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04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微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开拓和创新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并注重实现不同方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从而有效应对“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局。

  一、从单向灌输转向对话教育

  灌输教育又称理论教育,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人的思想不是自发产生的,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灌输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灌输虽然必要,但在实践中往往被教育工作者错误理解和运用,简单化为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说教和强“输”硬“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置于主客体的位置上,受教育者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和能动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大多都是“90后”的青少年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及发声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不能打动青少年的心灵,反而适得其反。微时代呼唤主客体平等的对话教育。

  对话教育就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从而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对话教育首先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教育双方形成一种互动式的“交互主体”。其次,对话教育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灌输,实现了教育双方信息、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对话。交往对话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手指与屏幕或者键盘的轻轻触碰,便可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满足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情感上的需求。

  二、说理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在微时代的今天,即不同声音在微博平台上畅说欲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又会将不同声音迅速在微民中传播。思想的多元化,舆论的自由化等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及遵循当前人们的思想特征,创新说理教育法的运用。如创新“微时代”下青少年喜爱的传播方式是,借助人们喜欢的各种文艺形式比如电影、歌曲、微视频、微言大义等形式,更能表现出理论的魅力和张力。除此之外,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则更有助于其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心理疏导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既广开言路,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清除心理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活动。”心理疏导法是由“疏”和“导”两个环节组成,“疏”即疏通,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说出或释放出内心深处的隐情,理顺心结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因势利“导”,即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矛盾。“疏”和“导”在现实客观环境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及人们对心理问题存在偏见,往往限制了其使用的范围。而“微时代”下,微博微信的匿名性、打破时空限制的特性,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放下“伪装”,倾吐心理困惑,为教育者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了方便。

  说理教育法强调从外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的阐述和讲解,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而心理疏导法则是从受教育者内心出发,了解受教育者内心困惑和需求,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虽然两者使用的路径不同,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是相同的,心理疏导法是对说理教育法的丰富和发展,但心理疏导也离不开说理教育,尤其是在“引导”这个环节中,教育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受教育者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

  显性教育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外显的方式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政治报告会、形势政策讲座等。显性教育目的明确,有助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控制;教育形式公开,具有宣传力度强、声势浩大的优势;教育目的和意图明显,实效性高。显性教育优势特征,成为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涉世未深、思维不成熟、思想理论零散化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渠道。但显性教育又具有强制性、枯燥性及效果不稳定性的缺点,尤其是“微时代”条件下,海量信息及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大大削弱了其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显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研究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资源,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在预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促进受教育者内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者的角色身份和教育内容的阶级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渗透性,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微时代下,以微博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突破了过去传统媒体一个中心、单向辐射的传播机制,实现了多点到多点的网状全立体传播,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不再是唯一的发声源,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受众和发布者,思想政治教育则需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可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微语言”表述出来,从而使原本高度抽象化、政治化的理论教义经过“微语言”的包装和转化鲜活起来,也更契合了“微时代”下人们的接受心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显性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目标明确性弥补了隐性教育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之不足,而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愉悦性弥补了显性教育阶级性明显、直白说教之不足。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注意隐性渗透,在隐形教育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显性说教。

“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 政治 教育 教学 方法 研究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