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政治文化的主体结构功能及其系统优化研究论文

政治文化的主体结构功能及其系统优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7

政治文化的主体结构功能及其系统优化研究

  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政治文化总是与特定主体直接关联。不同层次的政治主体构成国家的政治体系结构,不同政治主体具有不完全一致的政治文化,形成特定结构的政治文化,发挥着不同的政治功能。合理的政治文化结构对政治生活产生正向的积极效应,而不良的政治文化结构则对政治生活产生着消极阻碍作用。政治文化在观念的潜意识层面上影响着主体的政治行为,了解不同层次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结构及其效应,对政治文化的优化提供针对性的方法,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基础性意义。正如政治文化研究的创始人阿尔蒙德所指出的:“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政治体系都应该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一幅其政治文化最基本的轮廓的图画,同时也应该相应地勾画出一幅其结构和功能的图画。” [1 ]

  一、政治文化主体层次结构分析的意蕴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政治文化强势复兴后的研究中,主要存在着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两种研究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把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外在于研究主体与其分离并被研究主体进行客观系统地观察、测量和研究的事实。其代表人物阿尔蒙德与维巴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中个体政治态度、情感、认知、价值取向的整体分布状况,通过把个体的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汇总就成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而解释主义则认为,政治文化不是一种游离于主体之外的自在之物,在很大程度上,政治文化是特定主体的一种人为之物,政治主体就是活动于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这两种研究范式的争论,其实就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差异,是政治文化分析中的层次之争。“明辨层次的区分对于任何一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研究者们在研究中不能保证分析层次的一致性,通常会造成两种类型的研究错误。” [2 ]实证主义和解?主义研究方法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性,两种研究范式各有其局限性。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来看,政治文化是个体层次上的政治文化之和,是个体的政治态度、情感、认知、价值取向等的汇总相加之后的整体之和。阿尔蒙德和维巴在政治文化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一套概念体系和测量体系来收集个体层次上的人们的行为倾向来推论一个社会的整体的政治文化状况。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着内在的悖论:即实证主义是一种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从个体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得出一个社会整体的政治文化状况,这是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和分析宏观层次的问题,即用低层次的资料来解释高层次的现象,这是一种化约主义错误。

  当前的政治文化研究成果中,有的抽象模糊政治文化的主体,有的把政治文化主体整体性地视为某个社会、民族、国家,有的则视作某个群体。对政治文化的主体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认识。

