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试论内蒙古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探索论文

试论内蒙古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7

试论内蒙古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44-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信息技术的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催生了新一轮的数字化浪潮,信息技术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新的环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消费习惯,也给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在探索自己的应对方式,以期重新找准定位。

  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但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方向扭转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例如建设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相比,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仍然滞后,文化平台建设、服务推广等各个环节仍然不能很好地契合群众的实际需求,整体服务效能较低。

  针对当前的形势,2013年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要求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公共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但如何找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着力点,使服务与需求对等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却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的过程。

  为了突破文化服务与文化需求不对称这一制约效能的瓶颈,各地纷纷开展活动,摸索新环境下的新道路。如北京市朝阳区垡头地区新建设的文化中心,改变平庸的审美设计,采用文艺风格的装修布置来吸引群众,并引进民营绘本馆等社会力量,转变不接地气的传统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努力黏合本社区各层次的人群,营造出了一个“无围墙的精神社区”,成为一个成功转型的范例。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探索活动中,内蒙古图书馆则率先突破了传统范畴的局限,将图书馆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移动数字技术融合,推出了“彩云服务”和“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两个文化惠民项目,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富新意的借鉴模式。

  一、彩云服务

  对于从藏书楼发展而来的我国公共图书馆来说,集存、整理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的最基本职能。随着社会的演进发展和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心逐渐从“书”转变为了“人”。

  到今天,国家大力提倡“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图书馆担负的民众教育、阅读引导的任务也日趋重要,但与应有情况不符的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08年)的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总藏书量、发放借阅证数和总流通人次等均呈上升趋势,但书刊外借册次总体却呈下降趋势。这一数据表明,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源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供需脱节,本应繁荣的阅读场所却变得门庭冷落。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近年书刊价格持续上涨,文献购置经费的相对短缺导致公共图书馆新书入藏量下降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采选依赖于采购员的判断,而当前群众阅读需求却呈现多样化、个性化、随机化的特征,传统采购方式无法精确地把握读者的需求,造成流通率、外借率等体现效能的指标长期在低位徘徊,这才是图书馆无人问津的根本性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内蒙古图书馆推出了“彩云服务”计划,即通过自主研发的“彩云服务数据交互云管理平台”把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RFID自助借还系统、书店(数字资源供应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三方进行技术兼容整合,扩充资源总数和服务功能,提供联合编目、资源共享、图书外借等服务。具体来说,读者只需持有内蒙古图书馆的读者证,线下可在与彩云服务平台实现计算机联网的图书销售单位完成图书借阅,线上可通过彩云服务APP进行数字资源的订阅,同时馆藏图书和读者自有图书也可通过这一平台在馆外流通互借。

  “彩云服务”的亮点在于它打破了读者、书店、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壁垒,变“采、藏、借”的传统模式为“借、采、藏”这一以阅读需求为引领的全新业务流程。内蒙古图书馆馆长李晓秋认为,传统图书馆普遍存在新书到馆滞后问题,且藏书的流通率低,大部分图书一进馆就成了‘死书’,这就造成了供需脱节,而彩云服务以读者的即时需求为向导,颠覆了固有的模式,实现了100%的图书流通率和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无限延伸。“彩云服务”更大的潜力在于,它在满足馆内资源、书店藏书在馆外自由流通的基础上,更满足了家庭藏书、私有藏书这些馆外资源的自由流通,这一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所有闲置的社会图书资源,让每一本书都流动起来、产生价值,补足图书馆服务的缺口,真正构建一个“书香社会”的大藏书体系。不仅如此,运用“彩云服务”平台积累起来的借阅偏好、读者分布、畅销种类等海量信息,可作为将来进行大数据分析宝贵的基础资源,用于分析阅读规律、掌握读者阅读心理与需求,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写作和出版方向。

  “彩云服务”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思维的创新。内蒙古图书馆提出了“我看书,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的口号,这充分体现了“彩云服务”的理念:以人为本,改变办馆主体,把决策权、评价权交给读者,盘活各路资源供给主体,充分发挥读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让读者真正成为图书馆的建设者和主人,让公共阅读真正惠及读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大化。   二、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

  内蒙古自治区在地理上幅员广阔,有着辽阔的草原牧场,牧民世代逐水草而居,绝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缺口。在偏远的牧区,人们很难接触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别说享用先进的信息资源了。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内蒙古图书馆提出,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服务广大农牧民群众。

  针对广大牧民居住地远离城镇且不固定、人口分布不集中的情况,内蒙古图书馆启动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这一工程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了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服务终端,为广大农牧民提供24小时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群众能够不出家门就便利地获取网络资源和知识。为了让网络“进包入户”,让优秀的文化资源真正深入到草原腹地,内蒙古图书馆的技术团队转变思路,大胆创新,改互联网为局域网,建立移动数字加油站,以三级结构层层加油,突破了最后一公里的网络覆盖,给广大牧民带来了福音。

  目前,“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已在全区10个盟市中的28个旗县共建设242个一级数字“加油站”、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810个移动数字“加油站”,服务地域面积40余万平方公里,累计服务农牧民200余万人。数字加油站的资源包括养殖技术、农技指导、蒙语小说等农牧民迫切需要的电子书,还有各种类型的文化娱乐视频资料,这不仅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直接的帮助,也能极大地满足农牧民精神文化方面的渴求。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成功地应用了互联网科技,使阳春白雪的高新技术真正服务于民、惠及大众,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是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

  纵观以上内容,不难发现在各类尝试中,是技术创新带动了服务创新。当今社会大众最关心和重视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获取性和便捷性,而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非特定人群大范围、随机性、自主即时获取文化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不论是“彩云服务”,还是“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项目,都是依托互联网和新技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需求共享,从而达到高效能地服务群众的目的。在未来,文化服务机构必将继续开拓思路,勇于改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供给一个高效、丰满的内容平台,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现全民互动、全民受益的目标。

试论内蒙古图书馆在新环境下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内蒙 内蒙古 效能 图书馆 公共 环境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