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吡柔比星与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护理论文

吡柔比星与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护理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02

吡柔比星与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与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 84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治疗, 对照组采用阿霉素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初次复发时间、复发率、毒副反应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柔比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情况的治疗较为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59

  近年来, 膀胱肿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影响人们的健康以及生命, 需要引起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膀胱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 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占比为80%左右[1]。临床上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方法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具有较好的效果。该病术后的护理关系着治疗的效果, 因此, 术后的用药以及护理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本次研究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治疗, 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2例。观察组男28例, 女14例, 年龄39~84岁, 平均年龄(70.1±5.2)岁;对照组男26例, 女16例, 年龄40~85岁, 平均年龄(70.2±4.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霉素治疗, 给予40 mg阿霉素以及40 ml的0.9%生理盐水, 灌注保留时间为1 h。观察组采用吡柔比星治疗, 给予40 mg吡柔比星以及40 ml的 5%葡萄糖注射液, 灌注保留时间为0.5 h。两组患者的灌注频率为1次/周, 连续灌注6次, 1次/个月, 连续灌注至术后1年。观察患者的复发时间和次数, 并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检查。

  1. 3 护理方法 ①灌注前:治疗前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对会阴部进行清洗, 灌注前4 h给患者禁水, 并要求将尿液排空, 避免对药物的稀释作用, 降低药效。如果患者出现尿路感染, 则需要延迟7 d进行灌注, 并给予抗感染治疗。②灌注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导尿和插管, 然后缓慢将药物通过导管推入膀胱, 观察患者的情况, 指导患者深呼吸预防尿急, 药液推注完成后, 继续推入5~10 ml空气, 防止药液在导尿管中的残留, 最后将导尿管返折缓慢拔出。③灌注后:叮嘱患者以舒适的体位卧床休息1~2 h, 按照平卧、左侧卧、右侧卧、俯卧、膝胸以及站立体位进行, 每个体位保持时间5~10 min, 促进药物和膀胱内壁的充分接触。当药液排出后, 叮嘱患者多饮水, 保持当天饮水量在2500 ml以上, 目的是加速尿液的形成, 预防膀胱炎的发生。④并发症护理:当患者出现轻度的膀胱刺激征和血尿时, 不需采取措施。如果出现了细菌性膀胱炎、严重血尿以及下尿路症状时较为明显时, 需要停止灌注一次。患者出现尿道损伤或者是无菌性炎症时, 拔出尿管前需要抽吸5~10 ml空气。如果患者发生尿道狭窄, 需要进行多次尿道扩张。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复发率、初次复发时间、毒副反应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主要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合药物治疗。该病术后复发的几率较高, 原因有原发肿瘤、新发肿瘤切除不彻底以及术中肿瘤细胞脱落种植等[2]。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治疗主要是膀胱内灌注化学药物, 也是目前唯一一种降低和延缓肿瘤的复发时间、毒副作用的方法。临床上用于膀胱灌注的药物主要是阿霉素, 阿霉素是一种蒽环类抗肿瘤药物[3], 对脱氧核糖核酸(DNA)和mRNA的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具有广泛抗瘤谱, 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心脏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同时抑制了骨髓的生长。临床上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药物是对癌细胞的敏感性较高, 灌注后可迅速进入膀胱壁, 在膀胱上皮组织中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 减少全身对药物的吸收, 不良反应较少。

  吡柔比星属于新型半合成的蒽环类抗癌药, 灌注后可以迅速进入癌细胞, 对聚合酶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对DNA的复制和转录有阻止作用, 还可以抑制核酸的合成, 从而中止癌细胞的增殖[4], 抗癌活性增强, 同时对心脏的毒副作用、胃肠道反应以及脱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本文研究中表明, 吡柔比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情况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等特点。但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情况的灌注过程中, 还需要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灌注过程中对膀胱造成的伤害, 包括灌注前、灌注中、灌注后以及并发症的护理, 有效预防感染、损伤等发生给治疗带来的影响[5]。灌注前注意患者膀胱中尿液的排空, 避免对药物的稀释作用影响疗效。灌注时需要注意药物推注的速度以及药液推注完成后空气的推入量。灌注后注意卧床体位和饮水量。同时注意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本文研究中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初次复发时间(20.2±7.3)月、复发率16.67%、毒副反应7.3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初次复发时间(13.6±4.9)月、复发率40.48%、毒副反应26.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明吡柔比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情况疗效显著, 延迟初次复发时间、降低复发率的发生、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 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 吡柔比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情况的治疗较为显著, 复发率低, 初次复发时间较长, 毒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吡柔比星与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护理

论文搜索
关键字:膀胱 吡柔比星 阿霉素 膀胱癌 灌注 术后
最新临床医学论文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疗效探析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浅论护士分层管理结合目标管理模式在耳鼻喉
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197例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
浅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尿白蛋白、免疫
热门临床医学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教育体会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
当前乳腺癌诊治中的病理学新发展
如何作好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浅谈麻醉教学中重视麻醉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