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前沿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前沿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前沿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在于五个方面,即社会实践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评价新世纪新阶段这五大途径及其方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成果,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创新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这里,仅仅论及其中三大前沿课题,其余另作研究。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曾经有过争论。一种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学,另一种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教育学。自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这种争论暂时有所平息。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这就涉及到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借鉴。

  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或者说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地贴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者们跨学科研究意识觉醒的自觉追求。早在20世纪90年代,宋书文等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就初步探讨了高校师生心理活动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入21世纪,吴远等主编的《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个性、情感、认知、需要、审美、品德以及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探讨了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2010年出版胡凯等撰写的一本最新著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则在更高程度上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该著作专门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心理调适与修养方法:疏导教育方法、个别谈心方法、思想修养方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中的心理调适与修养途径: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自我心理保健、心理测量与评估。

  在把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学术界首先发现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但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既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也不能割裂二者的内在关联。就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超越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阶段”,它“必须从个体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处理开始,把心理问题的处理看成是进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点和切入点”。[1]因此,进入21世纪,各高校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同时,教育行政部门逐步将心理素质纳入高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术领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1)开设相关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开展心理咨询,积极应对心理问题。(3)开展心理普查,做好危机干预。(4)重视宣传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意识。(5)广泛动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2](P167-168)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脱节现象,即“两张皮”问题。这样一来,两者沟通与融合问题便提上了研究日程。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既是对日常思想政治实务工作的经验提升,也是对实际操作更高的理论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为学者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于是,学术界在批判替代论、排斥论、独立论等认识误区和认识障碍的基础上,比较深刻地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两者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在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在实务工作上的互助性”,因此,只有对两者进行整合,才能发挥育人合力。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呢?两者结合的“切入点在于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结合的载体“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的关键在于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的实践整合。[3]具体就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仅种类繁多,形成各种不同的方法论体系,而且特别注重方法的实际操作性,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多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适切性”。比如价值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思斯,把人本主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运用于道德教育领域,“直接指出过其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联系”。[1]当然,这种借鉴在实践中是有限度的,主要局限于价值心理层面。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4](P34)这就是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新理念、新路径。从总体上看这种结合,应该用人文关怀整合心理疏导,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作为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然后才是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是统摄心理疏导的,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5]学术界关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刚刚起步,还留有巨大的研究空间,有待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究。借鉴和吸收跨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以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为根基,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机融合的应用理论研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链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发展走向

  

  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的网络使用群体,是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高等学校作为信息网络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沿领域,是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阵地。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普遍而高度的关注。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和支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正是这样交织着螺旋上升发展的。自1994年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以应对互联网负面影响为特征的初步探索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建设阶段;以综合性校园网络建设与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管理机制和应对个性化沟通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深化发展阶段。[6]在初步探索阶段,“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主动建设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阵地的实现形式”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自觉深入阶段,理论研究上“对校园网络所形成的信息传播环境”开始重点关注。从2004年至今为深化发展阶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从理论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2](P138-150)

  而这一切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就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信息网络技术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7](P94)200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则强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具体对策:“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8](P206)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任务,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上了党的重大工作部署的议事日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始终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紧贴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年来,理论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例如:第一,“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先进文化”。措施主要是“积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提高网络文化先进内容的访问率,研发师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9]第二,“注重网络舆情研判,把握学生思想脉动”。措施主要是:研发网络舆情系统,力求舆情信息全面准确。完善网络舆情制度,形成网络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强化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奠定高质舆情工作的人力资源基础。[10]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高、技术性强、有效性难,因此要确立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强调参与性和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注意增加能培养学生比较选择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P159-16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生活多姿多彩,网络社会日渐成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诸多著作的焦点主题。2008年出版霍福广等著的《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角度,专门研究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问题。2009年出版张再兴等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度的理论探索,是一部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作。该书以网络社会为立论根据,深入研究了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基本关系,提出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等新概念。在该书第四篇中,从技术、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分专题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作进行了理论分析,涉及校园信息安全管理、博客舆论引导、网络舆论调查和危机管理、网络话语传播、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干预等等方面的具体对策。[11](P205-410)2010年出版徐建军等著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个层面,深入探索和系统论述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该书的第三章在方法论层面探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阐述了注重针对性、突出隐蔽性、彰显个性化的方法论特性;提出了育人为本、共建共享、功能优化等原则方法,阐述了以思维与表达方式、教育方法、平台建构为主体的方法论体系。[12](P74-110)纵观这些著作,日益明显的趋势是从网络社会观的角度看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不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认识经过了从网络危害论、网络工具论到网络社会观的历程”,[11](P17)而且显示网络社会用新的社会结构维度统摄新的技术维度、信息维度与文化维度,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新功能。

