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教研新模式论文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教研新模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10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教研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020-02

  高校教研学术水平及工作质量,关系到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高[1]。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多学科性发展,高校专业课程教学难度逐渐增大。高校专业课程一般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若要将课程表述清晰,除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相关工程实践案例的支撑。这就导致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走进现场,小规模的教研方式已无法与高校教学同步并经常性地贴近工程实践,建立多学科的丰富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研是在传统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用信息化手段,以网络教学资源为载体,研究如何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最终达到信息共享、共同创新的一种新型教研形式。信息化教研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校内和校际间的协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和共享资源。信息化教研一方面可以共享各类型的骨干教师,弥补各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多的将多学科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创建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为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提供了可能。

  本文阐述了目前信息化教研的发展现状,依据现有教研资源的分布情况,说明了高校信息化教研的主要功能,提出了信息化教研平台构架方法及信息化教研实施所需要的保障。

  1 信息化教研发展现状

  信息化教研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教师和专家的重视。围绕网络教研的相关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个人博客为平台进行教学活动,以及以专家主持的专业论坛为平台进行远程合作式的主题研究最为引人注目。另外,还有区域性的专业群研讨、专题学习、研究网站群的利用等多种形式。虽然网络教研在某些大城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国各大城市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常用的信息化教研模式有论坛(bbs)、博客(blog),维客(wiki)以及教学资源网站等,以下就国内使用最普遍的几种虚拟教研运行的平台进行一个相对综合的比较

  可以看到,在常用的信息化教研模式中,论坛的互动性强,较博客更注重团队建设,同时能兼顾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而讨论的组织自由度高于维客;但就组织形式而言,博客与维客更适用于课程教研活动;故不同的教研模式均应具有各自的适用场合。

  信息化教研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时,缺乏一定的信息化教研实践策略的指导;在基础建设方法,真正能满足教研要求,功能强大的网络教研平台屈指可数,另外,信息化教研在各类教研中的开展中,仍然缺乏实效性,究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重网络,轻教研

  目前,虽然有很多高校已开始尝试信息化教研,并且相应的信息化教研平台也已经搭建起来,但工作的重点和管理的重心仍然在网络,而不在开展教研活动上,这样就导致信息化教研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内容。信息化教研平台只是技术上的保证,而有效的组织与实施才是开展信息化教研的关键。

  1.2 重获取,轻参与

  许多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研的认识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获取网络信息方面,希望能够从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教研资源。而在主观意识上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信息化教研的参与者,没有参与其中的意识,这样就不利于教研资源的扩充与共享,从而信息化教研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1.3 重形式,轻实效

  信息化教研的成功开展并不在于所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在于对教研活动的推动作用。信息化教研平台的开展与应用,应注重所能提供的教研资源的信息量,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骨干教师的数量,而最终衡量教研平台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则是在教研中的使用效果。

  2 信息化教研的功能

  目前,高校大多存在教研资源分布不均衡,一般院校(非211高校)或偏远地区院校大多师资力量有限,缺乏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和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另外,大多高校均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缺乏与企业联合培养及订单式培养的机制,导致教学与现实需求脱节。教师教授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在解决具体的工程实践案例时,往往学生会发现与教材上的例题不同,很多待定项需要自己确定,如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的约束、载荷、材料特性等。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力学模型,进而无法将所学应用于工程案例中[3]。

  高校的教研信息化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相关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其本质目的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教学效率,进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为数字化校园,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融合。

  高校信息化教研是建立在校际协作基础之上,由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教研平台。其特色在于区域协作的网络教研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关门办学思想,校际间互通有无,优势资源共享;区域间的协作教研便于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对象,形成合力,凝聚大家的智慧,使教师快速成长。这样就使一些具有资深经验的教学名师,通过信息化教研平台成为了共享资源,能够为不同的高校学生开展课程与科研的指导工作。

  同时,高校与企业的协同教研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课程在现实工程中的应用领域,使学生能够更牢固,更灵活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工程问题相结合。而这样的教研模式也更有利于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3 信息化教研平台构架方法

  高校信息化教研平台建设,重点关注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信息发布与分享的流畅性与准确性,信息存储的即时性与持久性,系统的扩展性与易维护性,可重用性与可测试性[4]。通常高校信息化教研平台的信息架构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用户环境,中间层,数据存储层,如图2所示。

  在三层结构中,用户环境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提供良好的界面。学区用户,学校用户,个人用户均通过用户环境实现与教研平台的互动,采用所呈现的表单和页面向平台发出应用请求并获得所需信息。用户环境的设计需要有较强的适用性,符合人机工程原理,注重操作的简易性,提示语言的明确性,排列的有序性等。这样才可以让用户直接以及与平台更好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各方的需求。中间层负责对用户请求进行业务逻辑处理,依据用户需求,对基本功能进行组合,形成比较复杂的业务处理流程,系统依据用户提交的请求,进行逻辑处理并调用数据存储层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保存或读取。数据存储层分布于与教研平台相关联的各个单位,以便于各单位随时更新或提交新的信息。当有命令需要调取数据时,数据存储层将读取的数据返回至中间层,再将数据提交给用户环境显示界面。

  4 信息化教研发展保障

  信息化教研是在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沟通、交流、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的。然而为保证信息化教研活动的顺利与有效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4.1 信息化教研需要制度保证

  在开展信息化教研活动时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及评价制度,从而保证信息化教研活动有序地开展,可使教师在一定约束中不断地学习,从而获得丰富的研究实践经验。

  教研部门亦可发挥引领和管理作用,促使信息化教研充分发挥其价值。同时,还需要及时分析教研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指导高校教师在计划中落实信息化教研,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专题网络研讨,引领网络教研向更高层次发展。

  4.2 明确信息化教研中的任务

  高校首先要明确相关管理者和参与者的责任,落实师资管理,切实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教研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其次要落实过程管理,制定学校信息化教研的规章制度,规范教研行为。最后要落实结果管理,实施学校教研工作检查考评制度,及时通报教研工作的相关情况。

  4.3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化技术,善于思考、分析、发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充分用好网络资源,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丰富教学的内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精选练习、开发本校课程、并积极参与论坛交流和博客建设,广泛交流互动、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4.4 多方位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信息化教研活动可有效的拓展传统教研的时间和空间,为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搭建起了一座休息桥梁。通过信息化教研平台,可以有效实现高校优秀教师资源与精品课程共享,实现课程基础理论与企业、研究院所的真实工程案例相结合,更利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信息化建议平台还开辟了畅所欲言的渠道,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周期性与时空性。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教研新模式

论文搜索
关键字:信息 技术 高校 教研 新模式 信息技术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