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地理地质论文 >> 简论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对策与探析论文

简论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对策与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06

简论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对策与探析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工程开挖和大量土石移动引发了一系列城市地质灾害,其中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越加频繁,损失越来越重,涉及范围越来越大。工程质量人命关天,首先房屋安全是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建筑行业门槛较低,农民工是一线施工的主要力量,要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一方面要重视并加大施工工人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有灾害意识,尤其是在房屋使用过程中,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后果多是毁灭性的[1]。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60亿元。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环境方面的因素,并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

  二 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是较为常见的城市建设地质灾害。

  泥石流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它是一种固液混合流体,包含有大量泥沙石块。泥石流爆发后会沿料峭山涧峡谷冲向山外,并堆积在山口,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浓烟腾空、地面震动、山谷雷鸣、巨石翻滚等。滑坡是岩土体沿一定软弱面在重力作用下,局部或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除滑动体边缘有为数极少的翻转和崩离碎块现象外,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他部位的相对位置变化不明显。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它是岩土体突然垂直下落的运动,该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跳跃,猛烈翻滚,相互撞击,堆积在坡脚,并形成倒石碓。

  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泥石流具有冲击范围大、凶猛性、破坏力度强、突发性以及迅时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此类灾害,它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滑坡会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矿企业、城镇建设、交通运输等造成重大破坏,它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地质运动的双重影响。崩塌会损害水利设施、厂房和其他建筑物,同时导致人员伤亡,可能诱发崩塌的因素主要有修筑水库、爆破、开挖坡脚等人为因素,以及风暴潮、海啸、地震、洪水、降雨、融雪、河流等自然因素有。

  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方法是,防治泥石流灾害主要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从而防止地表水注入,同时为了避免地表水入渗,工程施工和设计中需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治滑坡、崩塌简易方法是修地表排水渠或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还可以通过固化、减载、支档、锚固等各种加固工程,并附以各种排水工程来进行防治。

  三 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措

  城市化的脚步不容阻挡,人类的居住方式已经从分散转向集中,同时、环境、社会、水资源、能源、环境等反面的位置也随之产生。常识表明,紧凑型城市的城镇化更容易放大各类灾害的效应,所以城市的建设与地质灾害的治理如何完美结合是重要课题。

  3.1 宜居型生态城市

  人类发展的5000年来,始终没有停下对乌托邦的向往,人类的城市史可以说就是对乌托邦的实践、修正和扬弃的历史。但是对于气候变化这样的大敌,人类不光需要对乌托邦式城市的向往,更加需要具有大众化、多样化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拯救城市不能只是依靠未来技术,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能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用型武器”。

  生态城相较于一般城市的居住环境更好、消耗能源更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城市是经济、自然、文化、资源、社会和生态等各种基本元素在有限地理空间里互相交织的网络体系。所以,城市就成了具有自动演变、自组织性的复杂有机体。生态城市能使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使人们把握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让城市发展方向偏离。

  国内所有城市都应该朝着生态城市方向努力,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里要带头实行生态城市战略,他们有责任、有能力主动向生态城市演化。这些城市,在应要求同时进行产业转型和生态化改造,步入生态城市的行列;城市的领导和市民都应拥有较好的生态意识,因为他们是生态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生态改造的目标明确;能及时安排生态城市项目的建设来有效地解决城市面临的缺水、地质灾害、污染、耗能等等问题。

  3.2 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注重把握重建和发展的机遇。“危机”同时也意味着机遇,每位城市领导人都要学会克服为难把握发展机遇。生态化重建的计划能使灾后城市改变原来的演变轨迹,跳跃性获得系统的自主适应性、抗灾害能力和发展可持续性。有生态观念的居民,能够创造生态更加良好的城市,遵循旧的思路会失去重大发展机遇。

  比如地震后的四川,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态城建设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可容纳2-10万人口,且这些城市从建设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与自然环境有比较好的融合。从震后青川、汶川的航拍图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在长长的演变过程里,形成了分割式、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和自然山水的联系比较密切。

  灾后城市重建要和原有的工业企业搬迁相结合,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市灾后重建同步。在某种程度上说,地质灾害发生后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足迹是减少的。地震后城市重建的历史教训表明,原址重建,一般都能够延续原有的文脉、利用当地文化习俗、原有的基础设施,人们对当地地理特征较为熟悉,城市重建工作就比较成功。

  3.3 重建城市的目标

  生态友好、舒适、安全城市是地质灾害发生后城市重建的基本目标。重建以后的城市,居民的舒适度提升;抵抗地质灾害的适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可靠性改进显著;抓住发展机遇的主观能动性改进。

  地质灾害中毁坏的建筑重建后要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达到25%以上;绿色交通的使用率达到30%以上;地表水水质持续优化;绿化率在原本基础上提高35%到45%;所有建筑都达到抗震的标准;城市特征更加具有特色和地方性;城市生命线设防标准相比一般建筑更高;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等。

  综上所述:地理灾害的治理和城市的重建,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的是科学、冷静的态度及理性思考;以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理念、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广泛调动各种积极的因素来帮助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普通市民的根本利益,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明确建设的项目、目标,不光要建设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态城,也要考虑到他们后代的生活更美好;重建后的生态城要不仅具有生态城市的典范影响,更要具有可推广、可改进、可复制的深远意义。

简论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对策与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城市建设 灾害 地质 对策 建设 城市
最新地理地质论文
浅析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基层地质勘探工作管理对策研究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率管理的思路与路径探
绿色地质勘查综合技术应用分析
叶尔羌河流域下游土壤的盐渍化特征分析
宿迁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热门地理地质论文
人文地理学
论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浅淡煤炭分布“北多南少”的成因
漫谈地理人种
南北半球十不同
奇异的贝加尔湖
漫话“中国龙”
美国的地理位置与“亚洲牌”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
麦金德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