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34-02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没有任何意义。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也是重要参与者和主体之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是满足思政教师自身基本需要,也是实现思政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和有计划性的。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但由于目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普遍不高、目标与结果不相匹配,导致国家开设思政课的良好愿景并没有完全实现。因此只有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国家社会的大量投入不付诸东流,使学校与思政教师的心血与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

  首先,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度重视,并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异常重视。例如,2006年“05新方案”的实施。2008年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200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2013年又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决定在未来5年投入2 000万元培养高校思政名师。这些表明党和国家在制度、精神和资金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其次,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教育者,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虽然目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但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是按照国家和人民所提出的要求在不断进步。他们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自己肩负的责任都有着明确的认识,不管是从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出发,还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都在刻苦钻研,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深入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为了让每一节思政课都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每位思政课教师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任何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是无偿的,都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这种成本问题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英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希恩指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社会和思政课教师都注入了大量的心血。这不仅是教育资源、教育成本的一种投入,也是国家、社会和各级教育者对于青年学生的期望。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关注和投入,也是为了获得效益,只不过这种效益是特殊的、隐性的、长远的和思想上的。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普遍遭遇到学生兴趣不高,实效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导致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不相协调,这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完成思政课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投入成本的使用价值,实现有效资源的优化利用。

  二、从教师需要角度探讨为什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动机和行为的内在根源,人的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就是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从低到高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思政课教师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对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影响明显。

  第一,生存的需要。思政课教师的生存需要能够得到基本满足对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影响较小。人作为有生命活动的社会存在物,需要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活条件,如吃饭、穿衣等。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存需要首先是他们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其他需要的基础。根据一份“高等学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高校教师年工资收入按职务分析,正高级教师的年平均收入14.36万元,副高级为10.33万元,中级为8.3万元,初级为7.44万元。这与同等条件的高级人才的工资收入相比是偏低的。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收入更是是处于这一平均线之下。国家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这一比例已经是远远低于高校师生比例的平均值。因此思政课一般都是大班合班上课,因此思政课老师的任务繁重。而收入与付出的不成正比,导致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生存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高校教师是知识型工作者,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高收入,而是教书育人的兴趣、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稳定性。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同时并存,人可以在低级需要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之前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虽然思政教师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精神的需求此时占着主导优势,也就是说他们更渴望的是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第二,享受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在享受需要上的不满足,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个人在其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会产生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存质量的更高要求,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或尊重等等。它不仅指是物质上的满足,更侧重精神上的享受。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仅仅传道授业,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普通人,他们同样希望自己的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尊重,甚至是欣赏。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学生认可或者赞赏,教师的精神享受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将会严重影响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教学是一种双向性活动。只有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才能形成一节生动有效的课堂。其次,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教学其实是一种表演,这是从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说。小小的三尺讲台就犹如一个大舞台。在课堂上,教师希望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成为舞台的焦点和中心。如果观众对演员努力的表演毫无兴趣,没有任何掌声或者喝彩,任何精彩的表演都不再完美。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无形会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和育人责任感;反之,学生反应差,教师就会产生疲惫感,甚至导致信心的丧失和责任的放弃。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思政课教师投入了时间与精力,希望能给学生带来精彩有效的课堂,但学生上课抬头率过低,对教师所讲内容没有兴趣、反应平淡,甚至毫无回应。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思政课教师异常失落和悲观,有的教师甚至产生怨恨情绪。这最终导致高校思政课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低、反应差,教师的享受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教师对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力;又使得学生对思政课进一步失去兴趣。   第三,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需要的满足能够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发展需要是更高一层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培养国家人才的事业,而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灵魂的榜样。作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思政课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格外强烈。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思政课在高校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也建立了一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心理、法律、政治等,这对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思政课是思想性、时代性、发展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更是要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集中学习和培训,既让他们准确掌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又要抓住时代发展脉搏。因此满足思政课教师对发展需要既是他们自身的愿望,也是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理论功底不扎实,不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讲起课来必然是底气不足。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能深刻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教师的威信力,也就必然影响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发展需要的满足与思政课的实效性之间也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三、实现教师需求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共同发展

  教师需要是多层次的,总体上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物质需要就是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基本的生存需要,精神需要则包括精神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1.满足思政课教师的物质需要,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条件。适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工资待遇,从物质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思政课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被称颂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园丁;在一般人们的印象中,教师就应该“两袖清风,一生正气”、“出淤泥而不染”。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物质谈精神和奉献,都是空谈。只有在满足思政课教师基本的生存需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后,才能使思政课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责任当中去,才能实现自己更高层次的理想。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复杂性、艰苦性,也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利益的回报和物质利益的提高。

  2.满足思政课教师的精神需要,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是思政教育实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满足思政课教师的精神需要,一方面即要有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例如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转变自己不良的教学心态。当前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思政课教师受到冷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精神享受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自身也存在原因。在课堂上,教师上课的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学生,教师情绪低落、上课没有激情的消极情绪会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并且如何将相对枯燥干瘪的理论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何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如何在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是需要思政课教师自己去思考和探索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客观方面的配合,例如学校应当切实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尊重思政课教师的需要,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效性 实效 思想政治 思想 政治 高校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