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性与知识网络关系构建论文

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性与知识网络关系构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1

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性与知识网络关系构建

  1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及知识网络理论分析

  1.1 学生学习主体性内涵

  所谓学习主体性,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即学习者本人能够主动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目标的,按照主观意识调控安排计划个人的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学习主体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自主性、独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1.1 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对学习目标和过程有一定的自主权利。在自我意识支配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即能否接受教育、如何接受教育等问题能够自我决策。

  1.1.2 独特性。所谓独特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特点与个性。这也是学生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者,对知识的认识具有自己独立、生动、不可重复的观点。独特性是学习主体的重要体现。

  1.1.3 能动性。所谓能动性是指学生本人在知识获取中表现出自觉、主动。能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总结。人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才能客观反映物质世界。

  1.1.4 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指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造有价值的财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辩证思维,这是学习主体的最高表现。

  1.2 知识网络相关理论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瑞典工业界提出了知识网络这一概念。1999年,由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阐述了知识网络的定义,知识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网络,具有提供知识信息与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关于知识网络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一定的研究。

  国外对知识网络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其研究范围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及企业外部知识的创造、利用与传播。对其定义大致给出以下总结:知识网络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人、资源以及两者之间。通过这种关系,对知识的积累和利用,通过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促进新的知识的利用。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方面。学者们主要将其与知识管理联系。其中蒋恩尧、侯东(2002)认为,知识网络主要用于管理知识。

  这种网络其作用可以解释、归纳、记录资料信息与观念准则,这些知识加工包装后在网络中相互传递,然后快速简化给知识使用者。

  根据学者们现有的研究表明,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构成特性等,对个体、团队以及组织的知识搜寻、获取、转移、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 知识网络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系

  2.1 知识的迁移性需要学生主体性发挥作用

  知识的迁移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转化与应用。通过知识迁移,构建概括、简洁、条理清晰的认知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旧知识的相关联系。知识网络的构建其实质也是构建认知结构。如果学生没有将知识相关联系,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就很难实现知识迁移,就会使得知识孤立、肤浅、陌生。所以在这样的问题背景下,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使得知识灵活运用。这一观点也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重视。因此只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知识的迁移,在知识网络中构建认知结构,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2.2 知识网络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保障作用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习者必须在学校教育之外,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技能的加强,让自身用实时的知识和信息武装起来才可能适应未来各种竞争和挑战,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资源,使其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局势。未来的社会将以信息的拥有量和可调用量作为衡量个体能力和素质的新标准,来自竞争的压力和自身发展进步的动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创造性地学习也是应对挑战占据先机的必由之路。

  2.3 知识网络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具有激励作用

  人作为从属于社会的个体,其自身价值能否发现,力量能否得到发挥,潜力能否得到发掘,个性能否得到发展,直接取决于受教育的水平。在远离学校教育之后则完全取决于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和实践。人的一切活动都来自于需要,学习是一种源于需要的自主活动,学习者会在综合社会、他人对自身的要求和自己发展的需求并判断发展方向及可能性之后才会产生学习动机并借此鼓励和支撑自己经历学习的艰苦过程。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中间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层次总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即当下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而各层次需要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向高层次需要上升的特点。根据这一理论个体作为能动的主体,其发展与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也是促使个体产生学习及其他活动的主要动机来源。

  3 知识网络视角下学生主体性现实分析

  3.1 单一“占有式”学习

  学习本来的含义是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体验,并通过知识的获取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现实的学习模式是学生对知识便表现出“占有”,知识被变为是可以“获得”的“东西”。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只重视知识获取后应付考试、升学、考取证书等外在价值,无视知识的内在价值,不会思考与联系,导致个人素质与能力得不到提升。这种“占有式”学习直接导致学习的功利化以及应试教育,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缺失,对知识的获取变得僵化被动,也丧失了学习目标,失去了主体性。   3.2 讲授过程的中主体的被动获取

  现实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被动获取直接导致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不到主动地发展。而实际上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过程。一味灌输和强制导致以下教师和学生都出现“被动”: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教”变成了一种任务,教师选择将知识强加于学生,制订纪律,选择学习内容,从而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被教;对知识一无所知;学生被考虑;上课温顺地听;在课堂惟命是从;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学生适应学习内容;最终变成学习的客体。这种被动,使得知识学习的目的变成了是为教师学,失去了知识的权威。

  3.3 过分依赖虚拟实践导致学习主体丧失

  信息网络作为人类生产和交往的工具和中介,它无论如何不可能取代人的位置,正如人类创造了机器人,机器人所能发挥的功能很多是人所不能做到的,但无论机器人多么聪明,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电脑芯片永远也取代不了人脑。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然而我们常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增强人的力量,也可以加强人的软弱性。

  如果学生单一的从虚拟实践中获得知识,将虚拟实践作为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并且沉溺其中,那就完全丧失主体的作用。需要明白的是网络在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虚拟实践是主体人创造出来的工具,过分依赖这种工具,就会使得主体缺乏能动性。

  4 知识网络视角下学生主体性的探索途径

  4.1 从“占有式”向“生存意义”的主体性转变

  大学生对知识的“占有性”掩盖了本真的生存意义的主体性的发展,现实中,我们更应当引导大学生超越“占有式”的个人主体性的发展,向生存意义的主体性发展。首先,他们不是作为“白板”去听讲座的。他们事前就在脑中考虑了讲座所涉及的主题;有些疑难和问题甚至还使他们反复地思索,“他们听讲座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演讲者的话和思想。他们用心听,但不是光听,而是以积极和创造的方式去接受和回答。他们听到的东西又激活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此时此刻,新的问题、新的想法、新的观点纷至沓来。听课的过程是一个生气勃勃的过程;大学生一边听教师的话,一边活跃地回答。他不光是获得了可以带回家和背诵出来的知识。以存在的方式学习是对占有式的学习的超越,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足于占有,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思维,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最终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变成与以前不同的人,知识真正成为人的发展的养分。

  4.2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增强学习主体性

  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学习,教师只是单一教。而开放式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时对知识进行辩证思维和理解。这种模式其实在国外教学模式中已经比较成熟。同时,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成熟期,精力旺盛,具有从事独立学习、承担学习任务的身体素质,同时其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都趋于成熟,其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全面性和批判性,这就使得大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可能。

  4.3 运用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融合

  人拥有的知识一般被认为是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中不易抽取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知识。对其管理从最顶层看,通过企业内部的组织建设,建设学习型组织,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等等着眼点实际上是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通过创造或者改进当前的社会关系,促进人之间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换、知识共享,更利于知识的管理开展,运用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融合。借助知识的“物质载体” 如书籍、期刊、磁性与光学媒体(磁盘、光盘)等,让知识的“生命载体”――人,本文提到的学生,在知识网络系统中对知识进行融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知识网络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4.4 运用知识关联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力

  知识关联是知识重组的条件。获取知识后主体应该学会研究、管理、利用以及重新创新。在知识网络中,人们可以创造了大量的知识组织和检索系统,产生了许多新的知识关联。这种知识关联也是根据知识链进行环环相扣。它反映的是知识创新活动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关系。只有运用知识关联,找寻知识链之间的关系,将不断“产出”的知识融入“知识网络”中,才能获得创新的条件。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发现知识关联和创造知识关联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创新需要知识网络这个大环境,需要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寻找知识链的关联度。同时正确识别知识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关系。因此,知识网络角度下探索学生学习主体性,利用两者关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性与知识网络关系构建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体性 主体 高校 大学生 知识 学习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校电子新闻档案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有效结合路径研究
浅析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