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包容培养途径探析论文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包容培养途径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1-27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包容培养途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01-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然而,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在转型过程中的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扩大,导致经济的不平等,同时社会动员又降低了不平等的合法性。现代化的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造成了政治的不安定”地位的不平等也与已转变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造就了社会的不稳定,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又是源于处于转型中国家政治包容的缺失。

  所谓政治包容,在我国,“是指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利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彼此做出让步,以达到缓和矛盾的目的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把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为前提的,以彼此间的相互宽容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根据社会共同体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在笔者看来,政治包容体现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行为方式这三个方面:一是包容与容纳更多的群体及其诉求的政治制度;二是整个社会一种宽容的态度、包容的文化;三是谈判、协商等通过和平方式化解矛盾的行为模式。这三者构成政治包容的丰富内涵。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包容并不是指一味地妥协和退让,而是用一种理性的态度、运用柔性的机制和方式来解决和处理我国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我国转型社会中政治包容的缺失,笔者认为主要通过政治包容内涵的三个方面着手,即增强制度包容性、培育宽容的政治文化、提高公民社会自治能力三个途径进行培育。

  一、将民众诉求与社会矛盾引入制度渠道,增强政治制度包容性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主体的分化,产业结构的分化,都在不断地塑造着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而且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动员以及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民众的权能意识进一步提升,这样多元的利益需求就如泉涌。然而,处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改革的重心集中在经济方面,政治机构杂乱,政治制度不完善。因而,民众日益增长的期望与需求就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满足。由此可见,“维持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三个要素:对法律的共同认识、一致的利益观念、包含和体现道德一致性和共同利益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政治包容可以提高我国政治制度的容纳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使整个政治系统良性运转。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应不断建立和完善政治制度,加快建立多元利益表达机制,使更多的利益表达制度化。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新的机构、建立新的制度,使多元利益能够实现体制性的整合。面对社会权利诉求的压力,就像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由于机构的包容度不够所酿成的惨重后果,因此,在一些问题发生后,就应该加快立法工作,尽量做到机制的完善。但是在事发之后才不断完善制度,说明我国政治系统仍然是被动的转变而不是积极的回应。由此,我国可以在每一级政府,直至乡镇的每个部门都设立一个相应的专职权利维护机构,其主要职责就是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其他正规途径得以解决的诉求,由原来处理的机关认定转交权利维护机关处理,从而增强我国政治机构的回应力和包容性。

  第二,扩展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使政治系统顺畅运行。通过更多通畅的渠道参与到政治之中,就能够使更多民众的利益得到满足,更多的矛盾得到化解,是使政治参与在体系内正常进行,以免给国家机构带来更大的冲击。近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平台给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多便利之处,其参与主体的匿名性,更强的自主性,更加方便快捷的参与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像中纪委门户网的开通就利用互联网资源,加上网民的积极参与,查处不少贪官。网络已成为政治参与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网络应该被充分利用,通过建立专门网站,开通微博等方式,让民众对自己的权益、政府工作的建议以及对于官员的监督等方面都可以畅所欲言,实现官民之间的互动,增进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三,适当地调整人大代表的比例,增强其代表性。面对一些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精英阶层,人大与政协都采取吸纳的方式,这样,精英阶层就可以容纳到体系之中,减少对制度造成的冲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精英吸纳”的政策解决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参与问题,仍然有大量的农民与工人等生存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他们的权益无法被代表,因此,应该“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在人大内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最为主要的是将这些规定落到实处,使各种社会力量都能纳入政治结构中。

  二、培育宽容、多元政治文化,塑造和谐、融洽政治环境

  2013年,浙江余姚的水灾救援过程中,一位官员在视察工作过程中,竟让一位当地的老乡背他走过水深的地方,原因是怕他的鞋湿掉。以及“表哥”“房叔”等官员形象的曝光,在民众心中留下了难以信任的形象。再加之官员对一些民众疾苦的不关心、不理解的态度,就造就了整个社会氛围的冷漠、不满、仇视、愤怒,积压在社会底层的戾气越来越深厚。培育整个社会一个包容和谐的状态,一个宽容、多元的政治文化就是至关重要的。主要的路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增强官方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内涵,让更大范围的利益融入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官方意识形态,为了更加契合我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都是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将越来越多的民众诉求纳入官方意识形态中,以增强民众认同感,维护政权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不同的问题也将逐渐显现,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体现在与时俱进,为更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价值上的指导,为民众的行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第二,民众应该保持一个理性、包容的态度,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在转型过程,新的价值不断涌现,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使得民众的原有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在众多社会问题的影响下,民众的价值观开始转变,这些“新”的价值观念存在着许多不理性、不宽容的成分,这样就会使得一些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相对合理的行为被视为腐化,导致各个阶层的不均衡感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然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沉痛、惨烈的事件,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也说到,这是每个国家走向现代化中必然经历的,从人类发展角度来审视这些代价并没有那么沉重。因此,作为一名公民,我坚持要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持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对于中国所存在的成就我们一定要予以肯定,这是我们继续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然而我们对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不能扩大悲观情绪,我们应该以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我国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三、引导公民行为理性化,提高公民社会自治能力

  上述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都是影响公民行为的重要变量,在包容性与适应性不断加强的政治制度下,再加之宽容、和谐政治文化的熏陶,通过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也将逐渐转变,更多是宽容理性的行为方式。这些温和的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也就是政治包容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从而促进社会更加良性的运转。具体的行为方式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公民积极督促自身行为由激进暴力向宽容协商转变。虽然一些暴力冲突事件对于底层民众而言也是迫不得已,但是冲突必然带来动荡和流血。在参与机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公民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机制,在遇到矛盾时应积极通过理性的政治参与、协调沟通等和平的途径进行,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当地妥协。特别在网络发达的时代,通过微博、QQ等各种途径,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方式以它独特的影响力,改变甚至塑造社会舆论,其影响之大政府都不敢小觑。但是在网上散播谣言导致人心惶惶的行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是受到法律所制止的。此外,公民还可以通过基层民主、民主恳谈会、听众会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宽容理性的行为将带来一个“双赢”的局面。

  第二,社会组织积极发挥其“缓冲带”功能,实现更多矛盾平稳化解。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对利益冲突进行协调与整合是基于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决定性’关系和机制。”既没有开放的经济环境,“全能主义”的国家更是将政治方面严严控制,因此,社会组织的发育与作用的发挥就受到严格的限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治环境的转换,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社会组织就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其中,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功能也就愈加彰显。于是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宣传动员的作用,恰当处理民众意愿,积极协调与表达民众利益,同时也要与政府协调沟通,加快利益的实现。这样,就能避免激烈的冲突给国家带来动荡,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政治包容,是政治发展的目标之一,对于转型中的我国来说也是处理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从机制、文化、行为方式三个方面践行政治包容的真正内涵,充分发挥政治包容的功能,调节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戾气,实现人民利益,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包容培养途径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政 途径 过程 我国 社会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