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与实践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8-12

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与实践

  当前在我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受接爱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察民意。针对现在是95后大学生,因受国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网络时代、独生子女、单身家庭、留守儿童等),导致他们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明显偏离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更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一、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对开展志愿服务的研究也比较多,特别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以及其中的各项机制,包括志愿者活动启动与组织机制、培训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国际化惯例等工作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1]。例如美国志愿服务研究。美国学者保罗.杰.伊尔斯利曾经致力于研究志愿服务多年,把志愿服务行为分为正规的志愿行为和非正规的志愿行为,并在《志愿者教育导论》中,论述了志愿活动的定义和志愿者的观点,阐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政策[2]。美国于1973年制定了《志愿保护法》,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德国志愿服务研究。1999年12月,德国联邦议院设立了一个由11名联邦议院议员和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名为“公民志愿行动的未来”调查委员会,制定了《奖励志愿社会年法》修正案和《奖励志愿生态年法》修正案于2002年实施;英国志愿服务研究。英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他们超过16岁的英国青年可以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英国普通学生,每年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平均可达到三个月。在日本,37.6%的大学生设有志愿者活动咨询窗口,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此外还通过制定志愿者休学制度,让志愿者参加保险等措施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在墨西哥,“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六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作为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则成为政府制定的一项法律规范。

  (二)国内研究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08年 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也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人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思政[2009]9号)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思政[2015]1号),为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求把《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努力提升志愿服务管理水平。

  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从志愿服务的概念韩芸提出了《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关于志愿服务内容王士恒提出了《志愿服务的内涵、功能及模式简评》,关于志愿服务的意义徐中振提出了《发现志愿服务活动的体制背景和社会意义》;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李媛媛提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谈杰提出了《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述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关系研究,成双凤提出了《论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周怡提出了《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关系》等等。

  从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看,活动得到了高校的重视,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三是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深度融合有待加强。因此,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融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了大学生素质,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实践育人为宗旨,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立足社会现实,在实践中将发展自我与服务自我的有机结合,同时,志愿服务精神是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肓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拓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度,而且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肓的理论研究。二是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把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适当讲授志愿服务的主体内容。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开展“三观三热爱”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平台,作为实施素质、德育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过程中,也成为了价值的享受者,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三是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一群体具有高备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我国高度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育,要求并鼓励高校精心组织,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起到教育自己的作用,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实现了对自我的认识和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对增强大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是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对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进志愿服务课程化建设,提高到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努力营造“人人了解志愿服务、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具有志愿精神的良好氛围”,实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和升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表现。将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检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可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和自信心,更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更加充满热情、信心和积极主动性,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使大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察民意。二是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当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且更为生动和具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内容的认同与理解,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让志愿服务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社会的每个成员,在全社会形成广泛认同的志愿服务精神。三是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了校园精神文明。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志愿者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大学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局限于校园以内,还应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互动。四是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寓于志愿服务活动中,使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受接爱教育,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志愿服务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接受不同地域不同人文背景下的文化与情感的熏陶,全面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竞争、合作能力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融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一)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高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同时要在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进行具体设计和部署。高校除发挥各级团委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职能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外形实践内化理论教育,促进知行合一,在管理机制上形成有效保障。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修订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内容,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制管理,进一步推进以客观时间认证为基础,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学生利用课余或节假日参与校内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参与200学时可获得20个积分,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考核测评之一,不仅纳入了入党推优、评优推先、评定奖助学金、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的依据,同时也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填入了《学生学期综合鉴定表》和《毕业生登记表》,进一步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长效机制。为了规范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调查分析,为学生开辟更宽广的志愿服务渠道,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加强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注重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为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最大化。

  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重视学生的道德建设,让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例如开展普及文明风尚、送温暖献爱心、公共秩序和赛会保障、应急救援、社区服务、支农支教、帮困助残、抗灾救灾、见义勇为、捐赠捐献;参加学校迎新服务、校内管理服务、校园安保礼仪服务,以及参加校内、校外重大活动志愿服务等内容形式多样,涵盖面广。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从内心做好承担社会责任的准备,才能为培育社会责任感奠定思想基础。

  为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努力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树立责任意识,敢于担当,深入宣传报道志愿服务工作,传播志愿理念,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学生,将志愿服务全面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推进了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一是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由学校组织开展,实行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制订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组织依据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二是加强完善网络志愿服务注册与认定记录同步进行。湖南对网络注册较为重视,但欠缺对志愿服务认定记录,高校应该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志愿服务档案记录办法,完善记录程序,严格过程监督,认定志愿服务记录人将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详实的记录在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三是加强完善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管理。高校可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建立健全学生志愿者骨干专业化培训体系,提高学生志愿者骨干参加专业化志愿服务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对志愿者的基础教育、知识技能、志愿服务安全知识等基础上,根据志愿服务活动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临时性培训。四一是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条件保障。高校应设立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专项用于志愿服务组织实施,认定记录、志愿服务表彰、教育培训以及根据学生需要为学生参志愿服务购买保险,提供物质保障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进一步推进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也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下,如何培育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将成为我国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在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迫切需求。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借志愿服务这一实践平台,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学社会、为人民、为国家奉献青春与智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与实践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志愿服务 思想政治 志愿 实践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