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金融创新下的小微企业信用增级之路:“信贷工厂”案例论文

金融创新下的小微企业信用增级之路:“信贷工厂”案例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26

金融创新下的小微企业信用增级之路:“信贷工厂”案例

  由于信息透明度较低、财务信息不完全、抵押品不足等原因,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筛选成本过高,并面临着较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银行在与小微企业博弈中,不得不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配给。当前,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担保制度。但是,担保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方面,许多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因为缺乏担保,被银行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某些信用较差的小微企业,即使提供了担保,也会形成不良贷款,为银行带来损失。笔者认为,担保制度的实质,是小微企业对自身信用情况的证明。简单地说,企业通过抵押或信用担保,来向银行传达自身信用信息,使银行明白其能够正常偿还贷款。因此,小微企业要想获得贷款准入,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方面,银行要消除信息不对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另一方面,企业要自我增信,使自身信用满足银行的贷款准入条件。

  一、中小企业信用增级理论

  中小企业信用增级理论,是由彭江波、耿欣在2011年归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信用增级分为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通过外部的信用征集和评定,将中小企业原本分散的、隐藏的信用信息集中化、显性化,使得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方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其信用信息,直接或经过简单的再加工加以利用。二是中小企业通过自身条件的改善,或者依托担保公司、信用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或渠道,以及通过制度条件的改善,提升自身的信用级别,从而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标准。”可以看出,这两个层次正好对应了小微企业融资的两大难题,也就是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自我增信。换句话说,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小微企业信用增级的过程。

  根据中小企业信用增级理论,信用增级的方式分为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两种。内部信用增级,需要小微企业自身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产积累、提高市场声誉等方式,逐渐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外部信用增级,则需要依靠外部机构、制度环境、金融创新等方式实现信用增级,以改善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本文研究的东营建设银行“信贷工厂”案例,实质是以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外部信用增级为切入点,推动小微企业进行内部信用增级,最终实现小微企业的信用增级。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推动了小微企业自我增信,破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并建立银行与小微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银行、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

  二、东营建行“信贷工厂”案例

  自国家“黄蓝”两大战略实施以来,东营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优质的区域环境,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东营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并形成化工、轮胎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对金融资金需求极为旺盛。优质的产业集群,形成东营市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进驻东营设点。随着东营市金融机构的增多,银行之间业务竞争逐渐增大。许多银行发现,继续开拓大中型企业的信贷业务,已经较为困难。这个时候,不少银行将目光投向了信贷需求同样旺盛的小微企业,希望以小微企业为突破口,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近年来,东营市政府积极引导银行对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在此背景下,建设银行东营分行适时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工厂”模式。

  “信贷工厂”模式在东营市的产生和发展,有四个前提:第一,它依托于东营市良好的信用环境。这种信用环境,扎根于东营市优质的工业产业集群。第二,它依托于东营市小微企业的地域特点。调查显示,东营市的小微企业主要为产业集群的下游企业,财务信息相近,贷款需求相似,便于统一进行贷款审批管理。第三,它依托于银行信贷创新政策的松口及创新意图。建设银行的信贷政策制定,必须由上级行批准,并依据已经存在的信贷政策进行。若上级行不下放权限,创新将无从进行。第四,它依托于东营市政府的支持。建设银行“信贷工厂”模式,获得了政府在政策、资金、机构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信贷工厂”模式的创新在于,将小微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进行研究,针对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制定完善的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小微企业从小到强,成功发展成为中型企业。“信贷工厂”模式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主要包括评分卡、“三贷一透”系统产品、助保贷产品和贵宾客户四个层次,分别对应着小微企业的起步、发展、壮大和转型四个阶段。

  (一)起步:评分卡帮助贷款准入

  在起步阶段,小微企业刚刚创立,尚未开始运转。在这个阶段,小微企业所需的资金,主要用于起步建设,没有资金就无法投产。东营市小微企业的特点,在于其生产的产品,依附成熟产业链,无需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因此,它们对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少,以5~10万元为主。但是,由于小微企业刚刚创立,财务信息不健全,无法提供任何担保,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准入要求。制约该阶段小微企业发展的因素,就在于无担保下银行的贷款准入限制。

  针对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建设银行创新推出了“评分卡”业务信贷模式。其具体做法为,根据小微企业、企业主及其配偶的资信状况、信用积累、账户结算、交易行为等多种信息进行评估打分。只要分值达到贷款的条件,便可提供无担保小额贷款。“评分卡”产品的推出,有利于建立银行和小微企业的长期融资合作关系。小微企业为了达到无担保贷款所需的积分,必须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并加强与建设银行的业务合作。而长期的业务合作过程,会逐渐消除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银行的审贷成本。

  (二)发展:“三贷一透”破解“短频快”

  在发展阶段,小微企业刚刚开始生产,并能初步获得利润。此时,小微企业所需的资金,主要用于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从东营市小微企业情况来看,这一阶段的小微企业最为脆弱,资金一旦供应不及时,便会导致其快速破产。这个时期,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短频快”特点,对资金的时间要求最为迫切。制约它们发展的,便是银行相对繁琐的审贷程序。   针对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建设银行在评分卡的基础上,建立了“三贷一透”系统产品。该产品根据客户过往结算、金融资产等“评分卡”累计信用,提供“三个无须”的绿色通道,即无须评级授信,无须审计财务报表,无须提供担保,大大缩短审贷流程,解决了小微企业的审贷难题。并且,“三贷一透”建立资金池,允许小微企业在一定额度之内循环贷款,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对资金的时效性需求。

  (三)壮大:助保贷提供大量资金支持

  在壮大阶段,小微企业已经能够维持自身的生产和经营。为了进一步获得盈利,他们需要增加设备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从东营市情况来看,此时的小微企业已经能够提供一定的担保,但是担保额度所能获得的贷款,无法满足企业壮大的资金需求。另外,小微企业对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现象依旧存在。

