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试论新闻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技巧论文

试论新闻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技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16

试论新闻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技巧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科学论断深刻的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和重要作用。语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同时“像一枚硬币一样,语言的另一面就在于它的可简约性与可被再造性,这就使得它能够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了工具的意义……可被划分成某单个的部分而专门为某一阶层所使用或被有意识地按某种规则组织运用于不同的场景之中。”

  语言文字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载体,受众总是要通过语言来接受新闻的。因此,新闻语言运用的如何,直接关系着一篇新闻作品的被接受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写作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传统的、固定的新闻语言,在符合新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老百姓的亲切语言,又对所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技术处理和艺术加工,使新闻语言更富有时代感和鲜活性。因此,本文就新闻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技巧方面,阐述了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普遍联系的手法,可增强新闻语言的哲理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写作中的基本要求。

  如何将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到新闻语言之中?关键要做到“反陌生化”。“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对艺术本质的论述,即“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尖锐”,“陌生化起到了把文学(即纯文学系统)与其他语言使用形式区分开来的作用。”文学语言常常通过系统违反语言规则追求一种新奇的效果,从而达到审美需求。比如象征主义诗人用“做了一次内部的沐浴”代替简单的“喝水”,就是典型的陌生化手法。

  1.联系受众熟知的人物、相貌来进行描写

  俗话讲:“见仁见智,睹物思人。”为了使新闻语言表达到简练深刻的效果,联系受众者熟知的人物和相貌进行描写,是增强新闻语言的哲理性的有效方法。最近报道的“内蒙女神探”中,描写主人公的外貌时写到:“XX人,大家都说她长的有点像斯琴高娃。”这样的表述既简练,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

  2.联系受众熟知的事物,缩短受众与新闻事实的距离

  在一篇反映我国疾病防控事业发展的报道中,介绍全国有8个省份出现了禽流感,经过积极防控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样表述也很清楚,但用这样一句话来说,在中国不仅有能力防控禽流感,而且可以帮助世界各国进行有效防控。这样既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使受众感到祖国的伟大、强盛,受众与祖国更亲近了,与新闻事实的距离更近了。

  3.联系自然规律,使受众加深新闻语言的哲理性

  如相关新闻作品中描写乡邮员行万里路,走万家户,风雨不误,爱岗敬业的事迹时写道:“贵人出门风雨多,他不是贵人却又踏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风雨之路”。

  二、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词汇和修辞艺术手法,增强新闻语言的生动性

  新闻不是简单的有文必录,不仅要真实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还要通过组织、加工和润色,写出作者对新闻事物的认识和情感。

  1.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人物和事物的形象

  所谓比喻就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是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刻画人物和事物的形象,进而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一个青年战士的刻画:“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引用标点符号,表达特殊情感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确切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可以在语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用好了能够起到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

  3.运用形象化的借代语言,描绘客观事物

  为了使新闻报道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还可以运用形象化的借代笔法,直接描绘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要求作者深入实际,观察生活,从中发现客观事物规律和特点,选择恰当的形象语句,使文章生动而贴切。

  三、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诗文典故的表现手法,增加新闻语言的说理性

  新闻写作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传播艺术。新闻绝不是呆板的陈述事实,而是一种具有文学色彩的艺术创作,吸取诗文典故中的语言精华来丰富新闻作品,是使新闻语言多彩多姿,引人入胜的重要方面。

  在新闻写作中巧妙而恰当地运用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以及古代诗文,可以对客观事物引发议论,以人物形象,以古喻今,以事物的发展谈古论今,借用一句诗文或成语作为标题或用于文中说明自己的观点,既有助于说理,又为受众者喜闻乐见。毛泽东的许多政论都具有这样的鲜明特点。

  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古代的诗词和诗文典故,主要是为了强化评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而不是徒然增添文章的华丽,更不是为了炫耀自我,哗众取宠。

  1、可以强化主题的升华

  恰当运用诗文典故,可以强化文章主题的升华,如2002年10月3日《沈阳晚报》上的《助学贷款:贫困生的“及时雨”》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贫困大学生们正用对待母亲的感情,对待给他们教育机会的祖国,在采访中,许多学生都告诉记者,他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回报祖国,回报社会。记者将孟郊的《游子吟》中最为点睛的两句诗用在新闻报道中,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受到助学的贫困大学生们对社会的感激之情和报国之心。

  2、可以强化对意境的渲染

  恰当的运用诗文典故,有助于对意境的渲染。如2006年4月17日《解放军报》上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中南海的春天》的开篇中写道:九尽冬去。春天,又来到了中南海。三月的风,是那样轻柔,吹拂着中南海湖滨千万条低垂的柳丝,袅袅飘逸。大概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吧,成群的水鸭在清澈碧透的湖中追逐嬉戏,溅起层层细浪,悠然地向着岸边荡去。这段文字,引用了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意”与“境”互为衬托,熠熠生辉。

  3、可以强化对环境的气氛的烘托

  在新闻写作中,注意强化对环境气氛的烘托十分重要。如1984年10月2日《浙江日报》上的《欢腾的西子湖中》写道:他们纵情地敲锣打鼓,抚琴吹奏,好一派热闹景象。彩船在湖上荡漾,姑娘在荷花灯中穿行,令人想起“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意境。

  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知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以上三点是本文就新闻写作中对新闻语言的艺术运用的粗浅认识,对新闻作品的与时俱进,新闻创作的改革创新,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一位新闻工作者如果掌握不好语言,写得枯燥乏味,缺乏文采,空话套话,那他就无法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没有什么宣传效果可言了.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之一。(作者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试论新闻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技巧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闻 使用技巧 语言 技巧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