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经典的由来与命运论文

经典的由来与命运

作者:季广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8

这还告诉我们,经典是“追认”、“追封”的结果,甚至是在记忆和怀念中以悼词的形式提出的。那些动辄就要“创造经典”的无知妄人,哪里明白这个道理?肝脑涂地、殚精竭虑地要创造经典的,到头来不过弄了一堆浊臭逼人的垃圾;脱口而出、信笔而来的,未必不能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经典。人算不如天算,因为把握一个时代的深层欲望,观察、迎合其走向,并不是“有志者事竟成”的事情。在经典化问题上,“瞎猫碰上死耗子”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更符合经典化的无意识逻辑。

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如此。1921年11月,《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约鲁迅为他新开设的栏目“开心话”写稿,每周一篇。据鲁迅回忆,“他(孙伏园)来要我写一点东西,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突然想起来,晚上便写……”孙伏园“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 无奈鲁迅那时居住条件很差,晚上睡在通道里,连写字的地方都没有,虽然碍于情面答应下来,也是一味苦撑而已。机会终于来了,孙伏园回河南奔丧,《晨报》副刊由另一位编辑代理编务,鲁迅一看机会来了,果断地枪毙了阿Q。如果孙伏园不奔丧,他是不会让鲁迅这么匆忙终结阿Q性命的。鲁迅说他“一向毫无写他[阿Q]出来的意思”,“有这许多人看,当初是万料不到的”,(8)(p. 385, p.383)自然更没有承载起创作经典的使命,而且匆忙结尾,竟然也成了公认的经典,岂不怪哉!其实何怪之有?经典不经典,并不取决于作家的创作态度,也不取决于文本某个或某些先验的特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在冥冥之中满足了一个时代的无意识欲望,把握了时代精神的走向。

有经典化,必有去经典化。所谓去经典化,不是颠覆经典,不是打倒经典,而是去掉经典头上的神圣光环,将其还原成普通的文本,不再将其视为规范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标准和典范。一句话,就是还其本来面目。即使我们依然出于教学上的考虑(比如编写文学史教材),选择某些“精品”,甚至继续称之为经典,我们也要明白:经典不再是单数,而是复数;经典不再唯我独尊的唯一,而是各行其是的多元。不同的社群可以确立属于自己的经典,并可以随时修正自己的经典名单。

即使如此,还是难免有人如丧考妣。《Q版语文》的出现,使某些唯经典马首是瞻的人祭出“传统”、“精华”、“道德”、“精神”、“正义”的大旗,认定它“完全颠覆了传统语文教学逻辑”,指责它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庸俗变态、商业炒作、嬉皮笑脸、低级趣味,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对经典语文越具有颠覆性,危害也就越大。”“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种后果:礼崩乐坏、学绝道丧。”(2)在他们看来,《Q版语言》的出现,危及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瓦解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句话,罪莫大焉。简直到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去经典化意味着掘人祖坟,砸人饭碗。因为每个经典的后面都有一些寄生者(包括研究者、出版商、拥戴者等),这些寄生者就是靠着经典安身立命的,去经典化一旦得惩,这些寄生者“身”将何以安,“命”将何以立?围绕着经典,经典的寄生者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尽管在这些利益共同体内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在自己的共同利益面临威胁之时,他们会齐心协力、同仇敌忾、枪口一致对外、攘外必先安内的。这时候,去经典化意味着要面对一群共同的敌人。以汉赋为例,“汉赋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剩下了精品,成为人们公认的经典。从读者接受的方式途径来看,主要有文学家的选择与接受、文论家理论上的总结与扬弃、文章家的选录(包括史书)、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9)(p. 126)对汉赋进行去经典化处理,就会使众人多士的努力化为泡影。有人高呼“打倒北岛”、“打倒艾青”,甚至把茅盾从文学圣殿上赶将出去,表现出强烈的“弑父”冲动,进行了顽强的去经典化努力,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古人说得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个好汉三个帮,饿虎焉能抵群狼?”

