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探讨论文

高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1

高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07-03

  

  研讨式教学通过学生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并利用课堂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和总结,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按照研讨式教学步骤划分可分为:三步法、五步法、六步法和七步法等多种形式。其中通过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班级讲评和总结提高等五个步骤的五步教学法影响最大,也是研究相对较成熟的方法。另外,也有教学示范和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学生讲述、师生评议、教师做阶段性的综述等内容交错使用的形式。[1]研讨式教学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研讨式教学的特点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目的不仅能培养学生学知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融为一体,把知识传授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注重方法传授、能力培养和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有机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坚持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强化,创造富有活力的教学形式。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

  1.以研讨为最基本特点

  研讨式课堂教学是以研讨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主张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通过研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既提高了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提高了科研能力,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的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

  2.以良好的课程设计为基础

  实施研讨式教学既要根据不同的学科需要把握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也要注意课程研讨过程的组织实施及具体步骤的落实。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既需要结合教学的基本原则,也需要教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有深入和准确的把握。

  3.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

  研讨式教学完全不同于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教学,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之中。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强调学生能力训练,要求必须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学术性与技能培训以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诸方面的有机结合。而这一切需要以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为前提。

  4.以师生互动为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教与学的双方在认真学习、研讨、评论、总结等一系列环节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研讨式教学要求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积累的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个人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实行研讨式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研讨式教学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采取教师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重分数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最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却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改变教学观念和完善教育手段,推动教学理念的变革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大学阶段注重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强调的重点。

  1.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1985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国务院正式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都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目标。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调整专业设置,修订专业培养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强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不断探索和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了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创造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

  2.教学方法改进与教学手段完善的需要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20世纪80年代初使用幻灯、投影,到80年代中期发展电化教学,90年代逐步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列入了现代远程教育,这些政策和举措在推动教学手段改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多次强调要改革教学方法,许多高校教师在实践中也做出了积极地探索、尝试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实践式、案例教学法等得到推广。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其改革仍需不断加强和深化。研讨式教学就是根据各学科自身特点开展的教学方法改革。在经济管理等文科性质比较明显的专业及课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的需要

  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引发了多次大讨论,并在不断地讨论和探索过程中,建立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不断地融入了新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减少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强调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方式,减少学生被动接受;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等思想观念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讨论,引导广大师生广泛参与,促进教学改革。明确提出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对高等学校加强探求新的教学改革路径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

  4.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化趋势的需要

  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新的任务和挑战。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提升大学生的整体意识,增强国际交往能力;知识社会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高校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由于不同高校的招生对象、资源条件、培养目标、教育措施和培养过程等差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要求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为高等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能力和素质提供保证。

  三、研讨式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但前提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科与课程的特点,分析研讨式教学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方法与步骤。在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既体现在研讨内容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研讨形式、研讨环节、研讨步骤上的差异。因此,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充足的课前准备

  首先,掌握研讨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明确研讨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细化开展研讨互动的基本程序、合理设置相关环节等内容。在制定研讨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时,要根据教学对象和研讨问题的实际,提出教学实施的有关要求,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确保研讨顺利进行。其次,准确把握学科及课程的特点。教师需要理清研讨内容的基本要点,掌握各个研讨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解答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应具备的理论知识,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质疑;理论、观点和方法应用方面可能遇到的障碍。再次,选择适当的研讨主题。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必须围绕主题做好资料收集,在充分理解和分析主题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的、理清研讨思路、明确研讨的意义。既要做到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还要传授学习与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2.研讨环节的灵活引导能力

  首先,教师具备研讨环节的把握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保证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来研讨问题,既可以进行阐述观点、方法、结果等成果内容,也可以对有疑问的地方提供给大家讨论加以解决,也可以对其他同学、他人过去的研究成果等提出质疑;既可以运用理论进行剖析,也可运用事实进行论证;既可以从宏观层面畅谈个人看法,也可立足自身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进行探讨。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课堂研讨的驾驭力、应变力、亲和力,增强互动研讨的效果。其次,引导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与改进教学管理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搭建平台,使学生在研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求知,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学习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换,帮助学生探索和掌握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方法。再次,适度调节研讨气氛的能力。初次参与研讨式教学的部分学生开始往往不太适应,导致拘谨和放不开的现象。教师应积极引导,不断调动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兴趣和热情。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某些创新性见解给予肯定,营造宽松和谐的研讨氛围。[3]

  3.充分地发挥点评环节的作用

  首先,点评以引导、鼓励为主。每个题目讨论结束时,可由教师对研讨发言进行点评。对存在的偏差或错误给予纠正,对学生所关注的矛盾和焦点在理论与学术的层面给出解答,做出一定的界定和评判。同时,点评中应对学生在研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真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使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维持在最佳状态。其次,鼓励学生以辨析为主。既可由学生对整个研讨互动情况进行点评,也可对其中的一两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学生互评应以对问题的讨论为主,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可在互相点评中陈述自己的观点,此时的观点陈述应以小结式发言为主,可自由发表己方的观点,继续深化对研讨主题的理解,也可以为下一次研讨留下话题。再次,小结以归纳为主。教师小结应以系统归纳为主,对整个研讨互动的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并做出归纳性评述。同时,针对研讨主题,突出重点,使学生明确在研讨中应受到的启示以及这些启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做到有针对性地就理论、思路、方法、对策加以分析,得到进一步启发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系统的课程学习与方法得失的总结

  首先,对该门课程学习进行总结。既需要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的总结,也需要教师对研讨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方法的教学效果做出比较分析。其次,对研讨式教学方法的总结。尽管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的一些专业实施,但是,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既有模式不成熟的一面,也有部分学生不适应的一面。郭汉民教授(1999)在探索研讨式教学中指出衡量研讨式教学实际效果的三条标准:①要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真正被广泛调动起来;②要看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有效地提高;③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支持和拥护这种改革。[4]因此,课程教学完成的总结阶段,既要从学生的角度谈自己在研讨式教学方法上的得与失,又要从教师的角度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研讨式教学方法提供经验依据。

  总之,研讨式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高等教育的研讨式教学实践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研讨式教学的需要,真正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目的。

高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模式 研讨 素质 模式 高校 教师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