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思考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9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8-0094-00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自受到关注以来,产生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就总体而言,从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视角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仍不足。人是不断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立体而丰满的、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个人”。[1](P7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人是实践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行为。就此思路考察环境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活动环境和行为活动环境两部分。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活动环境

  

  意识活动是人内心的思想活动。意识活动依赖于物质却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意识活动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具有重要影响的客观外部条件的总和。意识活动环境在人们的认知世界中,或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人们的内心变化,使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确立,催化了思想政治素质的逐步成熟。

  从“知、情、意”三个层次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活动环境可以划分为认知环境、情感环境和意志环境,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思想政治素质中人的认知活动能力、情感活动能力和意志活动能力,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活动环境中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最终形成人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认知、情感和意志环境与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且三者不可分离。个体的意识活动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要经历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这样一个过程。个体的认知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环境的观念把握,而情感环境如果没有认知的内容就会变成纯心理的空壳而失去意义。个体的情感若没有在意志环境中升华,则会变成任意的东西,意志环境可以引导情感,使情感环境的作用更加强烈。

  1.个体的认知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塑造和改变人们思想的教育实践活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首先来自于认知。换句话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首先源自于个体对周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知。个体的认知环境是一种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影响、冲击着个体思想,使其产生一定认识,形成初步观点的外在条件的总和。就此意义而言,由对周围认知环境的判断和选择所形成的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属性。“尽管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为存在决定了属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存在和生成的必然性,但由于人的无意识的自在存在状态以及人与世界所发生的具体的现实关系,这决定了按照人的意识去创造属人的价值世界的活动又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着自在世界的制约和限制的。”[2](P6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作为一种属人的微观价值环境,人们对环境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追求,现实地塑造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并且成为人之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人与人所组成的群体环境为人的认知活动提供了条件,影响并初步建立了个体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和改变了个体原有的认知条件,并由新的认知环境产生了新的思想观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环境是一种通过人们的认知活动,把握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必然,形成认知主体的思想、观点、理想等观念存在,其特点即它是一种环境作用于个体观念世界的初级阶段,是一种在观念性地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将环境中的客观信息和内容内化的过程,与个体的实践活动同构。

  2.个体的情感环境

  “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为复杂的感受。”[3](P7)情绪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是后天适应性和后天习得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情感起到了内在动机作用。人的情感是人作为主体,把握世界、融入环境的一种特殊方式。情感环境即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和活动之前对于环境(客体的总和)的知觉和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这种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叫情境。”[4](P49-50)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要努力在集体中创设感觉细腻、待人热忱和张弛有度的相互关系。温暖、关注、鼓励等情感氛围可以使人从婴儿时代就产生良好的归属感、信任感和自信感等正面、积极的情感。又如,在学校教育中,受欢迎的孩子大多健康友善、乐观向上、个性爽朗、遵守规则、善待他人。学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安全、温暖、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环境条件可以顺利满足个体发展的情感需要,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完成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改造人们思想、净化人们心灵的教育活动,情感环境尤为重要。情感环境可以被主体,尤其是教育者营造,具有相对独立的目标和相对独特的运行特征。在情感环境的影响下,个体的情感世界也会发生变化,受教育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思想政治观念也会经历一个由情动到感受,由理解到价值体系化、人格化这样的递进过程。情感信息的加工方式与认知信息的加工方式不同,它依赖于感受状态的发展,依赖于情感体验在意识中的性质。如果没有感受现象,就不存在情感发展机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情感经验作为标记留在人们的思想系统中。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现代人类每时每刻发生的情绪过程,都是其自然的适应性同社会联结的综合,是有机体古老的脑(旧皮质和旧脑系统)和现代的脑(新皮质)的共同活动,是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具体人发生影响的交织。”[5](P107)因此,在情感环境中不仅有自发的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可以根据人的思想、情感特征利用和创设环境,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情感,强化情感对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意义。

  3.个体的意志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环境当被赋予情感因素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环境逐步形成。当情感活动被赋予明确的价值目标,需要主体有勇气、有愿望去为之奋斗时,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逐步形成。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环境需要以认知环境和情感环境中主体的实践活动为前提。意志环境是个体在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中,通过自觉地确定目标、树立信念、克服困难而表现出的能动的实践精神所构成的环境系统。意志环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目的性是意识活动的灵魂,是实践主体通过理性活动所赋予的意志,进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意志环境中的主体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个体意志的每一个决定都由个体自身作出,而意志环境所带来的个体观念领域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主体意志活动的必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环境以构建人的理想信仰、政治意志和道德精神为主要内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践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现实的个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意志环境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使受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现代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指出:“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社团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6](P5)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怎样否定,人们始终都脱离不了政治,而人们政治意志和政治信仰的形成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环境为基础,受意志环境感染。政治属性、政治观点、政治意志的变动性、复杂性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环境的变动性和复杂性相互关联。健康、积极、民主、科学的环境条件为政治人的形成提供可能。自主、自决、自律、自控的意志活动环境使得处于环境中的个体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情感,在同样具有道德精神的目的性意志活动环境中,人们的道德感获得提升。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是受教育者获得理想信仰、政治意志和道德精神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意志环境中,明确的教育目标,鲜明的价值取向,可靠的情感保证,清晰的理性思维,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实践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形成坚定意志,改造环境,推动历史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环境、情感环境和意志环境可谓层层递进,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图1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活动环境金字塔

