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析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6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继续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就必须在重视原有显性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拓宽视角,探索新的途径方法。以公民教育为视角,借鉴和运用隐性教育对高校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益探索。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教育”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P.wJackson1968年的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以及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的研究。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提出的,显性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所谓显性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课程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计划和固定集中的学习场地,一般要进行某种成绩测定,具有规范性。”1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显性教育的缺点和滞后性也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隐性教育的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势在必行。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2简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向潜隐于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环境或特殊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1.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信息。因此,它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

   1.2.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隐性教育通常把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隐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1.2.2教育影响的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来间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而不是像显性教育那样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在体会、接受教育后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切身感受。

   1.2.3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施教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接受的过程。相对于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可以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在不经意间给受教育者以心灵的浸染和品格的塑造。

   1.2.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接受而起作用的,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枯燥说教,隐性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较为宽松的教育氛围里,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其教育效果更加稳固,更加持久。

   2.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1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2.1.1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通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正在我国逐步兴起,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传统伦理、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教育作为现代国家培养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就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公民教育是指国家通过学校及其他社会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的公民知识、健全的公民意识与基本的社会参与能力的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为了使公民具有良好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其核心就是为了使公民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以发展社会为己任。”3国外没有明确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而是称为“公民教育”或“政治社会化”,但其实质仍然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社会稳定所进行的关系重大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等根本问题的教育。“与我国相比,国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无意识”和非强制性。他们不回避公开正面的灌输教育,但认为这种显性教育方法容易给人强迫灌输的感觉,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因此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多地倾向于间接渗透式的隐性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于文、于实践,把公民教育贯穿其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4

   当前,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相比之前普遍增强,因此单纯采用过去枯燥说教、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正是因为隐性教育方法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自然性,能够使受教育者把“无意识”作为开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进而内省,所以,借鉴公民教育普遍采用的隐性教育法,在我国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

   2.1.2公民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教育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指国家对公民的教育,包括全体国民的教育,狭义上指的是学校进行的公民内容的教育,一般是在后者的意义上运用。“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实践参与能力,以提升公民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具体到高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5因此,公民教育中的民主法治、责任、宽容等内容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而且被后者所包容、完善和充实。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知道如何做一个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下的合格公民。投身社会事业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及其能力,所有这些都是构成公民教育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恰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相吻合。因此,公民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通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2公民教育视角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与时俱进。“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相适应。”6当前,从公民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大力推进公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飞跃,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的的客观要求。因此,公民教育理应成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立足点、出发点和着眼点。

   另一方面,公民教育方式的优化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充实,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质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正是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家庭和他人负有的责任。公民教育方式的优化,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换,从统一灌输向分层灌输的转换,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转换,以及强调方式的实践性等,都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良策。

   3.公民教育视角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3.1家庭教育

   人的政治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即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了解并掌握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政治文化是通过公民教育形成的。家庭是公民教育的起点。“心理学家证明,即使在离开家庭很长时间以后,父母对孩子在政治行为方面的影响仍然是持久的。家庭中的父母是给孩子提供政治信息的最初的和最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来源。无论孩子从什么途径获得的信息都要求父母给予解释,父母的说明、解释、评判和态度等对孩子无疑具有权威性。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观念及行为无意识无目的的影响无处不在。孩子通过观察、聆听父母对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世界时事的评价,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观念的熏陶,并将之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新知识、新观念,并反映在其行为中。”7即使高校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学校,但家庭教育对其隐性影响仍然不容小视。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自身的“身教”。在公民教育视角下,把家庭教育视为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时,就要求家长首先实现自我的公民教育,为晚辈树立具有公民意识的优秀榜样,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3.2学校教育

   3.2.1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设计,班级教师设置以及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与布局。”8校园景观设计要注意开放性、多样性。校园中的每一处景观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思想深度,又要有文化厚度,使学生身处其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受到形象生动的教育。“同时,如何使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从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角度来进行考虑,使学校物质环境成为具有教育性意义的一种环境,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关键环节。”9深厚的人文气息与优美的校园环境交相辉映的同时可以深深地激励莘莘学子。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不同环境氛围,会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不良的环境则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消极甚至负面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年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环境这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去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自觉地逐渐走向社会所倡导的正确轨道上来。”10

   3.2.2构建优良的精神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课程,体现在校园风气、传统精神、价值体系、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心理影响以及班级的心理环境之中,反映了校园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11因此,建设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资源包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校风和班风是以潜在方式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在公民教育视角下,它是政治思想、遵纪守法、文明礼仪、人际关系等气氛总的表现形式,积极的校风和班风,促使学生进取、合作,寓教于无声无息中,通过校园文化,营造隐性的教育氛围。

   3.2.3完善校园制度

   “校园制度是在校园活动领域中,围绕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规的校园规范体系。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及领导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及评价机制,学生宿舍生活及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等。”12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是否民主合理,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性质和方向。在公民教育视角下,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因此,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真正以人为本,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

   3.3社会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社会实践式的公民教育,美国、法国和日本在教育环节中提供给受教育者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项目,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实践式教育模式,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当前,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会促进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同时,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促使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13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校园学生社团的活动深化,与寒假、暑假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与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建立长期活动的合作等,深入社会,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实践切身体会到做一个合格公民的要求。

   与此同时,要积极发挥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教育的优势,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等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中,从公民教育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效果比但单纯说教要好得多。

   总之,从公民教育的视角出发,进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作用,使其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最终使受教育者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实现自我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隐性 思想政治 途径 思想 政治 高校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