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网络信息社会中教与学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

网络信息社会中教与学关系的初步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30

网络信息社会中教与学关系的初步探讨

  Preliminary Discussion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Under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Society

  CHEN Jing-hua LIN Xiang-yu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people’s way of life is improving. Facing the expans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how to guide the young people to have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world,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topics. Based on summarizing our teaching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thought of Lao Tzu “Inaction and making” to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of youth education, we discuss the necessity to keep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in teaching management. Fin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emporary network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Key words】Inaction and mak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eaching relationship

  0 引言

  ?S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化社会逐渐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日益膨胀的网络信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教育主体地位,而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学生管理中,教师依然要起到主导作用,而不是大包大揽、全部承担,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给学生展现和实践的机会,突出体现其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思考、积极面对,充分发挥其潜能,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以后再面对问题,学生能主动地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看的太严、管的太多,而要给他们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宽松环境,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恰好符合这种教学要求。“无为而治”是先秦一种流行的政治理念,道家、儒家、法家分别从自然主义、道德理想主义、权威主义出发来诠释管理理念[1]。近年来,“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思想受到人们重视,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2],甚至吸引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学者也来积极研究和倡导[3]。“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同样也可以用于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家作主,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开拓精神,也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生个体间差异性和多样性造成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有时,教师挥汗如雨却未必能够换来每个学生的掌声和肯定。在认可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传统灌输式、保姆式教学和管理也应该适当改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中,要使教师从低效的教学劳动中解脱出来,要让学生做到用学习来充实自己,就需要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懂得“无为”的治学理念,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将“无为而治”思想融入教学中,就是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自己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无为而治”的前提。老子讲“孔德之融,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出自《道德经?q孔德之融,惟道是从》)[4]。老子认为高尚的道德就表现在对“道”的尊崇上,因为“道”才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有“道”。虽然“道”看似恍恍惚惚,不可以具体看得见,摸得着,但其内在本质却真实可靠。教学中的“道”对教师而言既包括授课知识之道,又包含学生之道,这里的道就是广泛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的有机结合。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充分理解的关系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其积极探索知识之道。

  将激发学生创新勇气作为创新的起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之前,具有腼腆、不好意思的现象,创新过程中又瞻前顾后、害怕出错,有时又不知所措,正如老子描述的“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这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其认识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就是通过不停探索、整理和、归纳、思考以发现规律和求解答案,最后,能够“有象”、“有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要出现错误和困惑,教师应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是学生天性的一部分,引导好和激发好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目的就是发现事物的规律或者是寻求问题的解答。   要增强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合作意识。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团队合作逐渐变为发展创新的主要形式。教学中的“无为而治”,就是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组织团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创新过程中难免要发现错误或者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学生创新的坚强后盾,告诉他们尽管积极努力,努力探索不可能没有失误,即便出了错,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也是一种收获,如老子所言“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有了教师的积极鼓励、信任、理解和支持,学生们自然是各显神通,努力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勇于创新,成绩提高的同时,身心健康发展,整体素质自然全面提高。

  2 教师要起到率先垂范的模范作用

  老子认为“知常曰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5]。“不言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体现了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自觉学习的悟性。教育本身有其自然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也有其自然规律,只有将这些规律有机结合,遵循这些规律,顺势而教,才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无为”作为“有为”的对立面,体现了教学中应该摒弃功利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无为”代表着崇高而纯洁的境界,只有与“不言之教”相呼应,才能体现教育价值。遵循教育规律的“知常”和“无为”与尊重青少年多问好知的天性,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既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又能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最后,在潜移默化中化“无为”为“有为”,从而达到“不言之教”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淡薄名利、修身养性、言传身教达到“处无为之事”的境界,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在教学中传承优秀经典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突破思维定势,尽可能地避免循规蹈矩,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沦为老师设计的对象。要让学校充满活力,而不是唯学是论的说教场所。要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以成绩论英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有错就批的严词厉色。班级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一定要勤于思考、积极学习、勇于实践,用自己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你知识广博的同时,也能切实感受到你是一个高尚的、勇敢的、值得尊重的人,体会到你的锐意进取、思维活跃、认真严谨和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这种体会和感受在学生心灵深处就能汇聚成一股感动的力量,并将其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需要太多渲染,更不需要过度宣传,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会以模仿的方式,去学,去做。特别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更能激励学生拼搏进取、勇于创新。因此教师的创新性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学生的创新性受到教师的影响。

  孔子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6]。意思是说人要想活得有尊严,首先需要自重,如果不自重也就不会有尊严,所学知识也记不牢固。是这里的“威”就是有尊严和威望,受别人尊重的意思。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好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应对,才能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教师的付出,学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也许,由于当时年龄限制,一时不理解,甚至怨恨老师,但等他长大了后,就会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会更加尊重教师。教学管理中,如老子所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就是强调以静制动的管理方法。这种以静制动并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由,而是建立在教师的豁达和冷静基础之上的。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以学校之规,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师能做到善于观察、及时点拨,就可以达到以静制动的目的。教师要具备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3 建立互通的教与学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也朝着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变化。学生在电脑、手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课堂所学;他们勇于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他们的信息渠道也更加开阔,除了课本知识外,网络信息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面对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教师在传授学生“一杯水”知识的同时,不仅要准备“一桶水”知识面,还要准备将这桶水的来源和途径也要教给学生,最终让学生能够自我汲取,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教会学生某些死板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良好师德,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而且还要有积极向上力的人生观。只有教师言行一致,努力上进,才能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也激励着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教师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学业上的成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正如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所言,“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后辈应有的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去引导他们,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7]。教学中教师所授知识并不是固定的公式定理,学生要学习、要思考、要消化,要融入自己思维中去。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然后根据实际问题的变化,能够系统地、灵活地理解和应用,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提高,社会才能深入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甘为人梯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如图1所示,我们将师生间的关系以有向网络图的形式给出[8],能够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关系。

  如图1所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反馈的关系,而是一个师生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之间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除了要认真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外,也要相互听课、相互交流,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分享其中的体会和经验。鼓励和引导学生之间养成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良好风气,学生之间不存在年龄差异,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将来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交流。当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单独交流的方式来表达,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可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反馈,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及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只有在这种融洽沟通的关系下,教师的教学才可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也能够由被动接受方式转为积极主动探讨的学习方式。

  4 结束语

  本文首先回顾了“无为而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将其与教学工作相联系,总结教学中”无为而治”的本质就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其最终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教师在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我们利用网络结构图的方式来刻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网络图来剖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关系和地位,从而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参考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络信息社会中教与学关系的初步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教 初步 社会 信息 网络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