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基于中国梦的思考论文

高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基于中国梦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17

高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基于中国梦的思考

  Abstract: The ai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to have two views of social standard and individual standard.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urned to emphasize the key function of promoting overall development from social and economic services, in line with the "Chinese dream" ruling idea.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and will be to an important booster to achieve the "Chinese dream", its value pursuit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 dimension of Chinese dream, which purpose should be located on the unity of the social standard and individual standard, reflec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value and personal value, national dream and personal drea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cial standard;individual standard;Chinese dream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001-03

  0 引言

  西方教育史上在讨论教育目的时,曾有两种不同观点,即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1]。相对应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历来有这样的两种视角,其中社会本位论视教育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强调公民教育、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个人本位论则认为应先有个人发展,再有社会进步,应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确定高职教育的目的及价值,强调高职教育更应重视促进个体全面且独立自主的发展,释放和衍生储存在个体的能量。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主要着眼于高职的社会功能,以就业为导向,依照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来设置专业,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强化教育的工具价值,却弱化了教育的个体价值[2]。但是近年来从普通教育工作者到教育部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功能已从强调社会经济服务,逐渐转化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6)上,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这一转变也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执政理念一脉相承,因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价值追求应与中国梦价值维度保持契合性,其目的应该定位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上,“如果说我们可以将教学要追求的价值大致分为外在价值(又称为工具理性价值,如把人培养成合格公民、科学家、劳动者等)和内在价值(如个人素质的全面的或者和谐的发展)的话,那么现代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两者择一,而是谋求两者的统一。”[3]

  1 中国梦是国家梦和个人梦、社会理想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中国梦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方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们生活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才能确保人们美好生活梦想的实现。另一方面,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4]“我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中国梦能否实现的标尺,是检验中国梦实现与否的试金石。

  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也是国家之梦和个人之梦的辩证结合。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是个体。个人梦和国家梦有内在联系。一方面,个人梦是构成国家梦的基石,13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出彩人生的向往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与源泉。离开13亿普通中国人的个人梦,中国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国家梦是个人梦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2 中国梦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辨析

  在我国过去20年的社会经济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筑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任务艰巨、使命重大。高等职业教育曾经是,将来也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推器,它的价值追求应能满足强国梦所需要的人才需求,契合中国梦价值的国家维度;应能实现教育的社会公平,契合中国梦价值的社会维度;应能满足个人需求,使人人有出彩的机会,契合中国梦价值的个人维度。[5]   2.1 高职教育与国家梦、民族梦

  从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看,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被视为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报国的典范,而同时期船政、商部、农业、工商、纺织、邮传等类的高等实业学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前身)不断涌现,也可视为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成功贡献。同时,西方近代以来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目前欧美许多国家应用技术型教育占其高等教育规模的70%以上,体系完备的应用技术教育对欧美国家实现强国之梦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目前大量统计报告和数据都已证实,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及实现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和发展。2013年,全国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超过1000万人,在校生3000万人,职业教育的规模居世界之冠。从2005年至今的9年来,职业教育共培养了8000万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高速增长行业70%的员工来自职业教育②。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从“人口红利”快速转变成“人力资本红利”,此时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研究员和管理精英,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我们需要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从某种程度而言,过去职业教育成就了我国“制造大国”的国际地位,未来也会成为能否继续造就“制造强国”地位的决定因素之一。

  2.2 高职教育与家庭梦、个人梦

  我国高职教育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拓展了服务对象和范围,面向人人办学,招生对象多元化,扩大面向农村和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力争“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宏图变成现实。9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增加了12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26%,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功不可没②。

  《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有91%的2014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且近4年以来这一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吸纳了较多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实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2014届高职毕业生中有52%的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且近4年来该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对这些家庭来说,接受高职教育承载着他们最现实的期待,即有希望改变自己乃至家庭的命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使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进而顺利实现就业,有望摆脱贫困,阻断贫困、弱势的代际传播,实现自己的“家庭梦”,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数据显示,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少年走向成功成才的重要途径,给每一位职业教育学子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3 高职教育价值观应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国家梦与个人梦的融合

  “中国梦”中的国家梦和个人梦是一致的,高职教育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手段,其教育目的理应将个人自由的充分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充分满足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轴心”,体现国家梦和个人梦的融合。

  3.1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应从“技能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变

