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从女性哥特视野下探析电影《呼啸山庄》论文

从女性哥特视野下探析电影《呼啸山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15

从女性哥特视野下探析电影《呼啸山庄》

  19世纪初,英格兰北部的霍沃斯荒原上,居住着一位奇女子,她终生未嫁,在人生短短的29年中,却创造出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位被人们称作“荒原骄子”的女作家,性情孤僻,时而刚毅如男人,时而纯真如小孩。她又是快乐自由的,深深爱着伴她长大的这片荒原。其姐夏洛蒂?勃朗特这样描述:“我妹妹艾米莉爱荒原,在她眼中,最幽暗的石楠丛会开出比玫瑰还要娇艳的花;在她心里,浅灰色的山坡上一处黑沉沉的溪谷会变成人间乐园。她能够在孤寂的荒原中找到许多心爱的乐趣,尤其是自由。自由是她鼻子里的气息,没有了它,她就不能生活。”[1]她同时也是阴郁极端的,她的身边一直围绕着死亡的气息。亲人一个个地因病离世,就连她最喜欢的父亲身边的副牧师威廉?韦特曼也死于霍乱离她而去。她看透了生死,是个不折不扣的出世者。然而,她个性里有很多暴烈的成分,如男子般敢爱敢恨,勇于冒险,时常带领夏洛蒂去她不敢去的地方,去野兽出没的地方,然后等待告知夏洛蒂的时候脸上出现的那种害怕表情,让艾米莉充满快感地大笑。也正是这种性格,才能创作出这样一部“变态的”“离经叛道的”“令人恶心的”的不朽之作。[1]

  一、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哥特”(Gothic)一词最早来源于德国日尔曼部落的一支,“哥特人”以野蛮彪悍著称。他们从居住的多瑙河边界地区迁徙到欧洲,与其他蛮族争夺西罗马帝国留下的土地,并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等地建立过王国。出于对哥特人的愤恨,人们便将那些阴暗野蛮,让人毛骨悚然,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黑色小说称为“哥特小说”。在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个性解放,情感自由”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中世纪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到18世纪后期,“哥特”更是成为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其开山之作就是霍拉斯?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其副标题是“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k Story)。其主题多以柔弱美丽的女主角遭受暴虐的男性或妖魔鬼怪的引诱和要挟,在遭受非人的磨难后被英勇的男主角救出并终成眷属的故事。其背景多是破败的古堡、阴暗的地下室、秘道、墓地、旋转楼梯、迷宫长廊、阁楼及幽灵、女人的哭声、月光下的黑影、凶杀事件等一些超自然的恐怖因素组成。它刺激了读者的感官享受,以其独特的风格风靡一时。许多著名作家纷纷效仿,如雪莱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爱伦坡的《乌鸦》(Crow)、斯托克的《吸血鬼伯爵》(Dracula)等等。

  二、艾米莉与女性哥特主义

  艾米莉处在维多利亚时代,深受哥特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尤其是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恐怖故事给她思想上的激荡。在《呼啸山庄》中,她不仅继承了哥特传统,又创造性地加以颠覆,跳出了早期哥特小说的条条框框,烘托出一种自然的神秘力量。采用倒叙的手法,对主人公心理深度的开拓,创作出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英雄”,他对凯瑟琳那种几近变态的爱,让读者感到绝望又疯狂。而凯瑟琳,这个彪悍中不乏某种奇异之美的女主角,在她那反复无常的激情中有着对父权当道的反抗与不满。它从头到底都带着一股乡土气息,带着荒原的色彩,像石楠的根一样盘根错节,狂野不羁,非常自然。

  19世纪,女性由于宗教、家庭、婚姻甚至是自我等种种因素而被迫压抑沉默。在这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人没有尊严与地位,婚姻中被当做商品一样交易。在传统哥特小说中,男性把女性形象塑造成弱者、神经病、自私蛮横的疯女人……由此,出现了一批女作家,她们打着女权主义的旗号,用自己愤怒的笔尖对抗着。艾伦?莫尔斯是给“女性哥特”下定义的第一人,她认为:“女性哥特是由女性作家创作的,并表现女性自己恐惧的哥特小说。”[2]而女性哥特小说不像男性哥特小说一样充满暴力、血腥、死尸等等,而是更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了女性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内心的恐惧。尤其是对“家”的恐惧和对生育的恐惧。抒发了对男权社会既爱又恨,既厌恶又依赖的矛盾之情。正如凯瑟琳的一生都在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度过,连死后都在荒原上徘徊。她被限定在“家”这个范围,渴望自由而又无法自由。她的哥哥亨德雷惩罚她时把她锁在阴暗狭小的阁楼里,与林顿结婚后她不许见陌生人,几乎未踏出过家门,活像个失去自由的金丝雀。男人对女人的这种控制欲和占有欲,加剧着女人内心的焦虑,最后导致她的抑郁――发疯――死亡。

  虽然女权主义处在萌芽时期,但艾米莉这个勇敢奇异的女人,渴望获得与男性同样的权力地位,甚至是超越男性的力量。文学电影《呼啸山庄》中老厄恩肖给凯瑟琳带回的礼物是一条马鞭,她的那种发自内心的雀跃正表现了她自由奔放,喜爱权利,甚至想奴役别人的思想。再如她对希斯克厉夫的种种任性行为,让他对她唯命是从。“在游戏中,她最喜欢扮演的是小太太,肆无忌惮地使用她的双手,对她的同伴们发号施令。”[3]凯瑟琳正是艾米莉的一个分身,这不正体现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吗?