  政治文化结构就是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模式。政治文化构成要素具有复杂多样性,由其相互之间作用而形成的关系模式即结构也具有复杂性。从内容要素来看,政治文化的要素结构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等。从发展时态来看,政治文化的时态结构包括传统政治文化、现代政治文化、后现代政治文化。从性质属性来看,政治文化包括地域性政治文化、臣民性政治文化(依附性政治文化)、参与性政治文化(公民政治文化)等。王沪宁从历时性结构和共时性结构两个维度分析了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把历时性结构又分为古典结构、近代结构、最近结构;把共时性结构分为因素结构、群体结构、功能结构、地域结构。历时性结构,就是从政治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变的阶段对政治文化进行分析。共时性结构就是从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所属主体、功能效应和区域特点来分析政治文化。从政治文化的结构分析说明中国政治文化从“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向“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的转变发展[3 ]。有的学者从构成要素上把政治文化分为宏观的意识形态、中观的政治思想和微观的政治心理。有的学者把政治文化分为主流政治文化和亚政治文化,认为各种亚政治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内部结构。政治体系内部的亚政治文化可分为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和被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即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政治文化结构进行了研究,为我们全面理解政治文化及其结构提供了有益借鉴,但还缺乏从主体层次的视角来探讨政治文化结构的研究成果。任何政治文化都是特定主体的政治文化,不同主体的政治文化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效应。从主体视角研究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为我们深入准确地理解政治文化及其政治活动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作为政治文化概念首创者的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中认为,“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 [4 ]。在此,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的主体定位于政治系统中的居民,即一国中的所有公民。在之后出版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维度,“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1 ]。把政治文化的主体定位于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上的民族。阿尔蒙德所提出的政治文化概念由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得到了世界政治学界的普遍认同,受此影响,许多学者主要抽象含混地研究某个国家、民族、群体的政治文化,没有对其他主体的政治文化进行研究,没有把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看作是由各种主体政治文化相互作用而整合形成的系统,政治文化的主体被隐退到内容的幕后,或者被当作不言而喻的东西而被搁置一旁。这样,政治文化的多元主体就被模糊为一个抽象的主体――民族。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研究中,虽然人们都认同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却不甚明了,尤其没有认识到不同的主体的政治文化所起的作用的差异性。“一国的政治文化并不是统一和单一的。人们经常可以发现主流政治文化和亚文化、精英与大众之间态度的差异。” [5 ]   每个社会和组织都是由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所构成的,一个社会、组织的总体的政治文化就是大多数人大致相同的政治心理倾向,是大多数人对政治体系认知、情感、评价的最大公约数。“政治文化既是全社会历史经验的产物,也是每个人社会化的个人经验的产物。” [9 ]个体政治文化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人生活、教育、工作、地位、身份等因素与政治互动以及政治生活经验积淀的结果。一个社会、国家、组织的政治文化总是具体表现为特定的个体的政治文化,总是弥漫分布在每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人身上。“当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取向时,它实际上就是个体意义上的政治文化。” [6 ]微观层面的个体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政治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离开个体的政治文化,组织的政治文化、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中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分析

  群体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人作为生命的个体首先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又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和普遍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 ],这说明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依附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人的群体性,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社会关系就如同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把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各种社会群体。群体就是具有共同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的有一定互动行为的个人集合体。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即组织;非正式群体,即初级群体;准群体,即没有组织结构的,仅有某种松散联系的人群。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着大量规模不等的多层面群体,他们是政治活动中较为活跃的主体,是政治活动的具体实践者,是政治文化的群体性主体,他们构成了政治文化结构的中观层面。

  根据群体的不同类型,可以把中观层面的政治文化分为正式组织的政治文化、初级群体政治文化以及准群体的政治文化。在此,我们所指的中观层面正式组织政治文化是指除了国家、国际层面之外的中小型组织的政治文化。根据组织的社会职能,可分为政治性组织、军事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文化性组织、社会性组织和生态性组织。政治文化以不同的组织实体作为载体,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较为明显不同的政治文化,如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是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性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它也形成对政治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价值取向,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每个组织都有自身的组织文化,政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组织所拥有的、通过一定政治实践经历经验所积淀凝结在组织成员身上的对政治的认知、评价、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素的总和。组织政治文化不是组织成员政治文化的简单加总,而是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合模式。相同类型的组织政治文化具有较大同质性,不同性质的组织政治文化则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同时,组织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层级,不同层次组织成员有着不尽相同的政治文化,如领导层政治文化、管理层政治文化和普通职工的政治文化。作为正式组织的政治文化虽然内部由于不同层次成员的不同具有差异性,但由于组织自身所具有的协调化、一体化功能,组织成员须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拥有共同的组织目标,使其政治文化在对外展现时表现出较强的组织性和同质性。“初级群体在党派意识方面是倾向协调的;家庭、朋友团体、工会团体总是由政治观点相同的人们组成。而且,如果在该团体中有某些异质性的政治观点,那么该团体将迫使其态度发生变化,达到协调。” [4 ]

  初级群体和准群体统称为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没有组织实体作为载体,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但其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偏好、背景经历、经验感受、教育知识、利益诉求、情绪情感等而形成的松散的无正式联系和关系的人群聚合体。非正式群体既包括联系较为紧密的小群体,也包括联系疏松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大群体,还包括根据人们的地位、职业、身份、收入、知识、价值取向等而划分的群体,如精英群体、大众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公务员群体、企业家群体、农民群体、工人群体等,也包括由于某些不确定性因素而偶然临时聚集起来表达特定情绪情感和利益诉求的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态性,其政治亚文化也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混合性、动态性和差异性。

