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17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理解“对话”活动的内涵及其对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包含“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方面内涵。“阅读对话”,是说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开展有效对话,感悟文本内涵,领略文本形式之美;“教学对话”,是说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展开有效对话,进行思想交流,分享阅读体验。

  对话交流,首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学生理解文本,文本影响作者),进而促进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有意义的对话交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倾听”,一是“言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在与文本对话的境界,引领学生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悟其丰富的表现力。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思想交锋、思维碰撞和观点分享。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倾听和言说的权利,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感悟与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感悟及思想观点,张扬学生个性。这样,对话活动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对话”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1.教师研读文本不深入,导致学生跟文本的“对话”停留于肤浅层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获得语言上的收获和思想上的陶冶,首先自己潜入文本,作深层次的文本细读,捕捉文本的教学价值,并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心理揣摩,哪些语段可能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语段也许学生存在困惑。这样在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否则就会导致学生跟文本的“对话”停留于肤浅层面。可见,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对话”活动的前提。如一位教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对文本的解读就比较表面化、肤浅化,似乎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扫路人这个人物及事情的前后经过,懂得如何热爱生活、豁达乐观,课堂教学在师问生答的过程中画下了句号。至于学生是否真正深入阅读了文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感受到了扫路老人的情怀,以及文章是怎样将这样一个人生道理蕴含在这个普通的事件中的,都因为执教者对文本的肤浅解读而“搁浅”了。

  2.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被剥夺,教师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

  综观一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学生很少有机会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阅读、品味,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被剥夺了,言说、倾听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的问题抛出之后,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就开始提问;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善、不到位时,教师不是很有耐心地引导学生读书,而是急匆匆抛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眼光发表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论。

  3.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失去了与文本“对话”的机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教学环节一环套一环,“步步为营”。教师用设计好的问题钳制学生思维,让学生跟着自己转。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答案是否跟自己预设的一样或相近。若不一样,则索性亮出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感悟。学生根本没有潜入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感悟。其实,教师应以一个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用心揣摩句子内涵,通过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获取阅读体验,产生审美愉悦。这是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对话”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老师和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才会充满自信地畅所欲言。

  三、端正思想认识,提高“对话”活动质量

  1.细心研读、潜心会文,为“对话”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毋庸置疑,深层次的“对话”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教师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领会是否到位,对教材的把握是否正确,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合理,都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深刻有直接关系。教师细心研读文本,潜心会文,可以为“对话”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对文本揣摩得越透彻、越深入,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在交流过程中自然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议、有情可抒。教师作为阅读对话中的首席,首先应学会做忠实的听众,“静静地等待花开的声音”,专注地倾听学生的高见。其次,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纠正或完善,这样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2.零距离接触文本,为“对话”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要想获取“原汁原味”的感受,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学生的思维要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要用心触摸文本,善于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实现情感共鸣,获取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才会日渐敏锐。在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底气十足。课前,学生努力钻研教材,把握了教材的内涵与形式上的特点,才会有兴趣跟教师、同伴对话。

  3.“导而弗牵”,促进“对话”活动走向深入。

  在对话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实现心与心的交流。遇到疑惑,教师要做好“导”的工作,做到“导而弗牵”。事实证明,在“对话”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不得人为弱化。教师要耐心地引导、点拨,激活学生思维,做到“导而勿牵”、“引在迷茫处,导在关键点”。这样才能引领学生逐步感悟文本内涵,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推进“对话”活动。教师要能够放下师道尊严,俯下身子跟学生对话,倾听学生发言,共享阅读对话的乐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灵能够无拘无束地舒展,思维能够纵横驰骋,课堂教学因此充满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对话 语文 教学 改进 活动 策略
最新基础教育论文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
探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新模式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幼儿园国学教育
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信息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建议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热门基础教育论文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培养学生情商,树立健全人格
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