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论文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30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6.002

  Influence of College Network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Yuanyuan, YU Miao, XIE Shime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integral part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creating a positive, harmonious and progressive university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 hope tha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 network,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so resolve to fully play its positive role in the way and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work.

  Key words college; network culture; network cultural construction

  随着新时期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生命力强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已经渗透进了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程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不断改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是高校顺应新时期发展的必要之举。

  1 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QQ、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它是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①具有如下特征:

  1.1 虚拟性

  网络是一个非具体化、限制性小的虚拟空间。信息通信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虚拟平台,把人们从现实的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在这里,各类语言和文化都转变为数字化的形式,各类信息也简单地转化为计算机所识别的二进制代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都以虚拟的方式存在。我们的高校网络文化也成为了校园文化中一个独特的、虚拟的、不容忽视的存在。

  1.2 开放性

  互联网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信息高速路及资源共享,可以说开放性是网络的固有特性。因此,网络文化不受地域和时空距离的限制,具有可跨越时空的优势条件。高校网络一方面可以进行校内外文化的沟通,加强校内外网络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满足高校师生对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1.3 交互性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形式中,由于在校师生的社会地位、年龄、成长环境、心理状态、文化程度等存在差异,直接的双向交流互通中容易产生一定的障碍。而网络以平等为基础,交流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克服了这一缺陷。计算机、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让人机互动与人人互动得以交错进行,消除了面对面的心理负担,使师生交流更加广泛、频繁和深入。

  1.4 多样性

  网络是各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取向汇聚交杂的一个场所,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各种文化“和而不同”、各类信息丰富多彩,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不同的年龄和地位、不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在这里不断地交流、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5 平等性

  网络平台具有去权威、去中心的特点,不管彼此在实际生活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在网络空间中都是平等的个体。文化的空间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交流、传播文化的权利,可以自由地在网上表述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可以随时随地平等地参与网络讨论,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2 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与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高校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了学生获得新知、交际交往、丰富生活,展现自我的新平台。

  2.1 提高大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

  首先,当今大学生获取校内信息的主渠道是学校新闻网站、综合信息网站、校园BBS,获取校外信息的主渠道是社会网站,如新浪、搜狐、新华网等。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选择上,大学生更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其次,校园网络文化不仅扩充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增强了其知识占有的时效性。网络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时接触到各类图文并茂的动态交互式集成信息,这种信息传达方式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度大为提高。通过网络渠道,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容易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质来选择上网时间与浏览内容,自主地获取新知。   2.2 增加大学生交往渠道,锻炼大学生交往能力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以网络为平台的活动也随之增加。其中,有利用网络进行网上聊天、收发邮件、网络游戏、获取资讯、分享生活等传统的交往方式,也有通过校园BBS、网络社区、“人人网”平台、微博、微信、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往的新型交往方式。其中人人网、QQ/MSN、微博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交流工具,是网络人际交流的“龙头”渠道。所以,网络打破了面对面的传统人际交往模式,使我们的交往变得透明化,这种由点到面的新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使其在更短的时间、以更快的速度,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其进行交流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为今后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2.3 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给人们带来竞争的压力,就业压力和职场的竞争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精神负担。特别是一些没有突出技能且家境普通的学生,往往会有更大的压力。有来自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怕不符合家长的要求,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也有来自学校生活的压力:学业成绩的好坏、参与各类社会工作的多少、担任班干部和学生社团干部中的机会等,让学生时刻处在竞争的环境中,并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所以,网上冲浪、网络游戏,以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成了学生缓解压力的渠道,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3 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3.1 混乱了大学生的思想

  网络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大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观点,从以往被动地接受信息的灌输,变成主动地理解、消化信息,这样便提升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但与此同时也打破了教育者在学生中发布、传播信息的权威,网络上各种碰撞的价值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交错,容易导致其潜移默化地被一些网络上有意、无意出现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思想侵蚀,使其既有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产生动摇,造成其精神困惑、行为失范。