  3. 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分析

  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是指作为一个??家或社会的整体性的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所拥有的凝聚在其成员身上的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素的总和。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不等于个体政治文化的总和,也不等于群体政治文化的叠加,是个体政治文化、群体政治文化内部和相互之间持续性的相互作用而融合积淀综合形成的,其形成机制相对于个体政治文化结构和群体政治文化结构而言更加复杂。这种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是从总体上显示出来的与其他国家社会具有较为明显差异性、独特性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中,对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5国居民的政治文化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发现,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意大利的是一种离异的政治文化,墨西哥的是一种离异与渴望型的政治文化,德国的则是一种政治超然的属于臣民取向而非参与者取向的政治文化,英国的是一种恭顺型公民文化,而美国的则是一种参与型的公民文化。

  宏观层面的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异质性,如欧洲大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是一种碎片化的异质性政治文化。但也有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具有相似性。在阿尔蒙德看来,英国、美国的文化特征是均质的、世俗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同质性的“系统性混合”的政治文化;世界上极权主义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具有强制形成的同质性政治文化;前工业化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宏观层次政治文化的差异性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程度等有着直接关联性。

  在一个国家社会内部,宏观层次政治文化的组织载体是作为国家代表的国家政府机关,即国家首脑和国家行政、立法、司法等机关,这些国家组织的政治文化构成了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作为宏观层面的国家机构不是一个抽象物,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物质精神形态的客观存在物,是由具体的公务人员组成和运作的庞大组织机器。这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样具有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价值取向,其政治文化制约着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公共政策和战略发展趋势。在宏观层次,由国家权力的整体性、全局性和统一性决定,其政治文化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对国家政治生活和全体国民具有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国家机关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在来源上和所有权上具有公共性,在本质上具有公共性,而在权力的行使上具有个体性,即权力最终只能由具体的个人来行使。“国家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实际上,国家的行为都要由代表大多数人的一小部分人来实施,他们被称作代理人、代表、官员,或干脆以政府笼统称之。国家的特点就是将暴力的使用权委托给那些被公众认为为他们的利益办事的人们。” [11 ]由此属性决定,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主体实际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往往是一个人,他既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国家机构的人格化代表,同时也是掌握行使最高权力的个体,其政治文化决定着国家政治发展状况和走向,对国民政治生活发挥着全面深远影响。在民主法治国家,国家最高权力分属于立法、行政、司法等多个机构所有,权力受到有效监督制衡,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统治者虽然掌握和行使着巨大权力,但这些权力都受到法律的有效监控,其政治文化虽然具有普遍化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则远不及集权化国家的统治者。   三、政治文化结构的功能效应分析

  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主要是由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以各种方式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合力。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就是结构,结构规约着事物发挥作用的方式和作用大小。在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中,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政治文化要素既构成了政治文化的结构,又以这种层次性结构产生着相应的功能。政治文化影响着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政治生活方式,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发展和公民的政治行为,其作用在于赋予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获取和维持政治合法性,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这些功能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层次中具有不同的表现。

  1. 微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功能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作为微观层次个体公民政治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自身政治行为的影响。个体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是指导、规范、影响个体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的政治文化对其外在的政治行为产生潜在心理上的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的政治行为模式,是公民政治行动的心理基础,赋予政治行为一定的意义,驱动公民为一定的政治理想和目标行动。阿尔蒙德和维巴把公民的政治文化分为地域型政治文化、臣民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三种不同的类型,公民正是由其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具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公民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参政议政的愿望、能力和诉求,具有民主、平等、自由、自主、权利等观念。具有臣民型政治文化的公民往往视政治为极少数人的事情,即国家大事是由“肉食者谋之”,不关平民百姓的事情,这样的公民不愿参与政治,对政治体系的输入功能体系取向频率较低,畏惧官员,逃避政治,顺服权力,政治效能感低。地域型政治文化的公民缺乏明确的政治认知、评价、情感和价值取向,不关心生活区域外的事情,较为迷信,行为保守僵化。政治文化对个人的政治行为具有指导、规范和控制的作用。

