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论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2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地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的交织、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思想的多元,也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重大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在保持基本精神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由传统类型向现代类型转变,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对人才思想素质的要求。

  一、教育目标:从政治精英教育转型为现代公民教育

  正确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的前提。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必须依据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状况和需求。”[1]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中国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走的是培养“政治精英”的发展道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要求是偏向“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精英――“国家干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调整其教育目标,按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首先,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要求。从1999年国家决定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入学门坎降低,大学生的人数增多了,原来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已不能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主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摆脱培养政治精英的传统模式,实施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现代公民教育,在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上做文章。

  其次,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是现实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要求。过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当时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中,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进入社会的各个基层领域,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也发生变化,政治素质已不再是第一位的要求,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则成为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政治精英教育转型为现代公民教育,正是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变化。

  二、教育内容:从侧重政治理论教育转型为统筹兼顾的全面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在这个内容体系中,各部分的内容都担负着各自的重要任务,各部分之间要有机结合、相互协同,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由于受到政治精英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一直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随着1990年后期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之“与时俱进”。

  首先,社会的多元化的趋势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由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多元化社会正在逐步形成。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造成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而要维系多元化社会的稳定,就要求全体国民能够认同当前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内涵包含两个维度:政治思想和政治运行规则。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但在社会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公民权利义务等具体的政治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力度有些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完整政治人格的形成。

  其次,社会环境对大学校园的冲击要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如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社会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大学校园“泛起涟漪”。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变化,直接导致了在一些大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心理脆弱、自私、人际交往困难、团队精神差等先天的不足。在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极端行为,诸如“烧熊”、“虐猫”、“杀人”、“自杀”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存在着更多的道德和心理问题。可以说,道德与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社会问题的影响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社会热点问题正日益成为大学生产生思想波动的主要根源。在这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综合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各部分内容,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讲解,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教育内容在综合性、时效性上的不足。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重视选题和内容的构建。应选择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题目,构建符合大学生接受特点内容话语,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这是确保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

  三、教育载体:从静态一元结构转型为动态多元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3]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一般来说,教育载体通常表现为一个综合的结构。通过构建一种动态的多元结构来确保对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

  首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课时和教育内容的制约,其教育是一种“普及”层面。而对于那些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思想教育需求的“学生精英”来说,这一层面的教育就存在着一个“不解渴”的问题。因此,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保持这种“普及”层面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也要设法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高端”思想需求。

  在满足“学生精英”的思想需求方面,河北科技大学的“热点问题半月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热点问题半月谈”把自己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端延伸”,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的形式,对那些思想活跃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这种形式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配合,在一校之内就形成了高低结合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体系。

  第二,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4]在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向大学生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社会价值观,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从中获得思想、文化熏陶,实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第三,利用现代传媒,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目前,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代传媒可以分为校园传媒和大众传媒两类。对于校园传媒来讲,由于大学生在接触媒体上具有自主选择性,这就要求校园传媒必须具有优质的传播内容和高超的传播技巧,才能吸引大学生注意,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大众传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发挥好大众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当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不变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战斗力,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与和谐地成长。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思想 政治 高校 现代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