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23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Abstract】 20th century theory of the ri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humanistic care representatives who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e concept of th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great enlightenment, i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ctively cultivate moral character and posit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creation have played a positive effect, greatly broaden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hannel. This character education from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zed features and ambience effects analysis of the three angl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seful references.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tudents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相对于传统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而言,是20世纪末的10年里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这股思潮的首创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他提倡心理学研究要用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求善的视野对人类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症结做出全新的诠释,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特有的创造性的力量或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进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此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等迫切建设任务的现状,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视阈,探讨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走向,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和推进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基本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改革运动,首倡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他倡导学界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改变传统那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使积极心理学从传统心理学研究生命中最不幸的事件变化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由此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有三点: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关于积极心理学与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传承,首先,在“二战”以后,心理学远离了它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更具有真实的意义。在“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的视野中,只有“问题”或“问题人”的存在,却忽视了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包括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极大地限制了人的自主发展,是一种典型的去人性化的心理学取向。其次,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问题的医治,用一种速成式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人的问题。这种没有经过心灵反思的、即时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我们当代社会人的需要,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再次,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比较好的生活条件。但如何在比较好的条件下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自然应成为当代心理学最迫切的任务。尽管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教育,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反而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不得不使现代心理学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契合点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趋于积极,强调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拓展了心理学的应有理论,而且它更以积极的姿态展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更深层次的关注,其强调的成就、希望、愉悦、快乐等个体主观性情绪体验和感受,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利于调动教育对象积极面对社会,勇于迎接挑战、战胜挫折,提高与人沟通、与社会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充分体验社会参与的快乐和成就。积极心理学那些展现人文情怀和具有时代风貌的思想和理念应走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成熟与深化。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迪

  近几年来,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人格状况的担忧,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研究工作,而积极心理学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视角,对于健全人格的塑造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于此,积极心理学启发我们,人格教育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积极人格的重塑上,而不仅是病态人格的预防和治疗,强调探索学生的美德、爱、感恩、乐观等人格物质的培养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提倡“通过积极体验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形成自身成效的应对生活压力的技巧和策略,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更幸福健康地生活。”所以高校要切实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在方法运用上要注意采用那些能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方式方法,如通过对大学生文学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诸多素养的有意培养,积极开展校内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迸发和智慧的萌动。

  除此以外,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的人格培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样都是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有益个体,而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对立关系。教育者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态,也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成长环节的受教育者,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经验的积累。在人格教育工作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注意耐心倾听,抱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挖掘自身的优秀品质,看到受教育者身上的潜能,欣赏他们身上存在的良好品质,并创造各种道德教育情境将它们发扬光大,不仅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关系,增强教育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自尊和向善的愿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释放紧张、不安的情绪,真正感到尊重,畅所欲言,既能推动学生人格的各种基本物质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的教育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个性功能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1. 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个性功能的有效调动作用

  追求人的幸福至善,让人体会与人交往、与社会相处的美好和美满。使人精神愉悦和富足,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不能忽视自身的个体性功能,其中包括个体享用功能。缺失了个体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也就难以真正发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当仁不让的就是要让教育对象体会到成就、希望、愉悦、快乐等个体主观性情绪体验和感受,调动他们积极面对社会勇于迎接挑战和挫折的能力,并提高与人沟通与社会沟通的技巧和方式,体验社会参与的快乐和成就感。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有时也是教育的主体,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给予大学生肯定的、正面的暗示和引导,能使其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帮助实现教育目的。当受教育者在积极的道德教化过程中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和尊严的认可,看到与日俱增的积极成长,便会更加主动热情地履行教育理念的精髓,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践行行为。

  2. 努力营造大学生积极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

  “情境认知的突出特点是把个人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这一情境脉络是互动性的,包含了文化性建构的工具和意义。情境认知为不限于人的分析单位提供了相互交织的个人认识和社会行动。”也就是说情境认知必须是丰富的,情境要素之间、情境对人的影响关系是互动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要强调建构丰富的教育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困惑是其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如果教育者集中各种教育资源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接近生活、充满交流、富含资源量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它包括各种具体事物如:优美的校园,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健康的集体舆论,优秀的文艺作品等,以此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援、感情支援及相应的物质支援,则有助于大学生对压力环境做出积极的评价和应对,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不仅有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现实需求,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积极心理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具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打破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实现双方平等的对话外,还应通过外界刺激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积极反应,将外界信息内化吸收并形成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和谐教育环境的设计再现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这种积极的互动有助于学生从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取持续的支撑与后盾,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思想政治 心理学 积极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