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探究论文

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01

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探究

  政治信仰是一种政治性的信仰,是信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体现。从这一角度来说,政治信仰问题,其实质就是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问题。为此,本文力求从价值观角度来探讨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用价值观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为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提供理论前提。

  一、政治信仰的内涵及价值论基础

  (一)政治信仰的内涵

  政治信仰是在一定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信仰对象的知情意行的政治心理体系,进而对理想的政治目标所持有价值观。“它是由多个政治信念内容构成的信仰体系,包含政治价值观、社会政治模式理论和对社会现象及过程作解释的政治哲学观三个子系统。”由此我们可以将政治信仰表述为:一定国家和社会中的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现实的是非真假判断的基础上对一定政治思想及政治系统的认知、认同,确信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精神状态和行为倾向。它通过人们对国家的指导思想、社会道路、国家制度,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法律法令,对政府政治活动等的优劣判断、满意度及行为选择等政治活动来确立和实现。

  (二)政治信仰的价值论基础

  政治信仰,归根结底是以一定政治价值取向为基础的,并由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决定的,是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可见,政治信仰问题是价值观的重要问题,研究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有必要探讨政治信仰的价值论基础,以对政治信仰问题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1.政治信仰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对价值问题的立场、看法和观念,指人们对认识对象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是价值关系的观念反映。它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为意识形态的发端、形成与建构提供了评价标准,是意识形态内容的主要表现,是影响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它是价值观念的高度概括和抽象集中,是主体行为的价值目标指向和内驱力,它一旦形成就是行动纲领、指南。价值观的哲学本质是反应主体社会实践意义的哲学精神、意识形态。比如当国家把某种价值观念提升为共同遵守的信念向社会推广时,它就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了,比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但存在某人头脑中的价值观不是意识形态,只是个体的思想,当你的思想与意识形态相契合时说明你的行为是符合价值导向的。政治信仰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有着鲜明的价值信念、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内含着价值标准、价值规范。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受到他所处政治生活环境和政治生活经验的影响,它是由人们内在的价值观决定的,根据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作出的一种价值取向。一个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政治信仰,即使同一个人,政治信仰也会发生变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形成了这一信仰。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契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2.政治信仰的价值关系分析

  价值关系指的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关系意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关系包括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价值实践方式三要素,在每一对价值关系中它们都是同时存在着的。研究政治信仰的价值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政治信仰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运行规律,从而为我们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提供方向和着力点。

  政治信仰从价值关系来看,包括价值主体――人;价值客体――理想目标与理论体系;价值实践方式――信仰确立的途径。

  第一,政治信仰的价值主体可以分为个体或群众,并且不同的信仰主体的认知程度和信仰程度存在差异。刘建军按不同主体和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信仰者划分为三种类型:狂信者、智信者和随信者。狂信者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立场和十分热烈的信仰态度,但由于过分狂热而失去理智;智信者有坚定的信仰立场和热烈的信仰热情,但对自己的信仰有更为理智理解;随信者内心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尤其没有很自觉的政治信仰态度。从这三种划分来看,只有具有坚定、崇高和理智的政治信仰才是真正符合社会要求并对个体发展有利的政治信仰。

  第二,政治信仰的客体方面,包括对某种政治价值理想的信仰,这种政治价值理想的精神基础或根据的信仰和达到这一信仰目标的具体途径。所以信仰主体对政治信仰客体的信仰,需要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是什么”,即追求什么样的政治信仰问题,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价值选择;二是,“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追求这一政治信仰,是信仰主体选择信仰客体的依据;三是,“怎么样”,即通过什么途径和措施达到政治理想的问题,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价值选择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政治信仰,我国选择这一信仰是经过历史和人们选择的结果,在现阶段又包含着国家对信仰主体的意识形态规定性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下选择的实现政治理想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是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第三,价值实践就是人们对一定信仰客体的选择和确立的过程。政治信仰的确立既包含社会对个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也包含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恩格斯曾经提到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实践的途径是指直接的生产和活动,人们通过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树立起人生的信仰;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随着这种政治运动的发展而确立其信仰;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通过之中关于“基本原理”的研究来确立。”这三种途径是不同人们追求政治信仰的不同价值实践方式。   二、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问题

