流,一切秩序和宇宙都颠倒了:男子汉多么奸诈,那当着天发出的盟誓也靠不住了!从今后诗人会使我们女人的生命有光彩,我们获得这种光荣,就再也不会受人诽谤。”[2]作品的精神向度直接指向道德的高度,而且这里的道德关怀并非只关乎美狄亚,因为美狄亚的复仇既有自我意义的拯救,同时也是全人类女性的拯救。作者对女性生命的赞美和道德关怀是有极大的进步意义的。

   一.直面两性关系问题,为女性作辩

   在圣经故事里,人类之初是夏娃首先偷吃了能使眼睛明亮、能知道善恶的智慧果。夏娃的反叛为人类翻开了新的篇章,夏娃之举表明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原初状态就既有反抗精神也具知识性。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已具有民主精神的伯里克利时代时,两性关系却表现出不公平、不文明的状态,父权制已对母权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比《美狄亚》(前431)早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前458)就真实地反映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斗争和胜利。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为了成就自己的英雄大业,服从宙斯意志杀祭自己的女儿,女儿的母亲王后克吕泰墨斯特拉为报复丈夫的恶行,将攻克特洛伊城返乡的阿伽门农杀死在自家的澡盆里,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特斯回国替父复仇杀死母亲,最终被赦免。剧作以女性的彻底失败告终。正如美狄亚所言“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成为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购买丈夫,那又是更可悲的事。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2]

   众所周知在公元前六世纪和五世纪间,希腊经过土地立法,私有财产的发展,使家庭制度巩固下来,婚姻制度逐渐固定为一夫一妻制。然而,所谓的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即具有了它的特殊性质,使它成了只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3]真正的现实却是,男子“拥有艺妓是为了愉快,拥有姘妇是为了肉体的满足,拥有妻子则是为了生育合法的子女,为了可靠地保护家庭财产”。[4]因此,在婚姻生活中,男子可以有外室,可以重婚,随心所欲[8]。当伊阿宋另有新欢后,由科林索斯妇女组成的歌队是这样劝慰美狄亚的:“即使你丈夫爱上了一个新人,这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你也不必去招惹他,宙斯会替你公断的。”[2]可见,当时人们对男子的见异思迁已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然而,身处卑微地位的古希腊女性则完全是男性的附属,只能选择顺从与牺牲。她们只能靠着丈夫一个人,既没有什么社交生活,也没有什么朋友。当美狄亚痛苦万分在伊阿宋面前辩争时,伊阿宋却强词夺理:“你们女人只是这样想:如果你们得到了美满的姻缘,便认为万事已足;但是,如果你们婚姻遭了什么不幸变故,便把那一切至美至善的事情也看得十分可恨。愿人类有旁的方法生育,那么,女人就可以不存在,我们男人也就不至于受到痛苦。”[2]原来在男人的眼里,女人唯一的用处就是生育,除此以外女人只能默默忍受丈夫、社会强加给她的一切灾难,逆来顺受,如果稍作反抗,就是给男人痛苦。面对无耻的背叛、伤害、遗弃,伊阿宋还进一步振振有辞替自己辩解:“我做得聪明,不是为了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得生活得像个样子,不至于太穷困。”[2]为了金钱、地位,男人可以践踏人间最尊贵的亲情、爱情。这里伊阿宋践踏的不只是美狄亚一人,表面上的胜利者美狄亚的情敌科林索斯公主也只是一个失败者,她也只不过是伊阿宋满足欲望的工具。面对这个丑恶的男人,作者禁不住借歌队直接加以指责,谴责伊阿宋欺骗了妻子,对不住妻子。

   面对希腊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舞台上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借悲剧形象美狄亚的反抗和血腥的复仇,用触目惊心的叙事提出了两性关系中妇女的地位问题,为女性作辩。作者赋予了美狄亚源自夏娃的“丰富的知识”和反抗精神。美狄亚作为一个知识丰富的能做任何恶事的女人使克瑞翁感到害怕,伊阿宋也指出她的这种名声,而美狄亚本人承认“知识丰富”的名气严重地危害着她,她以自己丰富的知识激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另外一些人觉得她冷淡,还有些人觉得她从性格上说是异己的,有些人觉得她简直令人讨厌。她曾说:“谁足够聪明,谁就任何时候都不该给子女太透彻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的人,因为除去毫无用处的非难将落到他们身上之外,他们还在同胞的心目中给自己造成凶恶的嫉妒。”[4]是丰富的知识使美狄亚让位高权重随心所欲的国王害怕,让作恶的“英雄”伊阿宋害怕,换言之,是这个女人让男人害怕,这与当时女性们普遍的境遇有着天壤之别。显然作者借美狄亚暗示女性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必须用知识点亮智慧、睁开眼睛,因为唯有知识才能赋予女性抗衡父权制社会的智慧,赋予她们反抗的勇气,改变她们低下的社会地位,获得应有的权利和尊严。从这个角度上说,欧里庇得斯承继了伊甸园知识和反抗的主题并将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历史嬗变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残酷压迫,逼使她们走向男人的对立面:不是以绝对的忠贞顺从表示臣服,就是以残酷的报复作为反击。潘达洛佩是前者的代表,是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妇女形象,是一张掩盖了女性自我的面具。美狄亚是后者的代表,她作为一面逼上梁山的旗帜,形象地表明了男人的压迫必将激起女性的反抗,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合法的“男性公理”的不公正性。