  3.2 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虽然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可能会让人认为自己在网络上不用为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承担责任,从而出现散布不良言论、侵犯他人隐私、恶意人身攻击、以及登录黄色网站或沉迷暴力游戏等不良行为,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混乱。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人生阅历和自制能力,且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在网络的诱惑和刺激中,容易冲动,甚至可能会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或做出有悖社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行为,引起学生的道德失范。

  3.3 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校园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学生可通过匿名登录,随时变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但不恰当且高频率的身份变换,容易造成学生在自我认知、心理状态、身份定位等方面的冲突,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人格分裂。其次,网络可以成为学生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一旦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是挫折,就会到网络中寻找慰藉,致使大学生逐渐走向自我封闭,形成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等人格缺陷。再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成熟,没有形成稳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在各类网络诱惑面前,部分学生会因为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适而迷失自我。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中,已有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过度依赖网络、游戏成瘾、生物钟紊乱等现象,而由此带来的学业成绩急速下降等直接后果也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的产生。

  4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4.1 完善网络文化建设专题网站

  高校应该加大投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站首先应易于操作,其次要具备思想性、时尚性、知识性的内涵,以迅速得到学生的认可为目标。

  第一,网站名称要有特色。从名字入手,第一眼就紧紧抓住大学生的眼球。第二,网页设计及模块规划要时尚,及时抓住流行趋势,制作生动、活泼的网站形象。开辟更多具有可操作性、可观赏性、引导性和吸引力的网上栏目,最大程度地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第三,及时更新,充实内容。紧贴时事热点和校园生活,及时对学生关注以及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做出反馈,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网站的关注度和使用率。与此同时,应不断提升网络的信息量,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我们的教育方式从静态转向动态、由二维变成多维,不断拓展和丰富其内容,将先进文化和社会的正能量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4.2 营造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对于学校而言,校园网络营造学术氛围、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网络是学习新知、提升学术水平的最好平台。与此同时,校园网络也是学校扩大影响、传承校园精神的阵地之一。因此要通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比如通过网页设计、网站编程、网上创业类的比赛,以及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辩论、兴趣与风采展示等类型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科创能力,增强其对于生活、学习及社会的热情。除此之外,以高校为主体开展公益志愿服务类活动,比如为学生提供网上就业指导、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建设网上学生活动中心以及生活用品校园置换平台等,也是营造健康网络氛围的有效途径。各类将思想性、知识性、时尚性、娱乐性融为一体的网络活动,可以让广大师生自由平等地进行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上网下的互通与联动。

  4.3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就是大学生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其生存和发展服务,主要包括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网络创新发展素养六个方面内容。②面对网络带来的种类繁多且杂乱的信息内容,一方面需要提升在校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获取有益的信息,同时锻炼其信息加工整合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多而杂的网络信息中,抵御垃圾信息的干扰,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树立其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通过网络向其宣传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其正确处理好现实空间与虚拟的网络空间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建立实名制的校园网络社区,来锻炼、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同时方便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实时利用网络社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教育工作,让学生的自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4.4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好网上教育平台,还需要高校建立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熟悉学生思想特点、网络技术能力强、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中既要包括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又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校领导等主管领导,又要有校骨干教师;既要有学生干部,又要有普通学生。第一,要加强网络监控,营造清朗的网络文化。第二,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通过建立校园BBS、心理咨询、个人网站、博客等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网络答疑,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要实时监控网络上可能出现的敏感及特殊话题,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及时对发表不良言论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切实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第三,要加强队伍培训工作。学校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经费,每年邀请一些专家对其进行专题培训,进行思想政治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我们应该努力提升校园网络建设水平,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当作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健康、清朗、新颖、有活力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注释

  ① 唐亚阳,梁媛高.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光明日报,2007-08-08.

  ② 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化建设 对大 对策 高校 影响 建设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校电子新闻档案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有效结合路径研究
浅析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