  

  位于塔底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环境,在认知环境中,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各种信息,形成各种认识,它是个体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环境。情感环境是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较高层级。人们在情绪、情感的感染、熏陶中,对认知环境中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在内心获得情感共鸣,形成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心和勇气。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环境是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最高层级。在此环境中,意志将进一步以理智为前提,价值目标的树立使得人们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坚定信念。在导向性思想观念的引领中,产生理想,并在主观上乐于为之奋斗。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活动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优秀素质的形成意义深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活动环境

  

  如果说,意识活动环境中,主体通过实践,进行认知、表达情感、建立意志于“无形”,那么,行为活动则是按照实践主体的思想、观念、信仰、理想等观念的东西来发展和完善自身于“有形”。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意识外化为行为活动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外在客观条件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环境由人的活动所创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引起个人、他人、社会的关系变化。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环境是人们基于价值判断而进行行为选择的结果,是人们的交往性实践活动的体现。因此,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化为行为时,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即个体的价值选择环境和交往环境。

  1.个体的价值选择环境

  就某种意义来说,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环境。经济、政治、文化要素所构成的环境表明了社会生活中群体拥护的价值体系和共同价值观。身处当前复杂多样的价值环境之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环境条件中“现实的个人”,并且每天都要作出各种价值选择。而选择本身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意志,在与环境、他人、社会的相互作用中,秉承一定的原则和目的,在多个可能性和多种抉择中进行的自觉、自主行为。主体可以依据自身的价值判断进行各种选择,而这些选择活动一旦体现或作用于环境,则会对现有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形成新的环境。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总是按照教育对象的需要来构造环境,于是,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必然能在价值环境中获得体现。但这种满足并非是全部的满足,而是伴随着一定的选择性,伴随着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价值判断,在不断的选择行为中,教育目的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以价值判断采取活动的行为环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价值链条。受教育者在价值环境中,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实践,其行为的依据除事件本身外,更多依据的是个体原有的思想观念。

  个体的价值选择环境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环境即社会大环境,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核心价值观以及由价值观所构成的价值体系。目前,社会环境中多元、复杂的价值选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选择的行为受到干扰,各种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交织,其中不乏消极、落后的因素存在,使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利用和受教育者对环境的适应发生困难。微观环境是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精心选择和创造的环境。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且精心设计、重组和改造的行为活动环境。因而,价值选择环境的真正意义在于受教育者,即受教育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行动。所以,价值选择环境需要充分实现“主体间性”。[7](P235)

  2.个体的交往环境

  交往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纬度。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交往的丰富内涵。他们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民族内部的交往和外部的交往”、“世界交往”等多个命题。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交往不仅包括个体与群体,也包括群体与社会,甚至包括区域和民族。但无论何种形式的交往,都是以个体的行为活动为前提。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以及地缘、业缘、血缘等交往形式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决定、作用于个人。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交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不直接产生影响的交往,以一般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为表现形式。一种则已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另一种则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为一种交往活动,将交往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8]事实上,交往本身是一种行为活动,当这种行为活动与周围的客观条件相互作用时就形成了一定的交往环境。因此,交往环境可以分为既定的和生成性两种。既定的是通过交往建立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关联不大的各种社会关系。而生成性交往环境是个体通过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立起来的行为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在外化了的交往性行为环境中,人们或被立竿见影、或被潜移默化地被影响和改造。健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们营造出一个健康、有序的交往环境,而消极、无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的是一个或颓废、或偏激,且不利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交往环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运用何种理念、何种方法、何种手段去开展是交往环境良莠的关键。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价值选择和交往行为环境之中,并在各自思想观念的指引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环境中从事着生产、学习活动。价值选择的行为环境与交往环境虽然各自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价值选择活动伴随在交往活动始终,并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交往活动产生影响。同时,在不断的交往活动中,在环境的影响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会不断地进行各种价值选择,此种行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会形成新的交往环境,影响并改造环境中的人。

  总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P9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无论其分类如何多样,无论其处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还是系统外,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都要面对和处理人们思想观念所指向的意识活动环境和思想外化的行为活动环境。以此为视角,使得以往学者所重视的环境的客观性、有限性与被忽视的环境的情感性、发展性均可获得彰显。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思想 政治 环境 关于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