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证券金融其它论文 >> 我国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我国公司债券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戴婵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20
摘 要 公司债券作为三大基本证券之一本应处于主体证券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公司债券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从监管层、融资者、投资者三个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市场 导致原因

  公司债券是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在资本市场中,公司债券同政府债券、股票一起列为三大基本证券,无论是从占融资总额的比重还是从其在市场利率的确定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公司债券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股票市场发达的美国,公司债券占三大证券每年融资总额的比重达60%以上;在欧洲市场中,公司债券所占比重更高达80%左右。这是因为与股票的高风险相比,绝大多数投资者(大多是“风险厌恶者”)更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的公司债券(其收益率又高于政府债券)。同时从融资者的角度来看,股权融资是一种高成本的融资方式,通过银行贷款无论从数量还是条件上都要受到众多限制,而发行中长期公司债券则可以在获得稳定资金来源的同时解决这些问题。
  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本应处于主体证券地位的公司债券却恰恰被忽略了。以2002年为例,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仅为国债的4.5%。在我国,企业的融资主要是间接融资,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在企业的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又处于弱势,这样一来,大量风险便集中在了银行部门,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同时,由于公司债券的缺失使得金融市场的投资工具十分单一,大量闲置资金涌入银行和股市,这也就是为何自1996年开始商业银行连续8次降息,而居民储蓄存款却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在投资组合几乎完全由股票构成的条件下,只要股市发生系统风险而全线下落,再高明的投资者也难逃厄运。例如,2002年7月以后,中国股市直线下落,绝大多数投资者损失惨重,各只基金的资产也大大缩水,并引致了2002年证券行业的全行业亏损。这不仅凸现了一旦缺乏具有稳定性功能的基本品种——公司债券就将给资本市场的运行带来严重风险。这从反向角度说明,公司债券多为主体债券的定位是有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从以上各方面来看,大力发展我国的公司债券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1982年开始,一些企业出现了自发向社会或集体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方式的融资活动。但20多年过去了,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却依然严重滞后,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我国公司债券的现状呢?
1 监管层方面
  从监管层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过多管制与干涉可以说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英国剑桥经济学家萨斯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股权融资畸强和债券融资畸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导向。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股票市场开始逐步成型发展。虽然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市的容量还是要小的多。但显而易见的是,从那时起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了股票市场的一支独秀。另一方面,对于公司债券的发行却给出了种种限制。仅有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才能发行债券,从而将大多数急需资金的非国有企业拒之门外;同时在1998年要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呼声愈高的背景下,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上收了审批公司债券的权力,不仅没有象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实行登记制,反而进行了更严格的控制——公司债券的发行既要有资产抵押,又需有担保机构。这道“双保险”不仅把风险锁在了门外,也锁住了公司债券发展的步伐;此外对于发债资金的用途、债券的利率以及债券的品种都给予了严格的限制。例如,债券的利率不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实行固定利率且没有选择权。公司债券的发行成功与否相当程度上依靠其高收益与品种的多样化,对这些条件进行限制,就等于抹掉了公司债券最能吸引投资者之处,这样一来,又怎么能希望其快速发展呢?
2 发行者(即融资者)方面
  从债券发行者即融资者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融资大都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相对偏好发行股票,而很少考虑到发行公司债券。这种与发达国家相反的思路是有其成因的。企业选择何种融资方式要考虑到其融资成本,一般来说,股东对公司的治理有着较大的影响约束,造成公司管理者必须以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样一来,股权融资自然是一种高成本的融资方式,因为它很容易造成原有股东权利的分散,使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权减弱,这是股东所不愿意看到的,由于他们对公司有着很强的监督约束力,这就会使得经营者在企业的运做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股权融资。而在债权融资中,发行债券的利率低于银行贷款的利率,在资金的使用上也不会受到银行的过多干涉,其付出成本自然比银行贷款少。所以债券融资较银行贷款更受青睐,同样按照这种融资成本的思路来考虑我国的情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点是以国有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体,流通股所占分额很小。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有者按理应该是大股东,对公司的治理享有绝对控制权,但是由于这种控制权是依靠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实际上就使大股东对公司的约束机制明显丧失;而众多的流通股持有者即小股东是高度分散的,更不具备对公司的控制能力。这样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就基本完全掌握在经营者的手中,即导致了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导致决策更多的体现经理人的意志而非股东的意志。这时再考虑不同方式融资的成本,债务融资是需要到期还本付息的,利息就属于融资的成本,同样这种硬约束也属于成本之列;而股权融资就完全不同了,不仅不需付息,也不需还本,而股价以及股权的稀释对经营者(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的利益根本没有影响,故不在成本考虑范围之内。这样看来,其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也无怪于融资者偏好这种方式:企业热衷于上市,上市公司偏向于配股。
  而我国企业债权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方式也是有其原因的,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历史的遗留原因。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是财政主导型的企业计划融资制度,财政拨款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1985年实行“拨改贷”后,银行取代财政成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同时居民储蓄大都流往商业银行,银行成为资金最充裕的金融胜地,这些造成了很多企业至今依赖于银行贷款。第二,银行贷款的软约束与公司债券的硬约束。之所以银行贷款软约束是因为国有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错位,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大都是国有的,与国有企业戴着同样的国字号帽子,这使得它们之间的借贷行为缺乏市场化,企业并不担心拖欠银行贷款而导致破产,但公司债券则不同,一旦不能到期还本付息就面临着很大的破产压力。
  综上来看,这些客观现状造成了我国很多企业对债券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的冷淡态度。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司 债券发展
最新证券金融其它论文
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财务效应研究
基于宜人贷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及趋势分
基于因子模型的券商流动性风险管理评价研究
信任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信贷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
试论我国构建OTC市场的必要性
创业板市场:全球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产品创新研究
论二板市场保荐人制度的性质
证券公司及其监管者面对的六大风险
热门证券金融其它论文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构想
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信用证诈骗的原因、危害及防范》
宏观经济与股市波动的相关性研究
股票投资价值灰色系统模型及应用
投资、投机及我国当前股市
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看中国货币政策的微效
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差距比较
中国股市的运行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