  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多在“技能本位”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框架下,将专业知识融入操作性的技能训练中,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必须、够用”原则来设置课程或保留课程内容,知识难成体系,且容易遗忘,更难以实现迁移,大部分只能在相对固定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情境中就事论事地发挥作用,学生的公民品质、人文素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有所弱化,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影响。

  但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程加快,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步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单纯依靠熟练就可完成的技术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创新能力、专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愈来愈“个性化”和“柔性化”。这就要求生产人员除了具备岗位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本产品相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团队合作的素质和诚信服务的品质。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对生产过程文明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工人的素质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职业道德、职业良知、职业操守是每一个职业人进入职场前的必备课程。然而在“技能本位”的课程模式,这些都是被忽略。顾明远先生就认为,如果职业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6]

  “人格本位”是把“做人”放在高职教育的首位,在人才培养中既注重专业能力即“硬技能”的培养,但更强调个体在未来应对各种职业活动时必备的一些普适性的、可迁移的“软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硬技能过硬,软技能不软”的人才既会做事,更懂得做人。总之,经济新常态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高职教育也应顺应这一潮流,从“技能本位”向“人格本位”回归。[7]

  3.2 高职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和谐而完整的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同等重要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高职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机构,它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主动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更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要以培养学生的诚信与和谐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工作技能的培训,试图用一套标准化、程式化、凝固化的所谓专业技能去要求学生照做,强调的是福柯意义上的规训,即灌输教育、操控和训练,往往忽视甚至禁锢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应充分尊重个体精神、启迪个人天赋灵性、鼓励追求真善美,强调思辨、推理、联想等智性思维。如果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兴趣,基本上被排斥在学习范围之外,这会造成学习者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对立,因为社会化的人的确需要一些培训,但培训本身不能成为一个人。这种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的做法,会导致我们只是培养了满足于机械劳动的“职业机器”,却不是实现了“个人梦”的劳动者。[8]   经验表明,一个人热爱某种职业,是因为它能够给他带来成就感、尊严感、自由感。这是美好生活的三个情感体验,也可作为衡量“好职业”的三大核心维度。因此高职教育价值观应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辩证统一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职业兴趣和人格尊严,同时将之与社会需求和构建美好社会生活相结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是仅为生活而谋生的劳动者,而是呼吸“灵性”,弘扬“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即高职教育应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有尊严的、幸福的高素质劳动者[9]。

  4 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过去20年的社会经济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想见,在未来构筑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梦作为技术技能强国的梦、全面发展的梦、人人成才的梦、尽展其才的梦,也必将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这一梦想,需要我们每位高职教育者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形势调整教育理念、实施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方法。

  4.1 理念更新:终身学习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的时代,教育的意义远不至于谋求职业,而在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知识资源逐渐取代物质资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各种知识的产生、更新、传播速度空前,仅靠学历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劳动岗位的更替越来越频繁,劳动者的潜能日益重要,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提到高职教育的日程上来。据此建构主义者就认为,未来学习者要真正掌握知识,主要渠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有效利用所需的学习资源,与其他人如教师与学习伙伴之间的协商、流动、合作以及意义建构来实现的[10]。

  4.2 内容创新:通专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前的那种“专才”已很难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和素质。经验表明,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获得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11]。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在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生活的前提下,把通识教育纳入职业训练中。具体来看,课程设计方面,可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而非仅仅依据学科内容来组织课程教学,将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问题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组织方面,可考虑突破学生所学专业的界限,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形式方面,倡导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达到“通专结合”的目的。

  4.3 形式革新:师徒相授

  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方兴未艾的现代学徒制不仅从机制体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它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过程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相融合,具有较强的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12]。在这种形式下,师徒相授式教学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所谓师徒相授式教学,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传授知识,并对学生模仿、训练专业技能过程给予细致、具体的指导。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师徒相授式教学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具有合作性好、针对性高、反馈性快的特点。现代学徒制下,无论是校内的老师,还是企业的师傅,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责任导师,老师或师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使其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注释:

  ①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DB/OL]. 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6/c350821-19596022.html,2012-11-16。

  ②李曜明,张婷 .中国职业教育再升级――写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N].中国教育报,2014-6-23。

高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基于中国梦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取向 高职 中国 基于 目的 价值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浅析后疫情时代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
试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体质健康档案系统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传统建筑文化课程建设
基于制度规则下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1+X证书背景下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