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后真相时代新闻泛标签化的思考论文

后真相时代新闻泛标签化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2-13

后真相时代新闻泛标签化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3-0053-02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总数的97.5%。借助手机这一媒介,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及传递信息,但是缺乏媒介使用素养的行为使信息环境噪声过大,标签化可以减少受众在搜集与整理信息时所花费的成本,新闻标签也不例外,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使客观事实的传达受到阻碍。因此媒体在使用标签时一定要做到“精确”“精准”“经典”,向大众传递最为真实的信息,维护新闻的客观性,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

  1 标签新闻的形成原因

  在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的情境下,传播界限日益模糊,传者和受众过去泾渭分明的界限已日渐消弭,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噪声过大,就像尼尔?波兹曼在其经典著作《娱乐至死》当中提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也会导致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时代的现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群体间的情感共鸣淹没了事实真相,情绪宣泄代替了理性思考。新闻媒体的利益诉求和自媒体的崛起为新闻的泛标签化提供了土壤,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受到质疑,标签新闻所形成的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受众的理性思考。新闻的泛标签化使得新闻的真相或出于无意或是有心被掩埋,并以符号化的狂欢使得受众忽略对于新闻事实的追求,使新闻事实让位于个人情感。

  在新闻报道中,“贴标签”可以使新闻以符号化的形式呈现事件与人物,使新闻呈脸谱化、模式化、线性思维化的特征。通过“贴标签”的行为,新闻报道可以将个体扩大为群体,将个别扩大为―般,从而扩大其影响力。但是标签被滥用则会导致新闻发生的背景被忽略,使新闻报道的真正意图被隐藏。美国作家李普曼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一旦成见系统被固定,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抵触我们成见系统不支持的事实,受到我们所支持的事实的吸引”,这会导致刻板成见的出现。

  关于刻板成见,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也有所阐述: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并伴随着对于?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情感。滥用标签会使群体对于新闻事件的固定印象,将群体的意向强加于个体,加强受众的判断和评价,加剧了对于信息的偏见,影响受众对于事物的客观认知。因此,媒体一定要审慎行使媒介权利,一旦以偏概全的方式发布新闻,则会激发受众的情绪,获得强烈的传播效果。

  2 标签新闻的类型分析

  2.1 将群体标签化

  为群体贴标签也可下分为3个方面:

  1)根据年龄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80后”“90后”,“00后”等标签词语对人进行定性,或是在报道新闻时使用“大妈”“小鲜肉”“老腊肉”等词语,虽然能够清楚表示人物的年龄,但是其中隐含的人物的行为方式,资历阅历等方面的特征会形成刻板印象。

  2)根据职业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杨永信电击戒网瘾事件”,杨永信是山东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主任,2008年由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战网魔》一片,成为全国受孩子网瘾困扰的救世主,并在新闻报道时被贴上了“全国戒网瘾专家”的标签,但是随后杨永信的治疗方法也遭到了质疑,于2016年被曝光用屈打成招的方法逼着孩子承认自己有网瘾,不听话就用电击,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新闻反转的发生使“全国戒网瘾专家”与“恶魔”两个标签形成鲜明对比。

  3)根据性别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2017年8月31日发生在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的“孕妇跳楼事件”,院方认为产妇是由于家属多次拒绝产妇的剖腹产要求,导致产妇疼痛难忍而选择跳楼,产妇家属声称自己曾多次要求院方进行剖腹产手术,但遭到拒绝。双方各执一词,同时“孕妇”“跳楼”的字眼也使此次事件掀起舆论狂潮,使事件得以被广泛关注,该事件截止到目前尚在审理当中,希望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

  2.2 将事件标签化

  将事件标签化是指将先前发生的某一事件作为一个案例A,在另一相似案件发生时,将案例A拿出来与其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教训。如发生于2017年6月22日在浙江杭州发生的“保姆纵火案”,保姆由于偷雇主家的钱财首饰被女雇主发现,在其离开雇主家时以放一把火的方式掩盖其继续偷盗的行为,但随后发现火势不受控制,就乘电梯逃走,造成了女雇主和三个孩子全都离开人世,这个事件再被报到时就广泛使用经典的预言故事“农夫与蛇”的标签,但是在案件还尚未审理之时,就预设立场则会导致新闻的客观性失衡。

  2.3 将地域标签化

  对于地域标签化,就是对某一地域的刻板印象,如河南人“偷井盖”,东北人“睡炕”,内蒙古人“骑马上学”等。此类标签在新闻报道领域这类标签也层出不穷,如2016年11月11日凌晨发生在丽江古城的一起打人事件,事情的起因也是由于打人者模仿受害人的东北口音而引发了矛盾,导致受害人遭到殴打并造成脸部毁容。“东北人”与“丽江人”的对立虽然增加了事件的矛盾点,但是就此次事件来说,媒体是具有引导示范的作用,运用现实事件来教育受众刻板印象的危害,倡导抵触这类带有地域偏见的标签。

  3 新闻泛标签化的纠偏策略分析   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各种符号化的信息构建人们认知的拟态环境,技术赋权使得大众走向传播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是意见的多元化,和各种亚文化的发展,话语权的争夺,使得拟态环境噪声越来越大,并且人们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了新闻报道的泛标签化现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受到挑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从以下3点思考。

  3.1 就个人层面来说

  首先,作为个人来说,我们应该恪守客观、理性、公平、正义的原则,在新闻报道时可以使用“贴标签”的形式吸引受众,但是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并依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新闻进行加工,整理,坚守新闻“把关人”职责。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性,我们应该深入事实,把握新媒体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特点,融合各方,共同认识新闻事实。

  3.2 就管理层面来说

  作为新闻单位的管理者,应严格制定新闻标签的选用规定,对于哗众取宠的标签词语应予以抵制,避免选用极端化,片面化的标签词语,并且在选择议题是也可以考虑小众的情感诉求,另辟蹊径,为新闻报道开辟一条新路,利用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从小众议题中找寻公共议题。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3.3 就宏观层面来说

  国家应建立受众监督管理机制,让受众参与到新闻当中,把把?P权交由受众,对于滥用标签的媒体,群众可以通过监督举报机制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呼声,加强受众的参与度。

  4 反思

  处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碎片化,使受众认知缺乏结构性,媒体工作者的就是受众的信息搬用工,弥补受众认知上的不足,再对新闻的标签使用把握不足时,还是应当回归新闻本真,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坚守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维护媒体公信力及承担社会责任,时刻警惕新闻的泛标签化现象出现。

后真相时代新闻泛标签化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真相 标签 时代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