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27

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型教育,其中的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实践证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依靠“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制学生接纳,必须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接受和自觉践行。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实践,是思政课教学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尤其注重调动学生探知的积极性,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思政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角度进行解读,以此论证思政课加强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1]。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讲,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老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教与学的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哲学意义:

  其一,把人看做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以人的需要为主要出发点;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打破单一的个人权威和话语主导权,突出双主体的作用;其三,应把实践看做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主体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是指在遵循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思想成长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务实的创新型学习环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一种较为开放、灵活和追求实效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1.研究型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追求,合理建构知识框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探索和运用空间。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创新教学方法,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点,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终点。

  2.研究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觉察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鼓励积极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此路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在运用原理的过程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以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3.研究型教学需要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研究型教学,不是简单的研究型“教”和研究型“学”,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密切的沟通与交流。虽然要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对教学的主导地位,整个教学活动依然需要教师的宏观指导和微观切入。教师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追求,又要全程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框架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多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4.研究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更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尽可能设计实用性、针对性和现实性较强的实践课题,同时还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结论,让其自觉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结论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研究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其学习兴趣就更容易激发出来,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

  三、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内涵的理解,可以发现主体性原则有“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互动性”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任何实践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在接受外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是在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展开。主体意识越强烈,就越能激发主体的能动作用,主体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越大,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就更强烈,当然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充分、越有持续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认真落实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主体性原则对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实施主要仰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保障研究型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时,一些老师总是认为某些学生不够重视。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解释,学生其实对思政课课有着强烈的需求意识,比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国家政治发展和个人自由空间问题,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等,他们都有着极强的探知欲和参与欲。但是单调的“一言堂”和呆板的理论“填鸭式”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出现了学生应付思政课学习的现象。因此找准学生切实关注和关心的点,将社会实践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然后把学生推到前台,才是解决思政课知识供需矛盾的关键。

  主体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因此教师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担当着有效组织教学任务的重任。研究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创新,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来完成的。它可以采取问题导入式、社会调研式、小组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建构多样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思路。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研究型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充分调动学生探知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充要条件。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的知识追求和价值诉求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型和智慧型的启迪,总之要做到教师的“教”是辅助的、引导的;学生的“学”是主动的、探究的。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权威,完全听命于学生。教师要充当热心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而不是伺候上帝的奴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由此,能否成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研究型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融洽的主体间性是研究型教学的直接追求。人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研究型教学要体现的融洽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拥有和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

  2.主体性原则对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型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不是盲目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这与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契合点。

  (2)研究型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新、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唯教师权威的“一言堂”中,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不仅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和调动运用知识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总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交往,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调控,从中受到严格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2]

  (3)研究型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将有利于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与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但是长期的实践表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致使教学实效性差,效果不理想。而研究型教学模式则力图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塑造价值观教育,同时以价值观教育强化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在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严密分析,建立起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定有效的合乎学生个人个人实际的教学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这将会使学生在成长和求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在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本身就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其作为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改革的方法论,是符合马克思实践标准的反映。马克思实践标准蕴意的是主体的效用标准。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最终都要用是否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衡量。因此,遵循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不仅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而且是思政课改革的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 主义 主体性 主体 原则 思想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