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牛传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2-09-23
  摘要:社会发展对千百万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现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探索未来发展之路。高职教育改革要慎重思考、精心谋划:改革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尊重教育规律;改革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要形成高职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问题;对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形式上并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部分高职院校一定程度上仍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中专学校的“膨胀面包”。高校扩招使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得到较大发展,很多高职院校成为万人甚至几万人大学,随之而来的是在处理规模建设与发展模式上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致使高职教学教学教育质量相对下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达到市场预期要求。因此,如何在稳定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就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需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1。在办学规模与内涵建设关系方面。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下,特别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竞争逐年加剧,很多学校把工作重心由以前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转移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或者说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同等地位,都成为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重心,如教学楼、宿舍楼、图书管等各种场馆的建设等。招生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决定学校的经济效益,而内涵建设决定学校的办学质量,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量与质的辩证关系上怎么才能准确把握住“度”,达到二者兼得之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在服务地方经济与学校现有资源协调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基础。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势必频率加快、幅度增大,原有的学校资源须重新整合。尤其是近几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很多高职院校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都对学校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整合,但其结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资源的重新整合都会对现有体制和人的利益进行冲击,相应地就会有各种抵制和消极的因素出现。这就会给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等改革的核心环节带来困难,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势必受到阻碍,最终影响到高职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3。在课程改革方面。课程改革应该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才能形成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加强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体现出一所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被简单地理解为对以前系统课程的大量简化,简单地突出学生实习实训内容。“为精品而精品”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
  
  4。在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成功办学经验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外发展了上百年,有很多成功的办学经验,如美国的“工学结合”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国内一些高职院校也都形成了目前被认为很成功的、有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但是,在学习、借鉴时,哪才是适合自己的,该借鉴些什么,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于对其成功要素的准确把握上,结合我国现在所处的高职教育环境,真正引入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科学要素,从而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解决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载体,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打破现有的学科性体系,形成完备的实践性专业课程体系,融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操作性,更要体现出职业性。笔者接触到的很多课程设计甚至是精品课程,与其实施效果相对应而言在某些方面都感觉有些欠缺,对专业理论的基础性重视不够,也没有体现出教学的系统性和应对技术设备更新、职业岗位变动的知识准备。一是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二是在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漏洞,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然是高职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学校都应该把“高素质、双师型”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抓课程建设先从师资队伍抓起,使每位教师不但能准确把握住高职教育的“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全面发展”的课程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把人文教育、专业理论、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教育,用未来的知识为明天培养人才,还要具有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的意识和能力,为学校增添校企合作的砝码。为了匹配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训练等要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笔者认为课程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特征,容“教、学、做”于一体;三是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四是加强教材建设;五是切实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六是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脱离了以上六点,课程建设就只能是空谈。
  
  2。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基础。高职教育走区域性发展道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首先应考虑自己的区位优势,依托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加强专业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不能一味地依赖地方,要有发展预见性,理性地优化专业结构,以打造专业群,突出特色专业并通过重点专业建设来提升整体力量,增加学校发展稳定性。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依托地方经济,接轨新兴行业,着眼传统市场,以此设置专业并重点发展。高职教育只有立足于当地经济基础,并进行重点专业建设才有生命力。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就业教育,其以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出现,就注定了它必须与当地经济建设融为一体。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性质又只能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中才更灵活准确。
  
  设置当地经济建设急需的、有特色的专业群是确保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关键。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所服务区域的微观经济环境,掌握地方经济特点,紧扣地方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二要瞄准那些掌握关键技术的高技能岗位;三要在专业建设上做出自己品牌和特色。一所学校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的所有领域是不现实的,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点在某一个领域重点建设一个或几个专业群,切实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并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做出迅速调整。
  
  3。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指出,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在尝试实施,但就其总体效果和对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而言,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专业需要角度讲,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要在学校里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进行基础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拓宽教育空间。学校要成为社会的学校,开放校园、引入企业文化精神和借鉴企业管理是必要的,互利互惠、借用企业环境教学、实习是必须的,但要找好切入点,把握准“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如果企业没有积极性,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工学交替、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能否真正落实,能否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能否建立一种责任和利益共享的机制。
  
  4。高职教育改革还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关键。如果说加强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是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型人才的基础,那么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就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型人才的前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专职辅导员应该在院系党组织领导下侧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兼职辅导员应该侧重于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
  
  总之,高职教育改革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遵循了教育规律,抓住了改革的核心,并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高素质、高技能”两者之间的定位关系,走特色兴校之路,才能顺利进行,不断深入,并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2] 盖宇仙。以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之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
  
  [3] 洪贞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0-07-04)[2012-06-05]。
  
  http://jw。sjzmc。cn/Article/news_view。asp?newsid=859。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职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