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文章的确立与文体的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二论文

文章的确立与文体的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二

作者:郭英德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7
一、赋予“文学”含义的“文章”   大要言之,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不外三途:一是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二是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三是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本文拟探讨中国古代文章体系内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在先秦与西汉前期,“文学”一词多有“文章博学”的含义;以之代指文献典籍,则往往兼容经传、子史、诗赋等文字写作,与现代所谓“文学”的含义相去甚远。反而是“文章”一词,因其原为色彩错杂、花纹斑斓的意思,便被人借以用来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①]。 到了西汉中后期,尤其是东汉前期,当人们以“文章”与“儒学”、“儒雅”或“儒术”相对称时,“文章”一词就赋予了接近于现代所谓“文学”的含义,确立了独立的意义。如班彪(3-54)曾上言曰: 及至中宗,亦令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莫不崇简其人,就成德器。[②] 班固(32-92)也记载道: 汉之得人,於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③] 按,中宗即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前74-前49在位),其时是否已将文章与儒学别为二科,暂置不论。但是从上述两条资料可以看出,最晚在班彪、班固生活的年代,即东汉前期,人们已常常明确地将“文章”与“儒学”(或“儒雅”、“儒术”)相对称,这正是范晔(398-445)《后汉书》区分《文苑传》与《儒林传》的历史依据。东汉前期“文章”已经独立于“儒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一个巨大的飞跃,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文化分类与文类分辨意识[④]。 但是,东汉前期人们所说的“文章”,往往仍然涵括各种文采斐然的文字写作,其内涵与外延仍与今人所说的“文学”有所差异。如《汉书》本传称扬雄(前53-18): 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司马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⑤] 班固认为,扬雄希望“成名于后世”的“文章”,既包括《太玄》、《法言》、《训纂》等经、子、史学术著作,也包括《州箴》、《反离骚》、《广骚》、《甘泉赋》、《羽猎赋》等文学作品。 而仅指后一意义的“文章”,亦即狭义的“文章”,东汉人习称为“文辞”[⑥]。如《汉书·地理志下》记蜀地风俗,云: 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⑦] 这里所谓“文辞”与“文章”上下互称,皆指经、史、子著述之外的诗赋等文学作品,含有更为纯粹的“文学”意义[⑧]。 上承东汉遗习,下染刘宋时风,范晔在《后汉书·文苑传》中,往往用狭义的“文章”一词,概指传主诗、赋、铭等文体的作品。如云:“(王隆)能文章,所著诗、赋、铭、书凡二十六篇。”[⑨]“(李尤)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即司马相如)、扬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⑩] 绾结而言,汉人所谓“文章”盖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文章”略近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但即使是狭义的“文章”,其中所包含的文体也仍然相当庞杂。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正是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章体系之内生成的。 二、《诗赋略》与文体分类   中国古代在狭义的文章体系内对各种文体进行分类,肇始于西汉末年刘歆(?-23)的目录学著作《七略》。在《七略》中,《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相并列,著录的是狭义的“文章”中最纯粹的文学作品——诗与赋。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将所收著作分为五类,即: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荀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在这里,既有赋与诗两种文体的区别[11],又有赋体中四种类型作品的类分。这种两级分类的文体分类方法,不仅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基本的操作范型,也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由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引录《七略》时,在每类之后删除小序,我们已无法确知刘向父子将赋体分为四种类型的依据。但是依据赋体四种类型所著录的作品加以推测,赋分四体应有其内在的形态依据。例如姚振宗说: 按诗赋略,旧目凡五,一、二、三皆曰赋,盖以体分,四曰杂赋,五曰歌诗。其中颇有类乎总集,亦有似乎别集。[12] 他认为,四赋的分类乃以文体的体制特征为标准,如屈原赋类“大抵皆楚骚之体”,陆贾赋类“大抵不尽为骚体”,荀卿赋类“大抵皆赋之纤小者”,杂赋类“大抵尤其纤小者”[13]。刘师培(1884-1919)则主要从文体的表现方式着眼,说: 班《志》叙诗赋为五种,赋析四类。区析之故,班无明文,校雠之家,亦鲜讨论。今观“主客赋”十二家,皆为总集,萃众作为一编,故姓氏未标。馀均别集。其区为三类者,盖屈平以下二十家,均缘情托兴之作也,体兼比兴,情为里而物为表;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均骋辞之作也,聚事徵材,旨诡而调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均指物类情之作也,侔色揣声,品物毕图,舍文而从质。此古赋区别之大略也。