  第二,对周围他人的影响。普通公民的政治文化会对与自己生活、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身边的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家庭宗族关系、伙伴朋友关系、同学同乡关系、同事业缘关系等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的形式实现的,具有随意性、偶然性、潜在性、直接性、弥散性、有限性等特点。在家庭宗族中,家庭成员、宗族成员在较为密切的交往中,彼此的政治文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族长的政治文化对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产生着较大作用。在其他关系中,人们之间处于一种较为密切和平等的直接面对面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关系,彼此之间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带有随意性、偶然性。在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具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公民对其他具有臣民型、地域型政治文化的公民的政治文化影响较大,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公民对其他人的政治文化具有较大影响。

  微观层面个体原子式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范围有限,看似微不足道,但从长远来看,公民之间持续性的长期相互影响,通过人际网络的不断扩展而积淀、传承、交流、互动形成大致相同的政治文化,从而形成一定群体、区域、民族、社会一定时期流行的政治文化,构成一个社会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态、政治氛围。这种政治文化如同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生态中的空气、水和土壤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公民、群体、社会国家的政治生活发挥着基础性的渗透、涟漪扩散式的功能,影响着公民、统治者、组织和国家的政治行为模式,对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及其政治行为的态势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形塑作用。“因为政治系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所以,个人或社会团体之中的特殊的心理趋向对政治系统及其输出的功能可以认为是很重要的。” [4 ]

  2. 中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的结构功能

  中观层次政治文化的结构功能就是群体性政治文化的功能,即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政治文化的作用。组织的政治文化对其行为和成员的影响作用方式不同于个体政治文化,它是以组织的方式和名义持续进行的,是一种整体性力量。组织政治文化功能的发挥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组织的性质和规模。不同性质的组织其政治文化具有差异性,其功能的发挥及其大小也受其制约。一般来说,政治性组织的政治文化功能要比非政治性组织的强大许多,如政党组织,其政治文化直接影响着政党及其党员的行为。一个政党组织的政治文化如何,其政策纲领和政治行为模式就有所不同。非政治组织的政治文化功能相对弱一些,如经济类组织的政治文化其功能往往附属于或服从于组织的经济利益宗旨,其对组织成?T的影响也较弱一些。与此同时,组织的规模大小也常常影响着组织政治文化作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其政治文化的影响力越大,反之亦然。二是组织的领导者。组织的领导者是组织的代表者和指挥者,对内掌握着组织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既是组织政治文化的培育者、传播者、引领者、主导者,也是组织政治文化发挥功能的代表者、作用者、聚焦者。在人治社会中,许多组织中的领导者的政治文化几乎等同于组织的政治文化。组织的政策由领导者制定,其政治文化直接决定着政策的走向和价值目标。不同组织的政治文化有所差异,相同组织其领导者不同,政治文化也会不同,功能也有差异。三是组织自身的政治文化状况,即组织政治文化的性质类型决定着其作用的发挥方式和影响力的大小。组织政治文化的不同性质与类型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力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如果组织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则其对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常常较大,如果是地域型的臣民政治文化,则其影响力较低。如果是公民型政治文化,则会促进组织不断改革完善,形成积极进取、宽容开放、团结和睦的健康的组织文化。正式组织政治文化功能的发挥具有持续性、专业性、结构性、封闭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中观层次政治文化结构的另一部分是非正式组织即群体的政治文化。群体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的在意识和行动上相互发生联系或影响的为某个目标而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群体具有松散性、封闭性和临时性,没有明确的结构性和组织性。从动态上来看,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政治文化既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又具有复杂的多变性。群体在满足个体多方面心理需要的同时,也对个体的情感情绪、意识观念和行为活动具有增效或减效、强化或弱化作用。群体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融入群体之后,其心理和行为模式会发生极大的变化,群体中的个体不同于孤立的个人。“一个心理群体拥有以下一些惊人的特点:不管构成这个群体的人是谁,也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是否相同,只要他们成为了一个群体,这个现实会促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心理,这就让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都会发生改变,与他们是个体时会不一样。如果没有形成这个群体,有些思想和感情就不会出现在某个人个体身上,也不会有相应的举动。” [12 ]个体加入群体之后,无论是普通的民众还是政治精英,其政治认知、情感、态度、评价、价值取向等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在群体中,政治精英的政治认知能力水平会大大降低,因为主导群体行为的是政治情感和无意识,群体没有理性的思维逻辑,其理性政治认知能力降低,群体成员之间的政治情感和行为相互传染,非常容易接受一些暗示,个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行为具有明显的从众性和匿名性,其责任感消减,群体的情绪多变,波动大,并且具有夸张性和单一性,极易走向极端化,群体行为往往融极端、偏执、专横、保守、破坏、冲动于一体,许多无意识的动机几乎完全支配着群体,暗示对行动起着决定作用,不能对政治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群体拥有着强大敏感而活跃的形象化的想象力。由于群体的这种特殊性,其政治文化的功能具有两面性,或者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或者产生难以遏制的破坏力。一般来说,群体中的精英的政治文化对其他人具有较大影响,主导和引领着普通群体的政治文化。在临时聚集的群体中,往往缺乏理性的政治认知,起主要作用的是非理性的政治情感、评价,这些因素通过群体氛围渲染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和扩散性,对人们的政治情绪和行为起着催化和煽动作用。   2. 改造中观政治文化结构,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

