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的永恒追求论文

教育的永恒追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24

教育的永恒追求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105-02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那么,什么才是人真正的发展呢?历史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在目前教育只注重知识掌握、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情况下,个体所得到的片面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个体才会得到智慧、心灵、情感等各方面的自由发展。

  一、束缚个体自由发展的教育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现代的人们却没有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而感到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相反却总是遭受着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的困扰,不时从心底冒出许多疑问:“我是谁?”、“我的生活过得有意义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贫乏。人们普遍认为,为了将来能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在步入社会之前,牺牲儿童时期的幸福和自由来换取一技之长是值得的。于是,教育就成了人们谋生和获取更好生活条件的工具,教育的内涵只剩下训练,极大地束缚了个体的自由发展。

  束缚个体自由发展的教育,首先表现在教育的外部环境。学生在学校里丝毫不能违背严厉的校纪校规,从学生的衣着、语言到行为,无不是在学校的监督之下,更有甚者,很多学校的教室里安装监视器的目的就是监视学生的行为。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以严厉训练和惩罚为手段的“狼爸”、“虎爸”的教育方式,更是让人忧心忡忡。其次,束缚个体自由发展的教育表现在教育内容,即学校课程对学生自由发展的束缚。课程严格按学科逻辑顺序进行课程设计,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等,无不是在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如果说,学校的纪律和权威束缚了学生活动的自由,那么,学校课程就是束缚了学生的精神和思想上的自由:课程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应试技能而存在;课程把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简化为知识的获取;旨在培养情感和态度的人文社科课程异化成应试课程;灌输式教学充斥着整个课堂……这些都是在影响和束缚个体精神和思想上的自由发展。

  在束缚个体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环境下,目前的教育片面地促进人的“物质性”发展,没有促进个体在智慧、心灵、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自由发展。然而,个体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在人的生命里,除了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之外,还有许多超越生存的宝贵东西,那就是人之为人区别于人之为物的本质所在。因此,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应该得到整体地发展,甚至精神上的自由和发展更为重要。

  二、自由教育的理论基础

  1.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古希腊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视个体自由和理性的发展。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其自由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即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教育,“一方面是要促进人身体、道德和智慧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要促进人的理性的充分发展,从而使人从愚昧和偏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这需要以自由学科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即后世广为流传的“七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由教育不同于专门教育或职业教育,前者是高尚的,而后者是鄙俗的,只有自由学科的教育才能发展自由人的理性,也只有自由教育才能使人得到完善的、自由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教育概念的内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中世纪时期被概括为包括了“七艺”的教育;至文艺复兴时代,韦杰里乌斯在论述“自由教育”的理想时,倡导的是个人身心的自由发展;18、19世纪以来,自由教育解释为文?p理兼备的普通教育,我国通常把这一时代的“自由教育”意译为“通才教育”或“文雅教育”,以区别于学习各种专门知识的专业教育。石中英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沉的人文关怀……具有民主精神,理性的陶冶是自由教育的重要任务。”

  2.自然主义教育。卢梭(Rousseau, J. J.)认为,自由是人的天然本性,人在遵循自然的自由活动中才能得到幸福。“人是生而自由的”、“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责任。”他还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求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培养出自然人。当然,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状态下的野蛮人,而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