[14] 与之相类,章炳麟(1869-1936)也从表现方式着眼,对杂赋以外的三类赋的特征做了更为简要的归纳,说: 《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曰屈原赋,二曰陆贾赋,三曰孙卿赋,四曰杂赋。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15] 要之,《诗赋略》无论诗赋分体,还是赋分四类,都是以文体自身的形态特征作为分类标准的。虽然上述诸说皆为推测之论,但是无论《诗赋略》文体分类的义例如何,它毕竟是第一次在狭义的文章体系内对不同文体进行直接的分类。在这一意义上,《诗赋略》堪称中国古代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的发端,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中具有首创意义。 三、文章体系内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狭义的文章体系内类分与辨析文体,已经逐渐蔚为时代风气,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论著。如曹丕(187-226)《典论·论文》、陆机(261-303)《文赋》、虞挚《文章流别论》、李充(生卒年不详,约307-337在世)《翰林论》、任昉(460-508)《文章始》(一名《文章缘起》)、刘勰(466?-539?)《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颜之推(531-590后)《颜氏家训·文章》等,便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根据这些论著,我们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文章体系内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从分类对象来看,“泛文学观”是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得以滋生繁衍的沃壤。 如前所述,汉人所谓“文章”或“文”盖有广、狭二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是如此,这就形成一种“泛文学观”(或称“杂文学观”)。人们普遍认为,文学并非单纯的抒情、辞藻、音韵、修辞之学,而是一种源自宇宙之初,体现自然之道,旁及天地万物,使天人相互沟通,使人伦达臻至善的精神文化现象: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16]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17]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人)惟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18] 逮乎伏犠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19] 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正是由无所不包的“人文”、“文籍”切入,具体化为赋、骚、诗等文体的分类。 正因为“文”或“文章”广之足以容纳所有的文字写作的文本,狭之也可包含所有文学写作的文本,因此,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就必然要求构建一个弹性的框架,可广可狭,可伸可缩,以容纳历代不断滋生繁衍的文体。于是,同一时代的人们对文体的分类往往迥然不同,如同在南朝萧梁时期,萧统《文选》分文体为39类,刘勰《文心雕龙》分文体为34类,而任昉《文章始》(一名《文章缘起》)论及的文体竟至81类。同一部著作的文体分类也可以采取弹性的框架,如《文心雕龙》在大体上分文体为34类之外,在《杂文》、《书记》两篇中还附列了若干种纷呈杂出的“准文体”。以至于不同时代的文体分类更可以差异甚大,以历代总集的文体分类为例,如《文选》分文体为39类[20],《文苑英华》分为39类[21],《唐文粹》分为26类[22],《宋文鉴》分为60类,《元文类》分为43类,《文章辨体》分为59类[23],《明文衡》分为41类,《文体明辨》分为127类[24],《明文在》分为46类,如此等等。 第二,从分类实践来看,“因文立体”是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得以生成确立的基本路数。 与基于行为方式或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不同,文章体系内文体分类的生成更多地求助于文章自身的形态及其功能。易言之,在文章体系内,文章自身的形态及其功能成为文体分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所谓“因文立体”,指的就是在文章体系内进行文体分类的具体操作实践中,不是先设定文类的逻辑体系,然后对单篇文章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归类;而是相反,先有单篇文章的创作,后有多篇文章因其自身形态或功能的相似性而得以合并归类,并为之确立“类名”。 在中国古代,“因文立体”地辨别区分文体类型,大致有两种略有差异的生成方式。一种是古已有之的文体,后人仿其意而变其辞,乃至辞意皆变,从而生成某种文体类型。例如挚虞论颂体的生成,云: 昔班固为《安丰戴侯颂》,史岑为《出师颂》、《和熹邓后颂》,与《鲁颂》体意相类,而文辞之异,古今之变也。扬雄《赵充国颂》,颂而似雅。傅毅《显宗颂》,文与《周颂》相似,而杂以风雅之意。若马融《广成》、《上林》之属,纯为今赋之体,而谓之颂,失之远矣。[25]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章 文体 分类 古代文体分类
最新古代文学论文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点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研究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
试论基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精神
欧阳修颍州时期文学创作及其影响
元曲之北曲文体研究浅论
论《逍遥游》的“小大”之辩
关于元代覆实司的几个问题
热门古代文学论文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西游记》的流氓无赖意识
秦观词的感伤意境
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
陶渊明与鸟
贾宝玉――阶级与社会性别角色的双重叛逆者
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三言”中女性的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