其次,在某些人眼中,没有了经典,没有了规范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标准、典范,我们如何才能活得下去?因此,无论什么时代,经典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经典承载着政治教化、伦理教育、文化传播的功能。从上头讲,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从下面讲,它满足了民众的欲望。至少它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儿童没有判断力,启蒙时甚至目不识丁,需要别人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而且教育资源有限,要想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的教育潜能,就必须给他们提供经典,进行经典教育。

其实大谬不然。这些人之所以作如是观,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经典的积极面,而没有看到经典的消极面。而在今日,经典的消极面日益突显,其积极面反而渐渐淡出。

先从其积极面看,第一,在文化资源有限、文化传播落后的年代里,经典的确发挥着政治教化、伦理教育、文化传播的功能,也只有经典才能同时发挥这三重功能,因而它成了“宰制性知识”。但时代毕竟不同了,随着文化资源的极度扩展,随着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随着政治文明的演进,有些功能正被日益弱化(比如政治教化、伦理教育的功能),即使没有弱化,也可以由其他的文化产品来发挥此一功能,而不必全在“经典”这棵树上吊死。一般的文化产品(网络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动漫作品、流行歌曲)都能发挥此一功能,同时又不必将其册封为“经典”,使其承载不堪承受之重。第二,即使中小学教育需要某些文本,我们也未必一定册封它们为“经典”,不必令其承载着政治教化、伦理教育的功能,而只是把这些文本当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手段,因为政治教化、伦理教育的功能自然由政治课来承担。这意味着,入选教材的任何文本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典范,更也不是只能仰视不能近观的楷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与文本展开平等的对话。

成年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的权利。可悲的是,他们未必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未必知道自己喜爱什么,未必有胆量去喜爱自己喜欢的东西,“品位”之类的紧箍咒遏制他们的举动。于是他们按照拉康所谓的“欲望都是他人的话语”的“潜规则”行事,阅读什么样的文本,并不取决于自己(他们极力逃避“选择的自由”),而是观察别人在阅读什么样的文本,然后紧随其后。重要的不是你想读什么,而是你的朋友在读什么。正是这种“随大流”的心理,为“流行”的心理机制做了最好的注释,也是把某些文本最终成为经典的前提。但是我们不能由此推论出,经典是不可或缺的道理,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形下(未必每个人成年人都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成年人只需要“流行”就可以了,册封为经典毕竟与他们无关,虽然把他们喜欢的文本册封为经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强自己的正当性,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更何况,经典还有其消极功能,这是经典黑暗的一面:经典本身就是一套权力话语,发挥着“规训与惩罚”的功能;经典的形成,意味着对非经典的歧视或遮蔽,意味着对读者选择权利的轻视或蔑视,意味着对读者个性的强烈否定。在这方面,葛兰西有关“文化霸权”的理论颇具启示意义。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葛兰西发现了一个可以清晰界定的广泛共享的知识集合,它是由所谓的宰制区(dominant block)制造出来的,也是用来维护宰制区的利益的。由宰制区生产出来的知识形成了宰制范式(dominant paradigm),它通过共同体广泛传播,最终这种范式转化成了常识。知识成为常识,意味着常识的正确和有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常识支配着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例如,西方人常说反核激进分子是“不现实的”,我们常说环保激进分子是“不现实的”。这倒不是说他们愚蠢和天真,而是说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们的常识相悖。经典也是在这样“宰制区”中生产出来的宰制范式,是用来维护“宰制区”的利益的。它通常也是通过共同体广泛传播的,直至成为基本的常识,成为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的工具。经典透过教育体制灌输一套合乎道统、法统的宰制范式,并极力使之成为常识,塑造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一句话,经典的下面掩饰着权力关系。突出经典或强化经典的统治地位,意味着突出或强化隐蔽的权力体系。它说服我们,令我们认可既定的权力秩序。它告诉我们,何者为经典,何者为垃圾;何者有价值连城,何者一文不值。建制化的经典,本身就是权力的一种表征,上级审定的语文教材,享有权威性与强制性,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却去掉了应有的生趣。文学史是不断使某些文本成为经典的历史,也是不断放逐某些文本的历史,因此它肩负着提炼经典的功能。弱势文化要想证明自我的文化价值,就必须打破经典秩序,推倒重来。

中小学生就是这样的弱势群体,他们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必须从经典中创造出别样的生趣。比如那首“太阳当空照”就是如此:“太阳当空照,僵尸对我笑,骷髅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心情特别好,点上火,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它的原歌空话连篇,纯属死气沉沉的陈词滥调,毫无个性可言,毫无生机可论:“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充斥其中全是“爱学习”、“爱劳动”、“立功劳”之类的革命大话。但通过改写,我们重新体验到了机智、幽默和智慧。

