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新媒体视角下中小学德育问题研究论文

新媒体视角下中小学德育问题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3

新媒体视角下中小学德育问题研究

  新媒体(New Media),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定义,它是相对于旧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书信等)而言的。《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必须是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互动传播的创新型的媒体。不管新媒体的定义如何,它是通过网络和手机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分享的。这一具有人类文明史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科技,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信息场的网络媒介环境,正在引发社会的变化。新媒体以信息多元化、互动、去中心化的特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方式,在增强独立、平等的思维观念的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提出了挑战。

  一、新媒体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

  1.新媒体是学生道德建设的新平台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需要媒介,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在与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数字技术处理的完美结合中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新媒体提供海量的信息,是一个即时互动的平台,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教育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挖掘传统的道德知识,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人类道德文明。新媒体使道德教育的方式、场合、制度发生了改变,使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效果有了突破性的改善,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新媒体丰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

  道德教育是阶级社会对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的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在传统媒体下,学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多采用讨论、谈心、讲座的教育模式,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可以通过发布集文本、图画、声音于一体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即时的信息传递,可以让学生在任意一个终端获取知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效率。

  3.新媒体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追求个人隐私的社会中,青少年无疑也是其中一员,他们与父母、老师有较大的心理隔阂,有问题不喜欢当面咨询长辈。而新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正好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新媒体的交流中,个人的具体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信息被掩盖,人们在虚拟的角色中与教育者交流,可以缩小距离,放下心理防范,学生可以把遭遇的问题向教育者倾诉,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状态,实时进行道德教育知识的辅导。

  4.新媒体有利于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

  在学生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缺一不可,需要它们相互协调统一,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教育模式。未成年人是家长的孩子,是老师的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建设是三方共同的责任。利用新媒体的超越时空限制的特征,学校可以建立德育网站、博客、微信群,把家庭、学校、社会连接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与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在虚拟的空间中,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道德教育的心得,就道德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力结合提高了教育的效率,节约了道德教育的成本。

  二、新媒体给学生道德教育带来的问题

  1.信息的参差不齐加大了道德教育的难度

  在传统媒体教育中,信息的发布要经过层层的筛选,通过主流的电视、报纸等形式进行传递。在以微信和微博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也?]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平台。有些垃圾信息是对社会事件的消极、恶意传播,影响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能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题辅导,这些信息很容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使其产生错误的认知,习染一些违背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观的行为,对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学校教师道德教育主体地位的丧失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教师借助可控的方式通过文化与道德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教师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可以有效地传递可靠的信息,在整个道德教育中是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成为新媒体的接受者与传播者,教育者不得不适应学生接受方式的转变。青少年更愿意避开老师的讲授,自己接受道德信息,并对老师的知识提出不合理的质疑,更依赖新媒体中的道德信息,这对老师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产生挑战。

  3.阻碍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体制

  新媒体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另一方面又阻碍学生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来。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他们在里面“隐姓埋名”地活动,可以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担心被家长、老师发现,脱离了他们的监控。于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隐藏真实的自己,不愿意与家长、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甚至歪曲自己的意愿。在新媒体中,青少年习惯“自由”,不会轻易加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理系统中。

  三、新媒体视角下学生道德建设的方法

  新媒体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产物,新事物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好它们。新媒体既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形式与渠道,又提出了挑战,教育者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1.不断完善新媒体的利用方式

  新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可以提供庞大的信息,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载体,通过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的传播。同时应该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在虚拟空间进行道德教育的准则和方式,把虚拟空间的道德教育和现实中的道德教育相结合,把网络与社会制度、文化相结合,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习。

  2.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许可经营、正确舆论引导,新媒体的自由空间太大,个体可以随意在微博、微信中发表自己的言论。我们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集中政府对新媒体管制的权力,及时制订与执行新媒体管理办法,既要重视产业发展推进,又要加强内容的监管,重视信息的安全管理。

  3.以学生为道德教育的中心

  教育跟市场是一样的,要了解接受者的需求,改变传统的单方面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信息灌输,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他们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积累情况下的道德教育需求,要因人而异,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坚持中国特色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以青少年为中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4.让道德教育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中“自由穿梭”

  虚拟空间是与传统的真实的物理空间相对立的,现实的物理空间是三维的,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主体、客体、环境、媒介等,教育者可以针对受教育者的问题因人而异、面对面地进行教育(当下流行的心理咨询教育),为了准确地找到道德问题的症结,简单的数字交流是不够的,由于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现实教育的人文关怀很重要。在虚拟的空间中,人们脱离肉体进行思维的交流,能够接触的只有冷冰冰的数据,但是它能够及时地实现“编码―传播―接收―译码―反馈”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教育的效率和效益,这是现实教育无法做到的。因此虚拟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各有优势,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替代,我们要做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新媒体视角下中小学德育问题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德育 视角 中小学 中小 媒体 研究
最新基础教育论文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
探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新模式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幼儿园国学教育
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信息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建议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热门基础教育论文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培养学生情商,树立健全人格
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