   对“男性公理”的反叛,势必动摇以男权为中心的“家”的观念。《伊利昂记》最精彩的场面“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厮杀,海伦在城头闪过一面,她的无动于衷诉说着对男人们维护“家”的荣誉的冷漠、鄙视。美狄亚亲手毁灭了养育自己的“家”、用整个爱心经营的“家”以及伊阿宋的新“家”,最后驾着龙车飘然而去。美狄亚的离去是对“家”彻底绝望后的反叛。它标志着一种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但并非预告着抗争的胜利。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出自个人心甘情愿的自我放逐、自我流亡罢了。云海茫茫,独立于世的安身之命分明又是一幅幻境。时隔两千多年,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为了爱情勇敢地冲出了死气沉沉的平庸的“家”,结局却是无处可逃,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当《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快乐的玩具、一个可爱的性奴隶”[5]地位的实质后毅然离家出走,作品的结局,给人们留下了“娜拉出走后会怎样”的担心和思考,看起来是娜拉的胜利,其实,是海尔茂的胜利。纵观古今,女性的社会地位就如同西蒙?波伏娃所说是“第二”的,唯其如此,欧里庇得斯借美狄亚表现出的道德关怀才显得更加熠熠生辉,意义深刻而久远。

   你也许认为美狄亚杀子惩夫的行为为其蒙上了巨大的污点。我们来看美狄亚对待孩子这一主题的态度:伊阿宋责怪美狄亚拒绝逆来顺受,说只要人类有旁的生育方法女人就可以不存在,我们从此看出在男人的心里孩子才是重要的,妻子无关紧要。同时美狄亚针锋相对指出“我宁愿提着盾牌打三次仗,也不愿生一次孩子”,欧里庇得斯再次借美狄亚之口说出了女人生育这一稀松平常事实背后的巨大痛苦和牺牲。作者让美狄亚将复仇之剑指向孩子的情节安排,正使作者对美狄亚的同情伸向了最深处,让美狄亚的复仇来得彻底而命中要害,她深知在希腊,“真正的生育者被认为是父亲,母亲则被认为只是父亲的种子的培养者和保护者,”[4]儿子并不属于母亲,而被视为父亲家族的种子,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权力、荣耀、地位和财产的体现。因此,她要用利剑,斩断维系父亲和儿子的血缘纽带,让伊阿宋为失去子嗣而痛彻肺腑,让他生不如死。果然面对死去的孩子,伊阿宋说“我简直完了”,美狄亚“这正好使你的心疼如刀割”、“到你老了再哭吧”。至少欧里庇得斯让我们看到了美狄亚表面上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再男女两性的天平上加重了女性的分量。

   二.以人的幸福为价值取向,为“爱情至上”张本

   美狄亚追求爱情是义无反顾的,失去爱情后的复仇更令人惊心动魄。作为科尔喀斯公主,被人们公认为是聪明多智且敢作敢为的美狄亚,被从异邦来到的伊阿宋的英雄行为深深打动,心中立即点燃了炽热的爱情之火,她先是暗中帮助情人,把代表国家的金羊毛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伊阿宋,背叛了自己的父亲,背叛了父亲的家,背叛了自己的国。在亲情与爱情不能并存时,他幻想的是爱情的美好而毅然斩断了亲情,告别了安乐舒适的公主生活。她杀死了骨肉兄弟,毫不迟疑地将兄弟的尸体砍成碎块,抛入大海,为了阻止父亲的追赶。美狄亚来到情人的国家后,设计为他报了杀父大仇,成全了情人的英名。她对爱情的态度,真实体现了黑格尔所说“由于忘我,爱情的主体不是为自己而生存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同时也只有在另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自己”。美狄亚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他俩成了一对恩爱夫妻,夫妻情深,儿子可爱。虽飘落异国他乡,仍筑起了一个栖身之巢。但伊阿宋变了心,他要做科林索斯国王的女婿,并要把妻儿赶出境外。这激起了美狄亚深刻的痛苦和巨大的愤怒。

   伊阿宋与美狄亚,作为逃亡者,流落异国它乡,其处境、其地位与奴隶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只有靠主人的恩赐生活,其艰难与屈辱是可想而知的。美狄亚没有怨言,伊阿宋却动摇了,面对所在国家科林索斯国王的青睐,娶公主为妻既可以改变处境,又能满足占有财富、获得地位的需要。最终,伊阿宋为地位和财富背叛了爱情,背叛了家庭。面对丈夫的遗弃,幸福家庭的破碎,自己孤儿寡母,遂成游魂野鬼,因为她“没有国家,没有故乡,没有父母、兄弟、亲戚,不能逃出这灾难”。她陷入绝境,她责问宙斯能给人准确的特点区别伪装的黄金,却不能在男人身上刻划出任何可以据此认出坏人的特点。当她醒悟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毫无意义时,绝望将美狄亚的爱情化为极端的仇恨,她要报复伊阿宋,最终选择了最毒辣最有效的手段―――“杀子惩夫”,选择让自己身体和心灵处于双重的终身流放为自己的爱情画上句号。

