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拾遗补缺论文

拾遗补缺

作者:蔡克勇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3-02
摘 要:我国“政教合一”的传统,使公立学校严重挤压了私立学校的发展空间,直接影响了私立学校的发展基础。民办学校应在广阔的教育供求领域,“拾”公立学校之“遗”,“补”公立学校之“缺”,为社会提供不同于公立学校的“另类选择”。
  关键词: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另类选择

  学校的发展战略问题,是2002年7月下旬由教育部支持合作的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周济院士在论坛的总结讲话中归结出两个重大的,要大学校长们思考的问题:一是学校的发展战略;二是学校怎样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应该也是各个民办学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拾遗补缺:打造凤凰卫视的辉煌

  香港凤凰卫视成立几年来,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迅速,成就辉煌:先后创办了咨询台、欧洲台、美洲台,在世界华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成功的秘诀,在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拾遗补缺”,给观众“另类选择”的发展战略。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提出独特的办台战略:凤凰卫视的办台方向是“拾遗补缺”,为观众提供“另类选择”,不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台在竞争上发生正面冲突。比如,新闻节目定位为“时事直通车”,就是不去做面面俱到的报道,而是做点滴报道,这样就不用背上“有闻必报”的包袱,做到“大事不漏,重点突出,分寸适度”;“当大事发生时,我在场。”正是这种“另类选择”赢得了观众。
  凤凰卫视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后来者要避免与历史悠久的强者在竞争上发生正面冲突,而应该“拾遗补缺”,提供“另类选择”。这是事关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的重大问题。

  二、拾遗补缺:我国民办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民办学校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与凤凰卫视创办时所处的环境十分相似,而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私立学校创建时期的情况却大为不同。美国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由从英国移民来的清教徒于1636年创办的私立哈佛学院(后改为哈佛大学)。过了差不多60年,到了1693年才办起第二所私立大学——威廉·马利学校。1701年,开办第三所大学——耶鲁大学。又过了将近半个世纪,1746年才开办第四所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直到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莫列尔法令(即政府赠予土地给各州创办大学的法令)后,各州的公立大学才获得发展。从创办哈佛大学到各州建立大学,期间相隔220多年。这就是说,在这200多年时间里,私立学校是在没有公立大学竞争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就是私立大学之间竞争对手也很少。麻省理工学院也是成立于州立大学发展之前。在英国,以牛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私立学校,其发展的空间比哈佛等私立学校更为优越。从12世纪到18世纪末的整整六个世纪中,英国只办了七所大学,而且都是由教会控制的私立大学,没有公立大学与它们进行竞争。
  法国的情况却与美国、英国大为不同。被马克思称之为“真正的伟大”“英雄人物”拿破仑执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文化教育。在教育上实行中央集权,把教育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政府)手中,于是导致法国的私立学校衰落。
  我国的私立学校(民办学校)产生与发展的环境与美国、英国大相径庭。在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其传统是“政教合一”,“官学”是正宗,是历代朝廷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私学处于从属地位,只有当朝廷权利衰败,官学崩溃的时期,私学才有相对广阔的天地。我国近代学校兴起于清代末年。清王朝是积极推行政教合一的。在它入关统一中国后,对私学采取限制政策,把书院都改为官办。到了清末,朝廷衰败,在维新派推动下,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期间,下令各省府州县把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由于清廷不鼓励私人办学,特别是高等以上的学堂,所以尽管处于全国大力发展新式高等学堂的大背景下,私立学校特别是私立的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仍微乎其微,国人创办的仅有中国公学(1904年)、复旦公学(1905年)、外国人创办的德文医学院(1907年)、焦作路矿学院(1908年)等等。及至1910年,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准许私立学堂专习法政,出现各省私人创办法政学堂的热潮。辛亥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政权很快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对社会控制能力减弱,也无力发展教育,因而促使私立学校获得迅猛发展。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开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私立学校发展的主要经济社会基础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软弱。特别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权之后,一方面极力强化为之服务的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排挤,直接削弱了私立学校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开始强化直接控制的公立教育体系,严重挤压了私立学校的发展空间,于是导致私立学校始终处于“拾遗补缺”的位置。而这个历史时期的私立学校的独特贡献,也在于拾遗补缺、发展特色学科上。例如,在司法人才奇缺的民国初年创办的朝阳学院,聘请法学界名流任教,编写的教材为国内同类教材的典范,他们编辑的《法学评论》,在法学界享有盛名,毕业生是各级法院的骨干,以致社会上流传“无朝不成院”之说。又如,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以培养新式药学人才而著称;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以培养当时经济发展急需的西式会计人才而享誉社会,等等。??????br>   应该指出,外国教会在我国兴办的学校为数不多,影响较大,但不在本文论述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办学体制的大变革,所有私立学校均由政府接办,一律改为公立。整整经历30年之后,我国经济体制又发生了新的变革,一种命名为民办学校的私立学校才又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我国民办学校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公办学校发展了几十年之后才出现的,是在政府以国家财政支持公办学校的态势下与之竞争的。很显然,如果说,在旧中国的私立学校是以“拾遗补缺,发展特色”做出独特贡献的话,那么,在今天,它就成为民办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拾遗补缺:我国民办学校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里讲的“拾遗补缺”,主要是指民办学校不要与公办学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发展、社会服务乃至科技开发及转化上,正面进行竞争,即“你有我也有”、“你咋办我也咋办”。而是要在广阔的教育供求领域里,拾公办学校之“遗”,补公办学校之“缺”,为社会提供不同于公办学校的“另类选择”。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个“遗”、“缺”和“另类”,并非是公办学校已经把教育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之后的“残羹剩饭”,而是一片任你翱翔的广阔天地。这也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与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教育实行的是“大一统”的体制。学校由政府统一举办和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和编写;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大学生都是“准干部”等等,导致出现“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大一统局面。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正在改革,而民办学校也正是在这种改革大潮之中破土而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民办学校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不像公办学校那样背负着这样那样的包袱,跑起来可能会更快些。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 另类选择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