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10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021-0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我们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也呈现出转型的趋势,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方式正逐步升级发展,实现传播方式的整合。而这直接催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其诞生与发展对整个传统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而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其在遭遇新媒体的冲击时,出现各种不适应,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操作方式也具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在于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的差异。新媒体是媒体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不仅给电视媒体的操作和改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还可以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内容操作,完全可以与互联网媒思维相结合,以形成具有明确指向的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操作及发展的基本路径[1]。作为电视新闻编辑来讲,在新媒体时代,要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电视新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以互联网话语为主要形态的发展趋势。

  1 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改革的内因与

  动力

  新闻媒体作为老牌传统媒体,其操作方式和内容表现手法,已经相当成熟。而在这种相对稳定的操作环境和表现方式的引导下,当前我们的电视新闻却呈现出一种内容空泛、表现手法单一的尴尬现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视频网站和自媒体平台冲击着电视新闻的发展。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开始由对电视新闻的关注转向对网络的关注,而观众的流失、收视率的下降使得电视新闻模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电视新闻发展到目前这一阶段,与网络新闻相比,其呈现出难以匹敌的劣势。

  1) 新闻内容空泛单薄,整个电视新闻的表现力差。以会议新闻为例,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县市级的电视新闻单位,其在整个新闻媒体当中占用的新闻资源是最长的。但是,从信息传播的效果来看,这种操作方式和操作内容并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相反,以门户新闻网站为例,其对会议新闻的整合却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其在内容性、整体表达上具有广泛的话语空间。传统的电视新闻在进行会议报到时,往往只注重将关注点放在与会人员和会议画面场景的报道,这些报道其实与市民群体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却很少。而在新媒体的新闻操作方式中,网络编辑却能在第一时间对新闻进行整体的总结与建构,以解读的方式将会议内容、由此产生的影响在第一时间向市民阐述。这种接地气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新闻报道方式广受人民好评,而与此同时构成了电视新闻媒体观众群体的流失。

  2) 当前电视新闻在报道形式上往往过于单一。电视新闻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往往流于表面现象,而对新闻事件背后的事件逻辑链条却缺乏足够分析。这种报道形式往往只是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而无法让观众去体会到其背后的整个经过。对新闻媒体而言,新闻报道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可以将信息通过新闻现场到观众之间的一种简单迁移,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其对视频新闻的操作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环境则呈现出买方市场自由选择的趋势;作为观众,其对内容丰富、可观赏性强的新闻媒体自然会对此作为第一选择,而这也会出现电视媒体观众群体的流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通过形式创新、丰富报道内容来与新媒体进行竞争。

  3)当前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往往远远弱于新媒体。现在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其在新闻传播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新闻操作方式要实现从新闻现场到播放,中间需要经历一个新闻制作的整体过程。而新闻制作的过程影响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及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则往往是即时发布的,从新闻现场到受众,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其新闻内容能够保持足够的新鲜度。这恰恰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2 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媒体融合不仅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还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其中包括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3]。作为电视编辑人员,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应该紧紧把握以下几点,以应对媒介发展环境的现实道路。

  第一,注重新闻悬念的设置。 如今各种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提升新闻的受关注度已然成为门户网站和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闻记者确立选题标准时,要从新闻价值的五个方面出发,而其中趣味性与悬念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闻事实中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奇异现象和人情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走旁门左道而放弃新闻的显著性和重要性,这是要将新闻事实中最具有戏剧化色彩的那部分拿出来,保持足够的噱头,能在读者阅读新闻的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眼球,吸引受众,使得他们对新闻保持新鲜度和敏感度。

  第二,对新闻细节的把握要有的放矢。一个十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的新闻事实如何用一个新闻稿件和新闻镜头表现出来且同时吸引受众、让观众感同身受呢?从表现角度和表现方式来看,由于新闻现场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在媒体筛选播放内容时,要十分的注重细节选取。例如,在清明时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清明说吧”,编辑们有成千上万的素材可选,但我们可以发现最终选取播放的那些片段都是直指人心,催人泪下的,这就需要编辑在选取时充分把握人物的语言、身体细节。因此播出后得到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第三,加强对新闻现场的渲染力度。大众意义上新闻的新闻具有两种内在功能―叙事功能和情绪表达的功能。叙事功能是新闻的基本功能,而其内在的情绪表达,则需要对现场气氛进行烘托渲染。例如每年的春运,春运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交通拥堵、一票难求、回家心切奈何无路可回。然而新闻编辑则总是从“回家过个团圆年”的角度来进行拍摄和撰稿,在拍摄镜头画面时,刻意选择人们高兴的笑脸、满载的行李,一家人在车站相聚时的其乐融融来淡化春运的繁琐困难,换之以祥和、幸福的氛围渲染的美好场景。

  第四,强化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前面我们已经讲到新闻具有叙述功能,而这也是其基本功能。但越是基本的功能在创新时越是会遇到瓶颈。强化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就是要强化新闻的叙述意识。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许多媒体为博取关注度对新闻事实断章取义,对新闻的构成要素中的起因、经过、结果均进行人为篡改,导致新闻失实。加强新闻的完整性就必须要求实事求是。同时,对于许多在发展中的新闻,编辑记者要有追踪报道的意识,将后续新闻事件内在的冲突表现出来,以推进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形式与内容的互动延伸,不断推进新闻事件叙事方式的拓展[4]。

  3 新闻编辑要提升自身素养及创新思维能力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对舆论的宣传和引导有直接联系,而新闻编辑作为新闻的第一“把关人”,对舆论的宣传引导负有第一责任,而如今信息交流的不断增强,要求新闻编辑必须跟随时代发展,提升自我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必备素质,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跟随时代的政治理念变化而不断提升;其次,也是关键的一点,要提高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搜集、编排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电视新闻编辑要善于运用各种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这不仅可扩大新闻线索来源、新闻意见的多方面性,更能提升编辑自身的媒介素养,这种素养不仅仅是有利于自我,更有利于提高全民媒介素养。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要善于利用网络,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可以时在原有基础上的更新,也可以是彻底的改变。但目前存在一种“怪圈”:某种形式的新闻节目收到了好评或者关注度较高时,一时间各大电视台纷纷照本宣科而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新闻的核心在于其内容而非形式,新闻的价值也是由其内容所决定的,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的新闻即使使用再好的新闻形式也不会受到好评,为了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新闻编辑必须提高认知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以质取胜。另外,对于一件热点话题,电视编辑人员在编辑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其他编辑人员的入题角度,另辟蹊径,从而能够带给观众新的视角,并慢慢的学会将视角“沉下去”。所谓的视角“沉下去”是指新闻的焦点应放在最底层基层、关注日常生活小事,但是并不能代表新闻编辑要摒弃和忽视社会上的一些重大新闻。因为任何重大新闻事件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积累形

  成的[5]。

  4 结论

  网络媒体以超乎想象的巨大力量进入到了大众生活当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娱乐方式,对电视媒体构成了巨大威胁。电视新闻编辑要在新媒体环境中去不断寻找电视新闻媒体的新位置,在网络的世界中为电视新闻媒体开辟具有时代意义的生存空间,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作出更有舆论价值的新闻节目。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能力 环境 媒体 电视 研究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