  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压抑的主要原因。“焦虑”这一词,似乎是暧昧隐晦的,模棱两可的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弊病。俗话说得好:“心凡有所虑便必有所惧。”女性通过对抗这些让她们恐惧焦虑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的女权意识。

  三、女性哥特视野下的文学电影《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这两个主角。希斯克厉夫是个弃儿,被老厄恩肖抱回家收养。除了老厄恩肖视他为己出,凯瑟琳对他的爱越来越深外,其他人都厌恶欺辱这个“吉普赛黑小子”。尤其是凯瑟琳的哥哥亨德雷在其父死后更是对他百般欺压,如同奴隶般对待,并阻止他与凯瑟琳交往。但他对凯瑟琳的爱如火山爆发般狂暴热烈,这压抑在心中的爱无法诉说。当他无意中听到凯瑟琳选择嫁给画眉山庄的富人林顿,嫁给他会“降低身份”后,愤然出走。三年后,希斯克厉夫腰缠万贯地回来了,他的复仇计划正式开始。用阴谋成为了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惟一主人。逼死凯瑟琳和亨德雷、引诱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利用他的儿子小林顿、折磨亨德雷的儿子小哈里顿、夺走凯瑟琳的女儿小凯瑟琳……这样一个披了人皮的魔鬼,让人又爱又恨。而他自己这种爱得发狂、恨得彻底的双重性格,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也让人感叹于这样一个恶魔竟然爱得那么执著疯狂。他与凯瑟琳这种灵魂相依的伟大爱情,让人心酸的同时又有些庆幸,他们的灵魂最终手牵手游荡在这片荒原上,永不分离。[4]   而女主角凯瑟琳,她似乎比希斯克厉夫更具闪光点,她不似传统的“家庭天使”的形象,“她成了乡间的王后,她是出类拔萃的。她真就变成了一个目中无人、孤傲任性的小东西!”[3]呼啸山庄那自由新鲜的空气造就了她任性蛮横的脾气,大家都对她百依百顺。但她的本质还是善良单纯的,“她并没有坏心,因为她一旦真的把你弄哭了,就极少不陪着你哭。”而她又是自私虚荣的,在面对希斯克厉夫这个她爱的但一无所有的人和林顿这个上流社会的体面人的时候,她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会发财,我要做这一带最了不起的女人,我将为有这样一个丈夫而骄傲”[3]。

  然而她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个决定是她一生中最错误的。当她初次进入到画眉山庄这个代表着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地方时,她被迷惑了。她趴在林顿家的窗台上看到了她从没有见过的漂亮地方。“铺着深红色的地毯,深红色的布套蒙住了椅子和桌子。雪白的天花板镶着金边,一簇玻璃坠子细雨般从屋中央的条条银链上挂下来,被一支支细巧的蜡烛照得微光摇曳。”[3]她渴望变成阔太太,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但在她的灵魂和心里,她确信她错了。她不属于那个世界,伪装出来的体面礼貌完全让她变成了双重性格的分裂的人。她和希斯克厉夫的灵魂才是一模一样的。当希斯克厉夫离她而去的时候,她走向了变态的第一步,变得越发暴躁蛮横。当希斯克厉夫再次出现在她面前,她的这种分裂更是加剧,当林顿逼她做出选择时,她终于崩溃了。“高烧谵妄几近疯狂,狠劲用牙齿撕咬着她的枕头。”“她一把推开了窗,探出身去,全然不顾冰冷的空气宛若小刀,嗖嗖割着她的肩膀。”“我肯定只要我是在那边山间的荒野里边,我就会变成我自己的。再把窗开大些吧,开到底再勾上窗钩!”[3]

  四、艾米莉的“非理性”哥特情怀

  艾米莉笔下的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是两个活的人物,她没有遵循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范本,大胆地加以创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希斯克厉夫不是一个受人敬仰的英雄,相反他是一个魔鬼,一个报复心强的变态;凯瑟琳也不是一个软弱的,被动的女人。没有不顾一切为爱而奔,而是选择了遵从父权社会对她的安排,是一个自私虚荣的女人。但他们那种超越生死的忠贞爱情却激荡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

  小说中呼啸的荒原,熟悉的家庭生活细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正是来自艾米莉生活的环境。而小说里的哥特情境描写:荒原、怪异的时刻、黑幽幽的如同洞穴般的房子、被残虐的血淋淋的动物尸体、闹鬼、幻觉……这些无不深深吸引着读者。这种现实与虚幻的结合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现实感,深刻有力地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下层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5]

  五、结语

  透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艾米莉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体会出她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艾米莉借助她“非理性”的哥特情怀,反映出社会的禁忌。超越一切规范,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情感的解放者、女权的领导者。而《呼啸山庄》是激情与理性完美结合的一部历久弥新的文学电影作品,它所呼吁的是女性从无知到成熟,从压抑到解放的蜕变,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从女性哥特视野下探析电影《呼啸山庄》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电影 视野 探析 女性 哥特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