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基于SNS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论文

基于SNS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2

基于SNS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一、SNS的特点与简介

  SNS的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中文翻译社会网络服务,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互联网,即提供的主要是一种应用服务。这个理论来源于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割理论其实是一种交友方式,即要通过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人们以此可以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并且可以与圈里的人保持实时的联系。依据这种做法,通过个人的交友范围不断地扩充,更多的人被加入到圈里,直至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网络。正是基于这种理论,面向社会的互联网服务得以创立。在这种网络中,每个个体都是通过自己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来拓展网络社交范围。但通过“朋友的朋友”拓展个人的社交范围只是采用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社交拓展的最终目的。因此,现在通常所指的SNS,其含义已经远不止“朋友的朋友”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的度假地点进行聚合,根据同一个现象进行讨论(投票)、根据成长经历进行聚集等,都被纳入了“SNS”的范畴。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1]。

  在我国,SNS网站的发展一开始将目标定位为广泛使用网络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他们的网络习惯和心理特点,进行网站初步的开发。但由于SNS.网络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其社会性、复杂性和虚拟性,使得SNS对大学生既有有益的帮助,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SNS,探求依托SNS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二、校园SNS网站具有的特征

  1.网站内容建设者即是用户。校园SNS网站中,大学生成为网站内容的主要编辑人,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文章、电影音乐等文件上传,并和大家一起进行互动、分享,也会在网站中发起对话题的评论和探讨。由此不断扩充,网站最后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内容体系。而这个网站的内容则完全由用户掌握,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标志性的社区性。这类网站利用相关技术,使内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之间产生联系,并形成有联系的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和原来的论坛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例如网站中某项活动的排名等,有时候用户除了浏览页面,还参加了网站互动的活动,用户的点击也对网站中内容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有的用户只是浏览文章,通过点击文章,将改变文章关注度的排列顺序,这些都使网络社区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因此,在SNS网站上,用户可以便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可见,SNS网站既调动了部分网民发起讨论、上传各类文件的积极性,也让那些通常只是浏览的用户在网上享受到和他人分享的快乐。同时,还通过他们的浏览点击率,网站中的内容会有相应的排列组合,这就使网站内部的内容关系架构更为有逻辑。由此看来,在SNS网络中,每一个用户都对网站内容和形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网站的内容与形式也随着用户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和灵活。

  2.搭建了丰富而立体的人际交往平台。校园SNS把个人的空间和共享的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搭建了一个立体化的人际交往平台。这个平台以个人为基础,将个人空间、学校、地区、爱好等多种不同维度、不同类别的各种关系集中在了一起,拓展了用户真实的交际空间,这是校园SNS网站最大的亮点。学生在网上可以更加有效的地管理人际网络资源,并且通过已经认识的人找到其他的朋友,为自己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在校园SNS中,大学生们经常以此为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由此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上得以延伸。在校园SNS中,用户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他们彼此交流起来会更加真诚。此外,SNS的网络用户关系构架也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而通过网络沟通促成的现实中的聚会使得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加真实[2]。

  3.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环境是由每个人都组成和影响着的。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用户也影响了网络社会环境的形成。校园SNS也是一个新的网络社会,其所呈现的网络现象是现实社会现象的缩影。在校园SNS中,和现实社会一样,都经历着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很多的情况下,仍是前者在斗争中折服和同化了后者,如在校园SNS网站上的关于某一话题的投票活动,投票的结果充分表明的两类派别的对战结果,从中也映出小众文化难以长久。

  三、依托校园SNS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校园SNS反映高校大学生个人思想动态。校园SNS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用户,这一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反映出大学生个人和群体的思想状况。校园SNS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转贴、写日志、上传照片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思想。实际上SNS已成为很多大学生塑造自我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从大学生个人主页上可以获得有关学生本人较为全面的信息。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些最原始的信息直接判断出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校园SNS反映了教师的指导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创新必须要兼顾时效和效果的统一,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且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贵在“灵”和“敏”,SNS平台可以让教师在做学生工作中对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尽快解决问题,对已经发生的不良现象果断令行禁止。

  3.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共享平台。校园SNS不仅是一个出色的网络社交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传统的网络数据库相比较而言,SNS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拥有即时、立体、丰富等多种优点。这就使得SNS不仅成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成为一种高效的资源管理工具,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对各类教育资源的管理和搜索,并极大地提高了共享度。校园SNS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共同参与、成果分享、主动获取的教育新模式。

  四、校园SNS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参与校园SNS互动。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们通过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常用的平台。依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SNS中的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避免因为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能会产生的抵触情绪和防范心理。学生群体内部的联系通过校园SNS这个互动社交平台可以变得更加紧密,同理也适用于群体和群体之间的联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而言,首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使用校园SNS的学生,引导大家接受正确的思想,摒弃错误的观点。其次要借助SNS网络中的传播方式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最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中的“领袖”,挑选一些思想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在校园SNS的讨论中发挥舆论导向作用[3]。

  2.参与学生在校园SNS中的互动。网络社交相对传统社交更为平等化,SNS网络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民主且平等的平台。参与学生的SNS互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里,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自己对某些事物的观点,或是对学校、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等。通过参与SNS互动,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洞察学生思想动态,还可以掌控高校内大多数学生正在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SNS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和学生们进行一对多的网络交流,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更为广泛,从而创新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也有所提高。此外,教师还能借助这个平台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在SNS发布的状态、日志或者照片都可以关注并给予回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随即将其转化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认同感。

  3.跳出SNS网络的虚拟空间解决现实问题。依托SNS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发现问题的新方法,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仍要回到现实。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当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校园SNS上发现学生情况异常时,也要通过其他同学从侧面了解该学生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上的情况。经过调查后,如果仅是暂时的思想压力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进行开导和化解。如果是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有必要的话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总之,在虚拟网络世界内发现的问题,有必要回归到现实世界,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解决。

基于SNS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途径 基于 思想 政治 高校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