  政治信仰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个体学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政治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是有限的,无法凭个体的自觉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信仰。因此,高校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使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信仰。

  (一)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

  政治信仰作为处理人类政治生活有关的信仰活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的政治观念、一定的政治理想、特定意识形态下的政治纲领、政治目标、社会道路以及政府活动等方面。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国的政治信仰教育必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是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在当代中国的阶段性表现,同时又包含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追求。它是一个信仰体系,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

  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也就是政治信仰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社会对个人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体对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认识和选择的过程。可见,政治信仰是在信仰主体、信仰客体以及环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主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构成大学生政治信念形成的外在机制,大学生自身的实践和思想活动过程构成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内外机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促进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

  1.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外在机制

  首先,就学校教育来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要是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列宁早在20世纪之初就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理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教育、学习等自觉的方式才能掌握和确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政治认知,这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要给学生“灌输”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价值观打下基础。只有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规律,领悟时代主题,并对我国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作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的信仰。

  其次,就社会环境来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受到他们所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可见,人是社会性的,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也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政治认知以后,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感受来检验并作出评价,当理论与实际相符时就会强化他们的认同,而不一致时,他们就会降低认同甚至走向反面。由此可见,我国政府要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经济建设能力,不断优化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富强。邓小平就说过,“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这是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根本保障。而当今,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也为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提供了外在动力。

  2.大学生自身实践和思想活动的内在机制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最终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的实践和生活。正如弗洛姆指出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如果不是以个人的生产性体验为基础,而是由强迫个人相信这些思想的党派或国家所提出,那么,它们除了堕落为非理性信仰之外,就什么都不是了。”而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主体需要的确认;政治文化的内化;理想政治人格的形成。

  第一,主体需要的确认,这是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主体性基础和起点。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利益必须以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可见,个人政治信仰形成的过程离不开主体需要的确认。只有大学生把社会需要的政治信仰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时,才能成为个人行为的动因和动机,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仰欲望。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他们政治认知的发展以及人生阅历的丰富,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需求变得强烈,他们开始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并确立自己的政治理想。

  第二,政治文化的内化,这是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心理过程和核心。政治信仰是集知、情、意一体的心理状态,它的形成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知即知识,是政治信仰形成的心理基础和前提。大学生要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去领会和理解信仰客体,把外在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其次,情即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政治信仰形成的催化剂。大学生就是在实践和生活中体验对象的感受,当体验和自己的认知一致时就会产生认同情感,推动某种政治信仰的形成。最后,意即意志,是政治信仰形成的推动力。人们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就会做出价值评价和选择,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深度认同时,就会自觉主动地追求它,并将这种追求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形成某种政治价值观。

  第三,理想政治人格的形成,这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阶段。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政治人格指的是主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持久性的心理要素总和,它是人的政治心理的整合,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的有机统一。因此,大学生在实践和生活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在一定政治价值观的指导下推进政治信仰的形成,同时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升华。   三、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价值意义

  价值意义内在地包含于价值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之中,是人们通过对信仰客体的价值追求获得的满足感。政治信仰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的政治价值取向,正确的政治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对个人来说,正确的政治信仰能为个人的政治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给人们的政治行为提供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规范个体的政治生活和行为,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对社会来说,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利于社会共同理想的形成,从而团结人民,凝聚社会力量。正如邓小平所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们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利于大学生们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政治人格,使他们在人生大是大非问题上站得稳、立得住,并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执着的追求,把握好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最终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一种政治信仰都代表着一种社会发展方向,正确的政治信仰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它能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就讲到,“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因此,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政治方向是社会稳定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注解:

  吴大英,杨海蛟.政治意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15.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3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4.

  4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26―127.

  5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2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

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价值观 信仰 政治 价值 大学生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