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及发展逻辑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及发展逻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3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及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85-03

  随着20世纪以来哲学语言的转向,人们愈益认识到语言的重要地位,语言作为思想的表述机制,是人们进行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对其进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契合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尚少,与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进行梳理,展望并预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深入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含义界定

  1语言与话语。近几年,学界内出现“语言”与“话语”两种概念体系。对于“语言”的解读,主要是从语言学结构主义出发,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为代表,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语言是一种先验的结构,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语言学界基本上把语言定义为是由语音与语义组成、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语言既具有外在的形式,也具有内在的含义。就其功能而言,语言具备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写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思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各项成果。

  而另一语言学家巴赫金则认为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完全排除了语境和语言的使用者,排除了活生生的具体语言的某些方面,是一种纯粹抽象的语言本体内部的规则体系。因为没有了个人的因素,所以不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因此他高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将注意力集中在使用中的语言,即话语上。法国思想家福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认为话语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是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更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他认为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并对话语与权力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而形成了权力话语理论。

  可见语言与话语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包括抽象的“死的语言”,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活的语言”,对于语言本质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关系。话语以语言为基础,话语的言谈要以语言为媒介,对话语所生成的意义的理解也要借助语言来进行,在具体实现中包含说话者自身的情感和目的因素,是社会语言学的范畴,是“活的语言”。

  2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与话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定义多是移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也没有对二者做出明确的区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侧重于探讨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侧重于探讨话语权力。单纯的如索绪尔式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符号系统,将会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种与人有密切关系的实践活动的本质相背离。跳脱纯粹抽象的语言本体研究,从大众的日常理解看,话语更像是一种实践中的语言,诸多学者如董世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1]的定义,则支持了这种观点。相较之话语,语言的外延更为广泛,包括文本语言、口头语言。语言是文化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具原生性的文化线索,它与话语一样承载着价值,表达着某种关系,但却比话语更为基础。本文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不是纯粹的语言内部本体,也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逻辑上并非从内涵上深入探讨,而是在外延上的着重分析。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被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呈现出三种生态:政治语言、学科语言(专业语言、学术语言)、大众语言(教学语言、生活语言)。虽然这三种生态在当前共存,却并非同时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而不断地变迁。

  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变迁回溯

  自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与其价值范式转换相依托不断地变迁和发展,呈现出工具化、科学化、学科化、大众化的发展逻辑。

  1工具论缘起。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缘起,不得不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主要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古已有之”“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后产生”“近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之前产生”[2]三种主要观点,但争论较大。李合亮先生在其《思想政治教育探本》一书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及其产生的原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合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人类社会先天具有,而是伴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3]57同时“是在人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3]59因此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为了维护统治、培养接班人和支持者,向本阶级成员和平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向奴隶进行思想灌输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早的开始。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后,他进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原因,认为“人在阶级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实行国家统治的需要”“社会维系与发展的需要”[3]59-64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三个主要因素,从而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和工具而产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而出现的。当然,人类社会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方式、方法还是内容都相当简单,更谈不上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可能以一种零散的方式首先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并且明显是作为一种为统治阶级培养顺民,维护阶级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手段而存在的。随着人类政治统治方式的逐渐成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语言也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主要以统治阶级语言、政治语言为主。   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范式相呼应,作为工具存在尤为突出。随着“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相继提出,以及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和重大理论的推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以政治语言的形式被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同时被不断地改变形式,以满足当时宣传的需要。随着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为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迫切需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也随之有了发展。

  2学科本体论的伴随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学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学科自觉意识而进一步发展。

  1984年,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后,陆续建立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点4个层次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也随之进入学理阶段,主要以专业语言和学术语言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同时,也开始明确学科建设的新的定位。在对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阐述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命题。主要是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进行探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自身,包括武汉大学教授骆郁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河海大学教授孙其昂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和金林南教授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等专著,以及大量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环境、价值、方法等的文献问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逐渐正规化、科学化。因应时代变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和自身合法性的危机,开始思考和谋求自身的出路,即反观自身,“向内求索”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我之为我”的独特意义。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也有所改变,不再单纯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大理论等政治语言为主,而开始侧重到自身学科语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语言和学术语言。

  作为新兴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偏窄,思维方式单一,为了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启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学者们开始进行学科交叉和建构交叉学科的研究。为此复旦大学的董雅华教授专门撰文阐述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众多的学者开始甚至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集合和交融研究。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也呈现出了多学科、交互性的特点。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被认为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变化的,但必须确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一部分。

  3大众化的转向。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且进入新时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的行为观念从高度统一逐渐趋向于分化和自主,呈现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若要真正掌握群众,并为群众所用,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自身的大众化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普及化,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强调其自我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不仅仅局限于党员等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而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展开。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要摆脱高深的理论、教科书式的表达,不能讲高高在上的空话、大话、套话,而要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用深入浅出的分析,来实现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掌握。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只有实现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专业性的学科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的转换,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能内化为群众自身的观念意识,从而影响其自身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语言不仅包括生活语言,还包括教学语言。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其在一定程度上亦等于人民群众,需要用大众化的语言来对教学内容予以阐述。而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将政治语言、学科语言转换成教学语言,才更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需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呈现出三种生态,但三者之间并非递进关系,也不是在特定时期单一存在的,而是有所联系,互为基础,共生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与生存发展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发展前瞻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已经明确地呈现出政治语言、学科语言和大众语言三种生态,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仍有需要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哲学价值的研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本体价值,准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特点,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性”“逻辑性”“说理性”等特点,还应当深层次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界限,思考政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关系和契合点。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民族气质的研究。关注和研究民族思维和语言模式,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民族气质,使其更易被各民族人民所接受。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民族语言的转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特殊化研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语言的拓展和回归。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网络化的研究。互联网因其快捷、便利,具有信息的广泛性、隐匿性、公开性等特征,广受人们欢迎,从而促使人们的生活迅速嵌入其所营造的场域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在网络上关注热点、捕捉争论,还应该分析热点词汇,从微观层面研究网络语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网络化发展,对其深入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国内外对比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只对自身进行关照,缺乏比较和分析,是无法获得更完善的发展的。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还主要是集中在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方面,对国外的相关研究很少。因此,应当结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文本和实践语言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范围,加强对影视剧、民俗文化、诗词文学等含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尤其是隐性语言的载体的关注。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影响因素,如环境、主客体关系等进行进一步研究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发展,并非以一种极富逻辑性的形式出现,对其出现的几种语言生态进行梳理,旨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存在状况,窥探其变迁背后蕴藏的含义,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更深层次的阐发。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迁及发展逻辑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变迁 逻辑 语言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