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关于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思考论文

关于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18

关于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思考

  一、高校绩效工资实施背景与意义

  1993年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改革,分配方式改为职务工资制,现行工资改革方案以其为主体而形成。1999 年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意见”,高校实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分配制度,为绩效工资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2006 年我国进行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消了职务工资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确定了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等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作为基本工资。2009年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高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高校实施绩效工资有利于依法落实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有利于完善高校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改变部分高校收入偏低状况,整体提高退休教职工待遇。通过采取灵活机动的多元化手段,向教学、科研与管理等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提供多种大幅度的薪酬优惠政策,激发现有教职员工潜在能力,有助于高校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队伍,增强高校竞争力,进而促进并实现高校的健康有序的科学发展。

  二、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以岗定薪

  坚持岗劳一体,岗责统一,以岗定薪,多劳多得。首先通过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以岗定编,建立科学合理岗位设置体系。岗位设置要考虑不同因素,不同因素权衡比重,比如,教学人员要有教学工作量,还要有发表论文和主持课题的指标,同时要兼顾课堂的教学质量、论文学术价值、课题社会影响等质量指标,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此外,实施绩效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校的层次和规模以及办学效益和财力等条件。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强化岗位设置管理,严格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与学校办学效益挂钩;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拔尖人才、骨干倾斜,向一流业绩倾斜。

  3、目标考核,管理下移

  学院建立宏观调控各单位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将事关学院发展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业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因素,加大对教职工和各单位目标考核的力度,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逐步将管理责任与权利下移,扩大各单位的二次分配权限。把绩效分配作为杠杆,规范引导教职工的收入,将教职工的个人发展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之中管理重心下移,提高二级学院积极性,使他们自主规划学院发展权力,最终教师和学院以及学校发展形成双赢局面,上下形成合力,使学校教学、科研、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4、平稳过渡,逐步增长

  充分考虑绩效工资实施与原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和相关政策的继承性、延续性。根据学院财力,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努力使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绩效实施过程中,控制好绩效总量分配关系,把握既有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做到绩效实施平稳过渡,逐步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

  三、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策略

  1、绩效考核的体系要规范科学合理

  绩效工资是以教职工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一种激励性、奖励性工资制度。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绩效多是以教职工职务和职称等级进行分配,很难起到激励作用。比如,对于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以及工勤技能岗位科学制定符合各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各岗位考核标准,签订岗位聘用合同。确保岗位考核指标能够量化、分解和具备操作性,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标准。另外,高职院校要公正客观地区别不同岗位的绩效优劣程度,使绩效工资分配与实际绩效相匹配,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就应该以绩效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分类考核机制。

  2、分配方案、程序要规范合理

  目前,各高职院校绩效工资主要有岗位津贴和考核奖金等项目,项目比较单一,发放方法简单,激励作用有限。绩效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征求教职工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方案时,要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及岗位职责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构建多样化的分配模式是绩效工资改革的方向,也能解决目前绩效工资激励作用不明显的问题。高校以专业技术为主导,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主要职能,高校可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重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教改、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设置项目,配套相关经费,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并根据完成情况发放相应报酬,以此改变绩效工资单纯分配模式的弊端。

  3、建立科学的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

  高校的绩效工资总量由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审批进行调控。作为人事部门每年都要对相关信息数据整理修改,上报本校绩效工资总量。高校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核定方法。在高校工资体系中居主体地位的绩效工资,其水平基准线由人社、财政部门,根据“限高、托低、稳中”原则,按照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机关工资水平保持合理平衡的原则确定,受地方政策限制严重,总体水平偏低,难以在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

  四、结语

  高校绩效工资的实施是促进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和专业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高校绩效工资实施在考核机制、岗位设置和管理过程等方面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高校绩效工资的有效实施必定会面临不同困难,只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设定结构比例合理的绩效工资结构,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水平,实现公开透明公示制度,培育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注重结果运用和绩效改进,才能发挥奖励绩效的激励导向作用,使高职院校绩效工资顺利实施。

关于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绩效 工资 高校 关于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