  针对壮大阶段的小微企业,建设银行在“三贷一透”系列产品的基础上,与东营市政府联合创新出助保贷业务产品。首先,由政府出台《小微企业“助保贷”风险补偿暂行办法》,成立专门的助保金管理机构,并预先存入风险补偿金铺底资金。然后,建设银行以政府出资的十倍提供助保贷资金,并将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纳入“目标客户库”。最后,纳入“目标客户库”的小微企业缴纳不低于贷款额度10%的助保金,无须进行信用评级和审计财务报表,就可以获得500万元以下的贷款。通过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合作的方式,满足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实现了三方共赢。

  (四)转型:贵宾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转型阶段,小微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正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它们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直到成为中型企业。从东营市情况来看,此时小微企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逐渐脱离了“短频快”的特点,而是变成了长期稳定资金。另外,他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此时,小微企业急需跟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针对转型阶段的小微企业,建设银行在助保贷“目标客户库”的基础上,形成了长期合作的贵宾客户。这些贵宾客户除了享受“三贷一透”、“助保贷”等多项优惠产品外,还享受包括电子银行、自助账单、单位结算卡、一户通、代发代付等多项结算服务。另外,建设银行创新“网银循环贷”,实现融资申请、贷款支用、还款续贷全部通过网上银行操作,使贵宾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办理业务,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建设银行的“信贷工厂”模式,为东营市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短短三年时间,建行为190余家小微企业办理了评分卡。截至目前,建行已成功为全市60余家小微企业办理了“三贷一透”系列产品,发放贷款4000余万元;为全市近20家小微企业办理“助保贷”,发放贷款2.2亿元。在建行“信贷工厂”模式的帮助下,数十家小微企业成功完成了到中型企业的转型,跟建设银行建立起极为牢固的融资合作关系。

  三、“信贷工厂”模式的信用增级机制

  建设银行“信贷工厂”模式,以金融创新为手段,以评分卡为核心,促使小微企业自我增信,完成向中型企业的转型。该模式既是银行消除信息不对称,逐渐与企业建立信任,实现外部信用增级的过程,也是小微企业改善自身信用状况,实现内部信用增级的过程。该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信用档案机制、信用激励机制、三方监督机制和信用筛选机制四个信用增级机制。

  (一)信用档案机制消除了信息不对称

  “信贷工厂”模式,以评分卡作为起点,建立了信用档案机制。评分卡,会综合评定小微企业的现金流、金融资产等多项金融信息,给小微企业打出一个信用分数。评分卡的优点在于,通过企业、企业主及其配偶的资信状况、信用积累、账户结算、交易行为等多种信息来掌握实际信用状况,建立该小微企业负责人的长期信用记录。评分卡从小微企业的建立开始,将伴随着小微企业在建行开展业务的信用状况,不断完善信用档案,不断调整信用评分。在此基础上,建行建立起该小微企业真实完善的信用档案,消除了信息不对称。

  (二)信用激励机制促使企业自我增信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只有评分卡的分数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享受“三贷一透”、助保贷等信贷产品。评分卡分数不足,则无法获得贷款准入。因此,为了提高评分卡的分数,小微企业会努力提高自身信用。一方面,小微企业会主动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报表,按时交还贷款来增加信用积累;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会将自身的金融业务在建设银行办理,增加评分卡中良好的交易记录。实际上,建设银行建立了一种信用激励的机制,促使小微企业不断提高自身信用,来享受更高级别的服务。

  (三)三方监督机制降低企业违约风险

  当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的阶段,单纯依靠评分卡,已经难以完全掌握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此时,建设银行创新推出“助保贷”产品,由政府成立助保金管理机构。助保金管理机构独立于建设银行,由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监督管理。助保金账户,由政府首先存入风险补偿金铺底资金,然后建设银行十倍追加,作为助保金规模的最大限度。由于助保金资金池有限,一旦出现不良将会影响所有“目标客户库”小微企业的自身利益。因此,办理助保贷的小微企业,不得不相互监督,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这样一来,便建立起了政府、银行和企业的三方监督机制。

  (四)信用筛选机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

  随着评分卡分数的不断升高,小微企业的信用逐渐增强,所享受的服用也随之提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能够成功自我增信,不断提高评分卡的分数,享受更高级的服务。有些小微企业,甚至连无抵押担保的分数都无法达到,不得不被建行拒之门外。当小微企业进入“目标客户库”,成为贵宾客户以后,它自身的信用已经极为优秀,几乎不会出现违约。实际上,建行以评分卡为核心的“信贷工厂”模式,最终筛选出了信用优秀的小微企业,并将其培养成为建行的长期合作伙伴。这些小微企业即使发展成为大型企业,也会倾向于跟建行进行业务联系。

  四、结语

  “信贷工厂”模式,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并促进小微企业信用增级,实现向中型企业的转型,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同传统信贷融资模式相比,“信贷工厂”模式具有独特的优点,但也有相应的缺点和不足。可以看到,若是没有东营市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没有东营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没有建行上级行金融创新政策的松口,没有东营市产业集群下同质性严重的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信贷工厂”模式的成功,需要东营市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大力支持等多方面前提条件,不可盲目推广。我们应该看出,虽然建设银行推出了“信贷工厂”模式,为许多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但是仍有一些小微企业无法满足评分卡的分数获得贷款准入。因此,不论金融机构如何进行金融创新,小微企业信用增级的关键在于内部信用增级,破解融资难的实质,归根结底是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信用。

金融创新下的小微企业信用增级之路:“信贷工厂”案例

论文搜索
关键字:之路 信贷 工厂 信用 案例 金融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