   美狄亚追求爱情时的义无反顾以及失去爱情后惊心动魄的复仇,在持孝善论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然而在欧里庇得斯的剧中,爱情被视为高于一切,是决定美狄亚幸福的至美至善之举。美狄亚的复仇动机源于爱情和爱情的被毁灭,她为了复仇而违犯礼法的行为愈多,愈能引发观众(包括接受传统伦理观念的现代观众)的同情。在古希腊,自柏拉图和伊壁鸠鲁以来道德伦理视角已转向了现实伦理行为中的个体,提倡以实现人的幸福为善的本质规定,表现了一种重视个人、以人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站在这样的伦理基点上,凡是增进人的幸福的行为如爱情、婚姻等都是具有正义性的,而各种利害关系产生矛盾时,人们取舍的尺度便是唯幸福是取。

   三.互文探究:性别对峙的血腥味

   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菲罗墨拉象一只羽毛上洒满了自己鲜血的鸽子。洁白的鸽子指的是她纯洁无瑕的处女之身,“鲜血”是她遇到鹰兀(姐夫忒柔斯)的袭击(玷污)而染上的。从女性意识的角度看,它揭示了男性强权对女性的占有,其结果必将导致一次血的复仇,即美狄亚式的复仇:由“血”带来的苦难依然会由“血”的补偿作为报应。故事的结局是姐姐普洛克涅在菲罗墨拉的帮助下,残杀并肢解了自己的孩子,最后还让忒柔斯吃自己孩子的肉。结尾的寓意颇深:姐妹二人行凶后变成夜莺和燕子一起逃跑,以至到了今天,她们行凶时留在羽毛上的血渍也无法洗去。

   卡希尔在《语言与神话》中说:“象征的设置是人们需求和目的的产物,象征不只是现实的一个方面,他就是现实本身。”父权的压迫是“血”的因,美狄亚、菲罗墨拉的反抗是“血”的果,二者在一个象征“血”上的重合,预示着在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中,性别对峙的解决总离不开血腥味。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进一步加重了血腥味。35岁的女主人公爱碧为了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为了得到令人垂涎的田庄,她嫁给在年龄上足以做自己父亲的凯勃特。从她进门的那刻起,她就在争取自己的的权利。当凯勃特告诉她“一个家是得要一个女人”时,她反驳道:“一个女人是得要个家!”在某种意义上,她的占有欲来源于她对命运的抗争、对过去辛酸痛苦生活的补偿,体现了她试图拯救并把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性。为了获得田庄,她不惜委身下嫁行将就木的凯勃特;为了名正言顺地获得田庄,她顶着世俗的压力和邻人的侧目,引诱“儿子”伊本与其乱伦私通,并生下了一个儿子―――一个合法的田庄继承人。为了追求与伊本的纯真爱情,为了不再成为丈夫的附庸,她不惜弃夫弑婴,宁愿和所爱的人在监狱里度过余生。同样是杀死自己的孩子,美狄亚是因失去爱情后复仇而为之,爱碧是为了得到爱情而为之。同样的血腥味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为追求爱情为实现自我所付出的惨重的代价。

   20世纪杰出的英国文艺理论家F.R.利维斯在其《伟大的传统》(1948)一书指出: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不仅是文学的传统,也是道德意义的传统。他臧否作品的标准往往有道德的出发点。他谈论奥斯丁的《爱玛》,不赞成从“审美”、“诗篇布局”来阅读这部小说,实际上“细察一下《爱玛》的完善形式便可以发现,道德关怀正是这个小说家独特生活意趣的特点,而我们也只有从道德关怀的角度才能够领会之……其他英国小说大家的情况同样如此……人人都有一个吐纳经验的肺活量,一种面对生活的虔诚虚怀,以及一种明显的道德热诚”。[6]他进一步推而广之“有哪一位小说大家对于‘形式’的专注不是取决于他对丰富的人性关怀、或复杂多样的关怀,所抱有的一种责任感呢?……这种责任感,在本质上,就包含了富于想象力的同情、道德、甄别力和对相关人性价值的判断――试问,有哪一位小说大家不是这样的呢?”[6]

   我们用利维斯的评判标准来审视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能明确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关怀所抱的责任感,即同情、道德、甄别力和对相关人性价值的判断等都深刻而鲜明地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作者为黯淡无声的女性世界注入了一抹亮色,发出了一声呼喊,让美狄亚以悲惨的复仇来维护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基本公平。作品之所以迄今还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作者超越时空的美好的道德关怀。

  

从《美狄亚》看欧里庇得斯的道德关怀

论文搜索
关键字:欧里 美狄亚 关怀 道德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