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民主制度论文 >> 参政党组织建设三题论文

参政党组织建设三题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9-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有了开拓性的进展。但是,同参政党肩负 的历史使命、同新世纪人民的希冀和要求相比较,这种进展就显得十分不够。尤其是在 过去的5年里,当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时,作为与执政党相协调、相匹配 的参政党建设就相形见绌了。显然,十六大之后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十分紧 迫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写好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这篇大文章是统一战线理论工作者责 无旁贷的任务。
  一、关于“三个为主”与“三个打破”
  “三个为主”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方针,是指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要以协商确定 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这一方针从1983年 起,经过6年的实践,于1989年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坚持第一个为主,有利于保持民主党派政治上的优势和历史上形成的特点,有利于保 持与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密切关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了解社情民意,把各界人士的 真知灼见反映上来。
  坚持第二个为主,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更 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坚持第三个为主,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群体水平,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主要由这些代表性人士的自身素质所决定。
  “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方针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并为历史所确认。
  诚然,从1989年至今13年过去了。新世纪统一战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社会结构 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6种人;二是民主党派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成 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其职业、岗位、身份发生了变化,有的具有身份多 重性;三是民主党派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已经由新一代替代老一代而成为党派成员的主 体;四是民主党派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1982年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的主要职能的话,那么到1994年,主要职能就发展成为“政治协商、民主监 督、参政议政”。用李瑞环的话说,参政议政是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确认了“三个代表”思想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两个理论创 新的最新成果。前者最为珍贵的理论品质就是:不丢老祖宗,又在说新话。后者则是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在新情况、新条件下,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当共产党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时,作为与执 政党相匹配的参政党,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反映社情民意,提高 参政议政水平。于是在贯彻十六大精神时,就要逐步修改以“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方 针。概而言之,就是“三个打破”:一是打破按分工范围和对象发展成员的界限。这主 要是因为原来商定的分工范围和对象已与新世纪的客观实际相差甚大,如民革、致公、 台盟等,特别是民革,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绝大多数已进入耄耋之 年,有一定渊源关系的人士也逐渐减少,在有限的范围内难以发展高层次有影响的新成 员。于是就有了要求跨界别发展成员的呼声,要求跨界别比例高于30%,这样,既能保 持这些参政党的特色和代表性,又不致使组织发展陷于困境。二是打破发展成员的年龄 限制这一界限,要求多发展一些年轻的党外代表人士(指30岁左右)。这样做,可以避免 后继乏人、“临渴掘井”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党派成员、选拔后备干部,有利于执政党 与参政党合作共事。三是打破除民建外,其他民主党派不能发展私营企业人士的界限。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主党派不是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政党,不是反对党、在野党,而是 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参政党。在新的社会阶层6种人中发展 民主党派成员,可以帮助共产党扩大群众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鉴于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民主党派成员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响应十六 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呼唤,对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分工范围和对象作适当的 调整,确实已提到议事日程。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新的政策。
  二、关于参政党领导班子的建设与旗帜人物的培养选拔
  十六大提出“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作为与执政党相匹配的参政党领导班子建设与旗帜 人物的培养选拔就显得相当重要和紧迫。
  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十六大提出了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 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 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事实上,人事制度改革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一部分,已经在党派换届中得到运用,这 就是目前省级以上领导班子的结构普遍比较好的原因所在。这些新班子成员信息多、见 识广、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与国内外有广泛的联系、有较强的责任心。
  诚然,与中共领导班子成员不同,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中不少是从基层提到直辖市( 省)级领导岗位的,非专职副主委大多数还在基层,领导工作的经验和知识与具体工作 尚有一段距离。由于不能脱产,客观上他们在过去和当前都不能广泛地联系会员群众。 对于这部分班子成员的情况,作为成员本身,作为班子领导,作为同级中共统战部的领 导要有清醒的认识,以使之尽快处理好本职与党派工作的关系,既要在本职工作中有所 建树,又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并做好民主党派工作。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参政 党组织 建设三题
最新民主制度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关于农村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现实形态和优
毛姆短篇小说《雨》中的殖民主义批判思想
美国谋求单极全球格局的新殖民主义思潮
从美国大选看美式民主的虚伪性
论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的路径系统
影响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阻力因素分析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浅析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理论及实现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实现公平正义所做的
热门民主制度论文
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
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
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
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其政治
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基层、基层民主制度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代
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
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
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
让法治和自由在中国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