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转型期我国女博士生的社会认同感考察论文

转型期我国女博士生的社会认同感考察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01

转型期我国女博士生的社会认同感考察

  中图分类号:C912.22;C912.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2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从1995年-2004年的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的女生比例由35.4%上升到45.7%,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在这当中,女硕士、女博士生比例出现了很大变化,女硕士生、女博士生的比例达到了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了13.6%和15.9%。女性受教育比例的这种变化与大幅度提高,说明我国妇女自立自强,聪明智慧,积极向上,同时也是我国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增长,与之相应的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就业问题等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社会媒体对女博士生关注颇多,但专业学术研究对其关注却较少。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女博士生为关键词仅仅只搜索到85篇文献,在这85篇文献中,大众媒体对她们的新闻性关注最多。从关注的内容上看,又主要集中在女博士生的情感婚恋方面。而从社会学视角对女博士生的生存状态的考察与研究却无人问津。当今女博士生的真实生存状况到底怎样?她们在面临传统与现实、社会与家庭的多重压力时,有哪些现实困扰?而造成这些困扰的相关因素又有哪些?政府、社会、学校要采取何种措施和对策来帮助她们?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女博士生的社会认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关注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全日制的在校女博士生。

  一、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社会认同理论是由亨利?泰弗尔和约翰?特纳 (John?Turner)等人提出并完善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由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categoriz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和比较( comparison)。类化,是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在这三个历程中,人们抬高自己的身价和自尊。社会认同理论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摆在核心的位置,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认同可以与政治认同、职业认同、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等并列,也可以包含后者,但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认同是与政治认同等相区别的,同时又包含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等。

  在哲学逻辑学中,认同(identity)被译为“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1]。较早使用认同一词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个体潜意识地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2]。而明确提出认同问题的是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他看来,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课题,称为心理社会的危机;他明确了“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的概念,认为“自我同一性”源于内在发展的个体人格和个体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语境的互动过程[3]。在完成了这些任务或目标后,就建构了自我同一性,如果相反,则容易造成同一性的危机[4]。与此相应,认同也是一种获得身份认同感的需要。心理学专家张春兴[5]指出,认同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随后 “认同”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社会学更重视的是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的归属和关系问题。它更加强调角色、地位、身份等方面。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6]在谈到行动的结构“从权威关系到权威系统”时,提出了“一致和认同”的七类认同,其包括:对直系亲属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雇主的认同、对主人的认同、对势力强大的征服者的认同、对社区的认同、法人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认同。社会学大师吉登斯[7]则认为,认同与人们对我是谁以及什么是有意义的理解有关。而这些理解的形成与先于其他意义来源的某些属性有关。社会认同理论与此同时还划分了认同层次,将认同区分为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认同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主要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社会认同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内容: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角色认同三方面。价值认同主要是指一种人们对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等等基本的原则保持趋于一致的倾向。它主要包括人们普遍认为的在竞争中社会要实现公正公平等的一种价值的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是个人将职业既视为谋生的手段也看成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同“求同”,即“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而“自我认同”指的是“存异”,亦即“自我证明”(selfverification)。二者的差异便构成了“认同”的一体两面,自我认同本质上都属于社会认同,是以特定社会中的人或者社会群体为参照展开的。

  二、女博士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及社会认同感现状

  一般而言,博士生的科研压力大,生活清苦。博士生面临论文发表指标严格,科研工作量巨大,未来的就业前景严峻等问题,对此,女博士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对。女博士生必须面对毕业难、生活难和就业难这“三座大山”。同时,经济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孤独是其不得不时刻面对的问题。虽然博士生都有博士津贴,但津贴微薄,除了承担自身日常开销,还可能需要照顾家庭,购买书籍、科研资料等,因而博士津贴常常显得杯水车薪。另外,不少女博士生的个人感情问题没有着落,其恋爱婚姻问题不但令父母家人牵挂,自身也为此焦虑。多种压力不可避免地给女博士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心理反应,诸如恐惧、焦虑、抑郁等等,给她们的日常生活及博士学业带来了困扰,并且带来了社会认同困难。   其次,从女博士生个体自身来看,身份并非一种固定的实体,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中,每个人根据其所处的实际体验来界定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比性的因素。女博士生个体在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会与过去比较,社会资本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因为,社会资本一旦失去,或者发生了损耗,那么附带利益也会随之受影响。女博士生选择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读书,意味着一切要重新开始,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就意味着其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老师的认可,获取新的学校的认可。过去的社会经验与社会资源只能提供必要的技术性支持,而不能自然而然地随之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不管自己曾经有多辉煌,原有的经验难免失效或部分失效。社会流动既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风险。流动前后造成的社会资本及文化资本的落差,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弱化,随之导致社会地位的下降。原有社会关系的消失,会导致社会认可荡然无存。当前我们沿袭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宏大的社会建设模式,个体素质的构建仍然没有进入主流的社会文化建设的视野。因此,女博士生个体身份的明晰迫在眉睫,女博士生要强化个体自觉,促进个体适应社会转型。女博士生在面对社会偏见时,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有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同时,女博士生作为高学历群体,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读博士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更要实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

  再次,从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来看, 社会正式支持体系的建立是对女博士生和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女博生生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个体社会责任增加,同时传统社会支持体系弱化,这样,女博士生就处于责任增加和社会支持弱化的两难境地。这种两难的境地,也导致女博士生呈现出对社会的依赖及信任的弱化。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政府负责建设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博士培养的相关政策制定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博生培养的相关政策方面,主要包括:第一,要严把博士培养的质量关,实现严格的质量控制。如何让博士生安安心心地做学问,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博士生活费问题,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作保障。第二,要严格控制博士培养规模,对博士报考者,要综合考察,对明显不能或不想真正做学问而只想镀金或混文凭者,应不予报考。这样,政府和社会就能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用于资助愿意并能真正做学问、做研究的博士生身上。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博士生的经济压力,免除其后顾之忧,让其安安心心做研究,进而提高我国博士的培养质量。第三,要严格执行博士导师的遴选制度和导师资助制的学术民主管理,让每个博士生导师能拥有相应的学术自由,从而在培养指导博士生上更好地发挥其创新和创造才能。

转型期我国女博士生的社会认同感考察

论文搜索
关键字:转型期 认同感 博士生 认同 博士 我国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