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02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的“性恶论”在我们古人关于人性的探索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性恶论”的提出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同时它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荀子“性恶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荀子生活在诸侯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统一趋势逐渐明朗的战国中后期。当时,各国都在进行着变法改革,但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一红到底。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以及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等内容都很好的迎合了人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的本性。商鞅变法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商鞅认识人性的成功,这为荀子的“性恶论”提供了一个历史根据。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争于气力的年代,荀子看到了太多的杀戮和人性的欺骗,特别是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40万军队令荀子对人性失望之极,而儒家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这时却是一个“无辨合符验”的无用主义,于是荀子寄希望于走“性恶论”这条路来解释人和世界。

  荀子的“性恶论”立足于纯政治官僚机构改革繁盛进行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为当时的诸侯征伐、“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进行了充分的诠释。说“人性恶”实际上是说人生来就有一定的“恶的可能性”,这实际上为诸侯们进行的战争、政变、改革等破坏性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伦理空间。

  2 荀子“性恶论”的解读

  荀子从“人同与禽兽者”的角度对人生进行界定,也就是从人与动物的共同性属性的视角对人性进行规定。他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在荀子看来,人与动物所共有的“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生理本能和自然心理本能显然是人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从人本能的角度出发,荀子对人的属性进行界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形而下的色彩。既然人性是一种自然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那么就可以认为:人与人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与众者,性也。”(《荀子?性恶》)在荀子看来,君子与小人、圣人与独夫都有相同的人性,这是荀子性恶论的一个前提。

  荀子将喜怒哀乐等情欲归于人性,把情欲归于天,他说:“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欲不可去,性之具也。”在《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好色、好味、好利、好息都属于人的自然欲望,在某种程度上说,人天生就有一种情性和生理本能。在荀子看来,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犹如“种子”、“星火”一般,具有不断延展的冲动,如果不对这种欲望加以控制,任其自然发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造成难以接受的结果。“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由此可见,荀子并不认可情性本身是恶的,通常情况下只是任欲望自然发

  展的结果为“恶”,但是,由于人性具有向恶的趋势,因此主张人性恶,一方面肯定了欲望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反对纵欲。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者谓之伪”(《荀子?性恶》),“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正名》)。荀子对性伪进行区分,主要是为了说明,向恶的趋向对人来说先天就有,经后天的教化、积习,进而形成人之善性,荀子认为,在人的自然本能中,辞让、礼仪、忠孝等伦理道德端倪并不存在,经过后天的教化、个人努力进而修成人之为善的结果。

  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单纯的对人的本性进行阐述,而是通过指出人性本恶来论证后天教化的意义。正是因为人性恶才需要礼仪制度、后天教育,经过后天教育才能“去恶扬善”,这才是荀子性恶论的真正意义所在。

  3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的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求利,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恶”的人性呢?荀子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礼法和道德修养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性恶论”为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理解、尊重人的物质需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片面性倾向,主要表现为:重精神轻物质、重奉献轻索取、重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等。尤其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于人们的物质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而是忽视和否定,漠视人们的思想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刻意拔高,进而与社会发展实际相互脱离,对受教育者进行假、大、空等空洞、虚无等思想进行说教,甚至将思想教育与政治斗争相互混淆,进一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性的本质需求相互脱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同时拉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对其产生拒斥心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应该顺应时代要求,以科学的眼光、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的自然属性,看待人的物质欲求,而不是采取禁欲主义的态度,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必须关注个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物质欲求“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荀子?礼论》),并通过恰当的形式把个人利益的实现融入到为集体奋斗当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这也是我们当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选择上一定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教育者掌握着教育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的“独角戏”。随着单一封闭的社会结构的解体,以及大众传媒的悄然兴起,受教育者主体意识日渐觉醒,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这样传统的强制性道德灌输方式方法就会受到冲击和挑战。因此,在方式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人性的发展规律,从根本需要出发,把主体间性引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用对话教育、理解教育等方法,树立民主平等意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遵循地位平等、双向互动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走向引导,由单向训导走向双向交往,由疏离现实走向回归生活。只有真正从人的本性出发,才能在新世纪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展。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荀子 性恶论 思想政治 启示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