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于现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学生就业模式研究论文

基于现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学生就业模式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7-24

基于现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学生就业模式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关系重大。高校的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中流砥柱,他们富有活力、充满精力,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等教育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普通大众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结合市场本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加强教育教学的变革,提高毕业生的自主就业率,让每个大学生都充分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和高校教育研究者普遍关心和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大学生的就业模式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一直伴随着国情而不断的进行变化,就业模式也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总体有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下的包分配模式

  从我国建国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是“统包统分”、“ 包当干部”,即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费由国家全部承担,大学生毕业后,则按国家指令被按计划的分配到单位当国家干部。这种就业制度,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 统包统分” 的分配制度,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制度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整个国家百废待兴,地区间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很不不平衡, 国家实行财政经济统一和计划分配的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困难, 也有利于通过计划经济满足各种项目急需的人才,从而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走向了由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时期。这一时期,有着弊端的统包统分就业模式逐渐过渡为毕业生跟用人单位供需互选的就业模式。在供需双选的就业模式下,国家将用人选择权归还给了用人单位,也将择业得自主权力赋予了毕业生个人,将就业服务的责任附加给了高校。在这种高校就业自主择业的指导下,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就业的新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包分配就业模式的弊端。然而,大学生此时的就业工作却又面临了一个新的难题,即结构性的供求失衡以及个人偏好性的供求失衡。

  3、市场经济改革下的自主择业就业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渐渐地形成了以“自主择业” 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 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优秀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政策依据的“自主择业” 就业模式开始动作,与此相配套,建立起一些关于毕业生需求的信息、就业咨询指导、就业介绍等社会中介组织,进而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所需的服务。在这种“自主择业就业”的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自由的参与竞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靠国家的行政手段来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用工作条件及优越的待遇来吸引毕业生,不能像以前那样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给予人才;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也要为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就业” 提供所需服务。

  二、为适应市场提高就业高校进行的多项变革

  从以往传统计划分配到今天主要依靠市场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各地方政府和各高校都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传统的计划分配观念、政策的执行力和高校教育的内容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新的变革。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化的实际情况,各高校必须坚持学校的各项教育要与以市场为导向,树立优质教育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就业服务,全面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加深对市场调研,适时调整专业,及时的培养市场所急需人才

  要培养出符合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要对专业的设置把握准确、专业的日常课程学习安排要合理和及时对就业进行定位,这些是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在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各个行业间的发展趋势、技术水平、岗位设定和人才需求,选定专业的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合理的修订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知识结构,使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更贴近社会、更贴近行业、更贴近市场需求,及时的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2、坚持在提高学生理论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增强大学生在市场就业中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就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在众多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中占据上风,其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作为高校本身,首先要加大对专业实验室的投资建设,增强实践环节,夯实实践技能,为学生创造出一流的实践环境,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在将来能更好地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其次,高校需要加强对课程的变化,高校要着眼未来并及时的根据市场的需要去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专业课程。高校要不断地去市场和社会进行调研,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市场经济下的新理念、新技术,尽最大可能的拉近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因教材内容的滞后而带来的教学内容的不足,进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市场性、适时性和先进性,使学生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3、让学生注重职业规划,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大学生自主就业水平

  在大学阶段,各高校应普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一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水平的培养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到了临近毕业才仓促的进行,而是应该在大学生从进入大学以后就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甚至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就要开展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去了解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的发展关系,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以职业规划为目标,逐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效的规划自己在大学里的生活及学习。同时, 各高校要通过及早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利于提高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培养。大学生通过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结合自身特征去制定长远和近期的学习和成长目标,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目标。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教育, 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创业实践课程,培养在就业过程中的务实精神,进而以创业教育带动就业能力的培养,为更好的实现自主就业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三、大学生的就业模式

  1、政府要对就业平衡的进行宏观调控

  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让人们难以琢磨,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一只有形的手,也是最有力度的,所以我们要让这两只手相互调控,相互制约,相互配合进而使我们的就业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我们要是完全的去依赖市场调节就业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滞后,进而产生大学生就业所表现出的区域性失衡和选择性失衡现象。所以,我们在一定时候要运用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这支有形的手,让全国各区域之间的人才互动,就业资源相对平衡。

  2、完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服务

  完善各大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第一,需要转变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传统观念。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自身的专业水平的不足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配。其次,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进而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3、规范来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行为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仅是取决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也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所以来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人才观,用人观。在工作中,企业要着眼未来,带领员工不断地开拓进取,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飞跃;员工也要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依靠企业给提供的优越技术和资源,发挥出自身的技能和力量,充分显示出自我价值,提升自身素质。

  4、增强对大学生市场化的就业意识

  如果大学生想要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就业的今天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首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技能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也是大学生相较于低学历求职者来说最有优越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动态信息变化,按照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起正确就业观念,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大学生就业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L14BSZ007)的部分研究成果。

基于现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学生就业模式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现当代 高等教育 高等 基于 模式 改革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