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9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8-0079-004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看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务实进取,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和参与精神,主流思想状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他们成长成才愿望迫切;整体心态较平和,能够较为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同时,高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群体的独特特点。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招生是在高考招生的第三或第四批,学生构成复杂,有2年制专科,也有3年制专科,还有4年制本科,多个办学层次的学生共同存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的综合素质与普通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相对而言,高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待理论学习的态度等均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不少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也较低。[1]加之,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普遍比较自我,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淡漠,自身鉴别力和控制力较弱。此外,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环境,高职学生因为自身的不足,产生了很多压力,感觉前途渺茫,苦闷烦躁,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高职学生这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了十余年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办学模式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坚持倡导并推行“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学生喜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能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能否了解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能否拓展性地为他们提供感兴趣的知识和内容,这些都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质量。有调查表明,在思政课课堂上,高职学生普遍喜欢师生互动、相互讨论的方式,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课堂外的社会实践,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大家普遍希望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2.从教师方面来看

  思政课教育目的是通过思政课教师实现的,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从总体上能够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落实“05方案”,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同时,我们要看到,从客观上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职业定位和自身地位问题上比较被动。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政课课程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二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确。由于没有科学明确的考核标准,思政课教学目标模糊,意义感不强,这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意义和价值是从实践中得来,但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实践效果考核难度大,目标不清晰,造成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无处落实。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要求模糊,无形中降低了思政课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感进一步被削弱。从主观上讲,一些教师态度消极,缺少思政课教师职责的使命感,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理论水平偏低,学识、修养不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缺乏有效的号召力,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着教学方法单一、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当今教学需要有较大差距。从教师专业素质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和授课技巧,在教学实践中需突破陈规,大胆创新,增加思政课课堂的魅力。同时需要诚恳的态度和敬业精神,多与学生交流,注意和学生互动,拉近和学生的情感距离,才能切实有效地关心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3.从学校和社会环境来看

  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反映的是一所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软实力,应该把思政课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抓紧抓好。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央专门颁发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2005年又召开了专门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到会做了重要讲话。在以后的一系列有关重要讲话中,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要求模糊,使一些高职院校放松了思政课的建设和投入,降低了思政课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造成不少学生偏重于工具性、应用性强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思政课的动力不足。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1.多方面入手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作为思政课课堂的最直接的引导者,个人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眼里,那些师德高尚,态度负责,知识渊博,能理论联系实际,讲究方法,性格幽默的老师最受欢迎。所以,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首先应该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

  第一,突出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地位,加强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

  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专业属性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普遍不高。思政课教师对自身工作缺乏心理认同,工作意义感不强,难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从肯定其成绩和地位入手,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大众关注度,为思政课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德育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家和教授。”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就是明确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加强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从思想上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有效开展工作。

  第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

  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趋向多样化,他们希望教师能就生活中生动的事例进行本质分析,不喜欢空洞枯燥地讲理论。他们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希望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反省和总结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在教学形式方面,要多用事实说话,尽可能用材料来说明问题,使学生信服。要注意方式灵活而不游离教育主题。思政课课堂既要避免按部就班、空洞说教,也要避免教学偏离主题,避免教师为了“生动而生动”,列举很多事例,思维发散而偏离主题的情况。

  在教学模式上,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比以往满堂灌输理论更受学生欢迎。推广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将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精神。同时,辅助放映一些视频语音资料也比较受学生欢迎,也是教学创新的良好形式。

  第三,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抓好教师的“质”与“量”。

  高职院校应该吸引、鼓励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来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思政课方面的骨干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质”。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保证青年教师数量,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理论功底扎实、思维视野开阔、方法灵活的中青年教师更具亲和力,比较受学生欢迎。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思政课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授课采取大班的形式,导致教师无暇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师生交流不紧密,客观上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也难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所以要针对具体情况,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量”,通过增加教师数量,减轻单位时间内教师的教学任务量。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创新型的动态过程,并非简单的重复劳动。教师在备课、学习和进行理论和教学创新中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增加思政课教师数量,减少单个教师的教学总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健全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改善教学效果

  第一,增加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考核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授课方式灵活生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其过程的复杂性必然要求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体现在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上的多样化。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要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新方式、新方法,独立进行思考和研究。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应该坚持求真务实原则,将考试和日常参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平时测验、课堂讨论、演讲比赛、开卷答题、选择口试、调查报告、发表论文等都可以纳入考评体系中。这些考核方式既让学生充分行使自由选择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有助于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完善课程设置,落实实践环节。

  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思政课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着课时不足,大班授课的问题。思政课课程受到专业课程的挤压,一方面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另一方面,学生主观上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兼之大班的授课形式,都影响到教学效果。学校应该保证思政课课程足够的课时,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行小班上课。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突破口,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已步入制度性规定阶段,但是高职院校存在着学生人数过多、学生知识面有限,学校下拨经费不足等困难,影响了实践教学。对此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以弥补其知识面的不足。坚持社会实践的多重形式,在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学生实际相结合,同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对社会和现实的正确看法。

  第三,完善思政课教师发展体系和评价体系。

  加强对从业教师的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事业健康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教师的管理制度,如职务聘任制度、领导考评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等。通过体制的完善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使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向上的目标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思政课工作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思政课教师的发展,要具体落实在专业自身的价值上,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的自评。二是评价必须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评价体制,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学校对自己的信任、关怀和期待,能够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创新教学内容,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第一,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培养目标,做到以学生为本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创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教授给学生在实际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第二,加强联系沟通,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在当今社会变革的巨大浪潮中,其心理和思想观念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呈现出充满矛盾的多样化取向。思政课教师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加强联系沟通来了解学生心声,如课堂提问、作业交流、网上留言与聊天等,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难困惑,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4.解放思想,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从思维、个性到行为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走出传统观念,解放思想,针对性地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第一,将学生管理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思政课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可以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如兼职担任一定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的各类学生活动等。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亲身接触,教师才能大量掌握学生一手信息,在实践中了解学生的所闻所想,了解学生面临的各类问题。之后,将这些问题、信息带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可以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倡导“学工交融”的教学模式,将思政课教育在实习基地进行融合与提升。首先,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积极发挥德育学习的自主性,在耳濡目染中用心去感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蕴涵了一部艰苦奋斗史,更是企业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凝缩,是在校高职大学生道德学习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对其产生深层次的道德感染力。其次,结合高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各实习实训基地引导学生遵守从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体验和实践职业道德,做到每一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都同时附带有德育实践的任务,做到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高,以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学校为主导的校企思政课教育互动联合模式。学校和企业应经常就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等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包括专业和思想在内的各种问题,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相互推诿的“真空”现象出现。实践证明,在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教育,两种育人环境的熏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高效地践行德育理念并将之升华,最终实现高职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顺利转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理论课 思想政治 高职 对策 院校 理论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