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沈从文政治激情再认识论文

沈从文政治激情再认识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15

沈从文政治激情再认识

  在大众眼中,沈从文似乎就是一个超然的作家,追求着优雅、和谐与淡泊,给人一种平和、寂寞的印象。人们在他的笔下看到了那片自然和谐,那种“边城”生活的单纯宁静和湘西山民淳朴善良的天性。当然,这种所谓的“牧歌情调”是不置可否的,但如果单单局限于此就是片面的了。传统观点认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各种矛盾凸显,面对严峻的现实,当时的作家都背负着政治使命在写作,尤其是左翼作家。而沈从文的安静平和、淳朴和谐在这时则显得不合时宜,学界多认为沈从文的创造不过是对停滞、落后的古老生活方式的一种“美化”。“其作品常常避开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时代主潮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与同时代一些作家的作品比较,沈从文的作品显然缺少一种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他对湘西世界的审美观照,缺乏彻底的现代民主思想和理性精神,其人性价值估量难免产生倾斜与偏颇,甚至是明显的失误。”[1]这种观点显然过于偏激,沈从文虽然有着超然淡泊的性情,但同时也有着对时代的关注和热情,他并不回避政治,甚至不缺乏战斗的激情,他对文学、政治、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下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对沈从文的重新认识。

  一、儒学塑造的责任意识

  沈从文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一位作家。他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对传统文化有一份天然的承接,正是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独有的情感,他的作品才显得那么温情,那样具有人性美和自然美。而传统文化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也无形中影响着他的政治观念,使他对社会产生别样的思考,这也正反驳了那些指责沈从文脱离时代,不关心政治的说法。

  沈从文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作家,他难以摆脱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动荡的年代,当民族陷入危机和绝望之时,儒家特有的人生观,就会深深影响到他的创作。他对社会和政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关心下层人的命运,因而在其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下层人甚至是革命的题材,小说《菜园》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菜园》描写一对以经营菜园为生的母子,他们远离世俗,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然而宁静背后暗藏着风波,儿子在北京求学时,参加了反政府的学生运动,事发后返回家乡,但最终也没能逃脱厄运,终被政府秘密枪杀,母亲最后也选择了在孤独中自缢。小说中母子二人恬淡宁静,生活在菜园里,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他们在生死面前,始终保持着平静、淡然、隐忍、儒雅的气度,但沈从文却把这种传统色彩浓厚的人性置于一个政治血腥故事之中,在平静之中,暗藏着愤怒和激情。这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承接,又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表达了对政治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沈从文还曾在《边城?题记》中写道:“这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次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2]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沈从文有着对下层人、普通人极大的关怀,他有着“兼济天下,关爱众生”的使命感,而从他的责任意识和民族情感中也不难看出,他的这种现世情怀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影响。

  二、孤寂背后的政治激情

  超然、优雅、孤寂只是沈从文被贴上的标签而已,作为读者,可以选择只体味他笔下淳朴的乡土文化,感受善良的人性,但不能否认他也有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和时代呼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沈从文从偏僻的湘西来到北京,而此时正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目睹了外国对中国的欺凌,而中国从上到下都是一片腐败与无能,特别是当他的挚友胡也频被害时,沈从文更是感到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他第一时间写出了散文《记胡也频》,记录他追求理想的一生,以及从被捕到被杀害的全过程,以此来表达对挚友的悼念和对时代的反抗。而胡也频牺牲的两年之后,他的妻子丁玲也被捕。国民党今年来对于文艺政策是未尝疏忽的,从这种党治摧残艺术的政策看来,实在不敢苟同。像这种方法行为,不过给国际间有识之士一个冷齿的机会,给国内青年人一个极坏的印象……”[3]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当局是极其失望和愤怒的,他完全不顾后果,写出这样激愤的言辞,足以见得他的政治激情。

  这些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对政治的无畏与激情,看到了一个对现实极度不满,有着大悲悯情怀的作家。这些文字犀利、大胆,表现了沈从文深刻的讽刺和内心的愤怒。这种时代的阴影深深烙刻在他的灵魂上,使他不能安于自己宁静淳朴的湘西文化,他要焦虑时代的混乱,焦虑文化的腐朽,焦虑社会的黑暗,他要为无辜的作家鸣不平,他要思考,要发言。沈从文的锋芒甚至都引来了好友的担心,巴金曾嘱托汪曾祺转告他:别再写那些文章,写自己的小说就行了。[4]由此可见,沈从文孤寂的背后有着多么强烈的政治激情。

  三、时代关怀的文化立场

  虽说沈从文有着对政治的热情和对现实的大胆抨击,却还是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消极的作家。其原因就在于他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看法。沈从文认为不应把政治置于文学之上,相反,文学应为重造政治的根本。这就与当时的时代主潮有了分歧。当时左翼文学思潮日益兴盛,文学与政治开始密切结合,这种情况下的作家们纷纷通过社会政治革命的途径来思考民族出路。而沈从文则反对这种被政治驾驭的文学,“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同时又倡导文学的‘经典性’,认为只有‘独断’的文学才可能承担起指导政治,重造政治的使命。”[5]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独创性,却不被左翼作家们接受,反而批判他不关心政治,李辉曾说:“沈从文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被人们指责为政治上的无知,实在是历史的黑色幽默。”[6]当时的这种为政治而文学的风气使得整个文艺界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作品皆以反映革命或阶级斗争为己任,所有作品都千篇一律。为此,沈从文曾批判道:“这个现象说得蕴藉一点,是作者大都关心‘时代’,已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说得诚实一点,却是一般作者都不大长进,因为缺少独立识见,只知追逐时髦,所以在作品上把自己完全失去了。”[7]强调文学发展的沈从文对现实政治并非无视,他认为文艺与政治有着共同的关怀,他希望文学具备积极的政治意识,希望文学既可以独立于政治单独发展,又可以在发展中对政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况且政治革命本就存在局限性,比如根深蒂固的民族特性是难以通过政治手段改变的,只能通过文化与文学的滋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而如果连文学都已经从属于政治,只能为政治服务,那这个社会上还能有什么不是政治革命呢?所以沈从文的文化立场是合理的,他反对的是政治凌驾于文学,文学要在政治的指导下创作,而不反对政治和文学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他对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既不同于左翼作家将文学附于政治的观点,也不同于自由主义作家倡导的文学自由。

  上述三个方面讲述了一个不同于众人眼中的沈从文,这里只是想为一个善良淳朴的作家正名,其实淡泊自然的背后也可以有愤懑,有鞭挞,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济世情怀。

沈从文政治激情再认识

论文搜索
关键字:沈从文 政治 激情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