  卢梭认为,用职业需要作模子和用社会等级作模子,来塑造刻板式的人,同样不能使人的天性畅遂发展,却使人失去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叫人定型化、僵硬化。他还主张,教育应该是源自天赋的本能和兴趣的产物,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压迫,是人们天赋能力的扩充,而不是知识的吸取,是生活自身而不是遥远生活的准备。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卢梭的主张有以下可取的地方。第一,把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目的,使人特别注意儿童的身体器官和健康的需要;第二,把自然发展的目的转化为尊重身体活动的目的;第三,把一般的目的转化为关心儿童个别差异的目的;第四,遵循自然的教育目的,意思就是注意儿童爱好和兴趣的起源、增长和衰退。杜威对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评论,或许就是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最闪光之处,这些观点对教育的启发意义是深远的。它时刻提醒着教育工作者不要用儿童现在的幸福为代价,去谋取将来那渺茫的幸福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自然主义教育代表者的观点:“生活的目的乃是为寻求幸福,儿童的幸福是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因此,一切教育都必须是人的教育、自由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任何外部的束缚和压迫都是违反儿童的天性,应该摈弃”。   3.存在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先存在着,然后才在存在和“自我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自由的选择去创造他自己或者说是决定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者把人作为和人的情感、心境和思想等内在意识相联系的具体个人来看待,认为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自由是和责任相联系在一起的,自由的增加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因此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是一场悲剧,人是孤独的,人的存在是偶然和荒诞的,只有死亡是确定的,人要想活得有意义,摆脱烦恼和恐惧,只有积极地选择自由的行动,“人就要像知道明天就要死去的那样去活着”。波普尔(Popper)认为:“有些人认为生命没有价值,因为它会完结。他们没有看到也许可以提出相反的论点:如果生命不会完结,生命就会没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每时每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才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正是对死亡意义的独特认识,才使存在主义者从真正意义上重视人的存在和尊重人自由的选择,更加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教育要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从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来看,“本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主要教育哲学思想都忽视了人的存在问题……在存在主义者看来这是不能容忍的错误,因为它们都把人置于次要地位,使人役于物”。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Karl)关于教育的解释是: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这里的“生成”即让每个受教育者自由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主动且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天赋的潜力。

  三、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目前只注重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学校教育,还是在周末、假期中人满为患的各种少儿培训,或是以严厉训练手段出名的“狼爸”式家庭教育,都违背了教育的本真含义――人的自由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顾古希腊自由教育、自然主义教育和存在主义教育观,吸取它们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即尊重个体身心的自由发展,将受教育者视为有血有肉的、有灵魂和思想的、崇尚自由的人。一言以蔽之,教育应该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那么,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什么呢?是不是指废除学校的一切纪律和权威让学生毫无目的地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因此,人的自由发展并不是意味着不加任何约束地让身心都未成熟的学生“自生自灭”式地发展,而是指“严格的纪律不应当在跟学习或文术练习有关的事情方面去用,只能在道德问题遭到危险时用”。雅斯贝尔斯认为:“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张力在于,双方都是以对方为存在的依据,失去任何一方,那么自由就将转换成混乱,而权威则意味着专制。”即自由并不是意味着纪律和权威的丧失,而是指纪律和权威应该建立在学生自由的基础之上。而人的自由发展就是指在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促使人的身体、道德、智力和艺术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和创新的能力。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既让学生良好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克服学生一些偏差、固执的个性。

  在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问题(环境恶化、能源危机和病毒袭击等)的时代,人类更应该要认真地分辨清楚教育的固有价值和工具价值。毕竟教育既不只是使人获得好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也不只是使社会带着许多“顽疾”发展,我们必须明白,只有人自由地健康发展了,社会才会健康地发展。曾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夏山学校的创始人A.S.尼尔的名句“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告诉我们:应该“少干涉”儿童,儿童才能将他的本性充分自由地发展。

  那么,这需要学校创设一个有良好自由氛围的教育环境,让受教育者得到自由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我国许多学者在大声疾呼着教育要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涂艳国教授特意为研究“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而撰写了数万字的巨著;钟启泉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进行。质疑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以及人格成长的自由,都是不可或缺的;扈中平教授也指出:教育“必须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看,把学生当有其价值、尊严、需要、兴趣、个性和自主性的主体看。这些,正是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最为所缺、最为所需的,也是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最大的一面。”……教育并不是将人具体地塑造成某种工具,而是使人成为存在的人、不断发展和超越的人。只有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才会突破目前教育死水般的寂静,才会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而人的自由发展才会实现人的真正发展和超越。

教育的永恒追求

论文搜索
关键字:永恒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