  中观层面政治文化结构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政治文化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改造中观层面政治文化结构,要加快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加强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公正,为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各种组织应把现代化的政治文化融入到塑造培育组织文化之中。组织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具有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高效性、持续性,能够有效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使组织成员掌握理性的科学政治认知,培养对国家、组织强烈的忠诚感和认同感,培育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政治文化结构优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的科学化人本化管理,培养开放、宽容、民主、平等、法治的建设性沟通氛围,把培育现代政治文化融汇到组织的日常管理中。尤其是组织领导者要强化自身的民主、法治、公正理念,重视现代化的政治文化建设,民主决策,公正用人,率先垂范,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这样可以自下而上地影响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

  在中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优化中,要重点发挥家庭、各级各类学校和新闻媒体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家庭家风的熏陶、学校学风文化的教育、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使先进的政治文化得以开花结果,使落后的政治文化逐渐消解。通过组织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传播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把培育优化现代化政治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新闻媒体组织用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发挥传播主流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主流政治文化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培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的政治文化。

  3. 优化宏观政治文化结构,培养公务员服务型政治文化,生发政治家创新型政治文化

  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结构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代表国家行使最高权力的政治领袖的政治文化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政治命运前途,也关系到国家国民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生活,这种宏观性意蕴,使其政治文化须具有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先进性,具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本性和公共性,具有代表人?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的先进性。在当前中国权力关系中,还存在着权力崇拜、权谋观念、家族管理和人治化的政治文化,缺乏以民为本的现代公共服务精神,为此,应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府和政党,通过持续性的制度化方式系统全面地对公务员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化,改造其落后僵化的政治文化,学习现代政治科学知识,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培养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坚定崇高的政治信念,强化以民为本的政治责任,培养公务员群体责任型、服务型的政治文化。同时,应该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强化政治家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激发和提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育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意志,生发出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政治家情怀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主体结构功能及其系统优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体 优化 及其 结构 政治 功能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