  据研究,从截止到2009年的研究论文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现状表现为“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而整体质量水平下降的不对称发展”,其新走向表现为“研究对象的深刻把握与重新定位、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基础化、研究层次向学科层次的提升与发展”。[13]从我们掌握的2010年发表的期刊论文来看,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而整体质量水平上升的均衡发展开始呈现。尽管早有学者明确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的命题和设想,只有现在才能预期:从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等视角,建立一门成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如果把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文化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在网络社会观的基础上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充分实现网络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

  

  三、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科学、特色、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的发展动向

  

  深刻抽象的理论怎样才能进入生动活泼的实践呢?这就要以建立模式或模型为纽带。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怎样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呢?同样要以建构模式为桥梁,充分发挥模式的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多种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各种内容,各样方式、各类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简洁描述与抽象概括。”[14]同理论相比,它具有简约性、可操作性。同经验相比,它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科学性。模式方法不管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004年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在多年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各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有针对整体的模式,也有涉及局部的模式,可谓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这些模式所体现出来的亮点――框架的逻辑性、理念的先进性、内容的贴切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工作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模式建构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从框架建构的逻辑性看,东北师范大学构建了“一本三向六段式”学生工作模式。具体说来,一本是指把握一个根本,即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根本。三向是指以理想导向、职业定向、毕业去向为基本教育方向,组织开展“导向、定向、去向”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六段是指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一阶段适应式教育,第二阶段疏导式教育,第三阶段主体式教育,第四阶段分流式教育,第五阶段实践式教育,第六阶段体验式教育。因此,该模式体现了框架构建的内在逻辑性――主要从人的认知的规律性和需求的递进性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框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从教育理念的先进性看,湖南师范大学构建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理念的深刻把握。这种新型模式表现为“教育―管 理―服务―发展”四位一体的结构,以教育、管理、服务为手段,以发展为终极目标。其实质是突破了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中单纯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工作方式,而转化为教育、管理、服务并重的工作方式,强化了服务意识,突出了一切为学生发展这一终极目标。[15]因此,该模式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学生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切实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而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既包括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显性服务,又包括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的隐性服务。

  从教育内容的贴切性来看,福州大学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开创并完善了“感恩―访贫―诚信―责任”链式教育模式。自2003年以来,福州大学以“感恩教育―访贫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为主轴,并将之贯穿大学生活四年,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素质拓展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整链条。[16]后来,福州大学又发展出了链式教育模式的亚模式――“梯链式”模式,进一步深化拓展了该模式的实效性、吸引力和适用性。2008年开发的“梯链式”模式,以价值观提升为核心的,注重教育内容的递进性和上升性。我们认为,“链式”或“梯链式”教育模式的理论根据在于:感恩是一种爱心,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财富;访贫等活动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价值追求;诚信是立身之本、修业之要、举政之根,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责任是爱情、学习、生活、工作等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实现自身价值和奉献社会相统一的内在要求。现实根据在于:当今社会缺乏感恩情怀、存在“傍富”现象、诚信缺失严重、责任意识淡薄,这些不可避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因此,感恩教育、访贫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与当今社会的时代需求高度契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四大重点问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贴切性,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

  只有揭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科学性、实用性的“面纱”,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田野”,才能显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他特性的“面目”。上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链式教育模式、“一本三向六段式”模式等等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学生好评。从特色和艺术的角度看,阜阳师范学院提出的“零距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认为,零距离教育要注重价值引领,零距离管理要实现科学规范,零距离服务要体现人文关怀、零距离活动要彰显文化内涵。在途径和方法上强调育人的零距离,讲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17]

  因此,追求特色、艺术,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动向和潮流趋势。所谓特色性,是指在长期教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核心项目,应当效果显著,群众公认,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所谓艺术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务操作娴熟,熟能生巧,达到类似艺术那样的审美情趣性和自由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些结合学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所以能让党放心、让高校满意、让学生喜爱,与其实施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密切相关。只有在科学、特色、艺术下工夫,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时代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前沿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课题研究 思想政治 课题 前沿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