这说明什么?是他们灵性未灭,还是美丑不辨?对于儿童,我们总是持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视儿童为弱智,可以任意欺凌,或者视儿童为弱势,可以任意欺诈。总之是要封其口、代其言。一种是把儿童视为充满灵性的精灵,李贽的童心说即为一例。“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龙洞山人叙〈西厢〉》)一句话,只有儿童才是真人,因为他们没有失却童心。儿童如此改写经典令某些人感到寝食不安,以给儿童们带来了巨大的快感,何以如此?答案就在于童心的丧失或保持。倘若丧失了童心,也就失去了真心,如果不用所谓的经典填补他们那空洞的灵魂,则一日不安;倘若童心依旧,真心本然,自然会获得巨大的快感,那是重获自由之后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这说明,去经典化有其正面价值。因为如前所述,经典的形成意味着对非经典的歧视或遮蔽,意味着对读者选择权利的轻视或蔑视。“人心之不同, 如其面焉”,人同的读者都应该拥有不同的“经典”,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内会有不同的经典。你所爱的,就是你的经典和圣经。现代出版技术、电子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大力发展,为读者选择自己钟爱的文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种情形下,何必强行将其纳入既定的“经典”轨道,戕害其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高度赞赏《Q版语文》的出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它自称“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全球神经康复医院推荐读物”,其中透露出“去经典化”的基本策略——戏谑化,即动用一切手段(改写、戏仿、反讽、悖论)制造喜欢效果,令读者在开怀大笑中消解经典中蕴含的权力和宰制,把严肃的经典转化成庶民的嬉戏 “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10)(p.198)。《Q版语文》就是这种方式把传统语文经典改造成了周星驰式的笑料。令人感慨的是,在这个时代,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还有什么价值,那就是用来制造笑料,博人一乐。让那些经典的拥护者,让那些刻板、枯燥、乏味、无趣之人,在儿童的笑声中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也难怪,他们永远不会理解笑声的意义,尽管笑声让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

这是一个不需要经典的时代,社会环境和阅读环境均以大为改观。乐天派认为,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空间的日益扩展,信息不平衡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会更加多样化。这是媒介化和视觉化的时代,是网络、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动漫作品、流行歌曲的时代,我们不再执著于史诗、悲剧、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不再执著于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关心的是当代社会,关心网络文化和视觉文化,关心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和形形色色的文化事件。一句话,关心现实,关注当下,而不是遁入经典的乌龟壳,做美妙的“春秋梦”。比如,梦想着把“经典化”当成“发展京剧艺术乃至弘扬整个戏曲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甚至干脆出此“吓”策:“……如果割弃传统,无异于自戕;……如果抛弃经典,只能是自甘平庸甚至堕落。”(11)(p.32、31)将那些不与他保持一致的人置于“自戕”、“平庸”、“堕落”的境地。

有位经理要辞退他的员工,把员工叫进办公室,在对他的工作大加赞赏一番,最后苦着脸,长叹一声:“没有你,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能不能过下去。不过,从明天起,我们想试一试。”多么可贵的“试一试”的精神!是呀,过去我们常想,在没有经典的日子里,我们是否能够活下去?不过从明天开始,我们要勇敢地试一试。让我们伸开双臂,热情欢迎去经典化时代的来临。让那些视经典为“命根儿”的人士,迎着西风,向着落日,像宫里的太监那样,一遍遍地哭喊:“把根儿留住!”

 

注:

 

(1) 参见吴林伯.《文心雕龙》字义疏证[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2) 舒圣祥. 另类语文改编经典是对经典的亵渎[N]. 工人日报,2004-11-22.

(3) 王中江. 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J]. 中国哲学史,2002  (2).

(4) 参见鲁克兵. 论《闲情赋》的经典化[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 佛克马、蚁布思. 文学研究与化参与[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 金宏宇. “五四”新文学经典构成[J]. 江汉论坛,2000(7).

(7) See Harold Bloom, The Western Canon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M],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1994.

(8) 鲁迅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 张新科. 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J]. 人文杂志,2004(3).

(10) 鲁迅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 施旭升. 现代文化语境与戏曲文本的经典化——京剧《贵妃醉酒》的文化诠释[J]. 艺术百家,1998(1).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经典 由来 命运
最新现当代文学论文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寻找小说的诗与远方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阅读鉴赏
颜歌小说研究综述
合阳方言中量词“个”的语音浅探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
热门现当代文学论文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浅议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
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