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非诚勿扰》节目热播原因的分析论文

《非诚勿扰》节目热播原因的分析

作者:黄艳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01-09

在江苏卫视 2013 年跨年演唱会上,主持人孟非宣布,《非诚勿扰》节目在 2012 年全国卫视所有栏目中获得收视率第一。一个地方台的相亲交友节目何以能在全国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久播不衰,连续创下收视率冠军,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华人的眼球,其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与思考。

一、剩男剩女现象使相亲交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本应忙着谈婚论嫁的都市男女却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生存的压力在不断挤占他们私人空间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眼界历练得越来越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被剩或主动要剩的男女逐渐增多。“剩男剩女”已不再是新鲜的网络词汇,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近几年来,各大媒体组织相亲会,年迈的父母替子女相亲的事例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从 2010 年起,沉寂了几年的相亲交友类节目在重新定位包装后,适应时代需要卷土重来。一方面,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 一方面,给关注此问题的适婚男女的父母亲友们一个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的渠道。同时,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以电视节目这种更直接更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节目内容展示了广阔真实的社会生活。

首先,每期男女嘉宾的遴选实行差异化策略: 年龄跨度从 20 岁到 40 岁不等,地域跨度从大陆到台港澳甚至到国外,职业从私营业主、外企职员到科学家、艺术家乃至政府官员,嘉宾个性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多样化、差异性在节目中相遇时就形成了多种思想的激荡,不同婚恋观的碰撞,多样社会文化的彰显,形成节目的一个亮点。差异化也拓宽了受众群体,不仅是适龄男女,其他年龄段的观众也希望从节目当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看到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人生道路、人生选择。

其次,台上的男女嘉宾以 80 后为主,他们率真的个性、犀利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人的爱情诉求,展示了广阔、真实的社会生活。《非诚勿扰》节目从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不包办爱情”,它并不是以成功配对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节目平台能展示当代人的爱情诉求,通过人们面对婚姻问题的真实反应,来展现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从身高是不是爱情的障碍、结婚之后是不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到谈过几次恋爱才算正常、要不要孩子要几个孩子,如何对待异地恋、如何对待孩子教育,甚至如何对待拼命工作与享受生活、慈善问题等等,种种争论,或宏大,或琐碎,涉及到了恋爱婚姻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型期的中国众声喧哗,传统与现代、主流与个性、梦想与现实、世俗人情中根深蒂固的物质主义,以及单纯的道德理想中始终存在的打破世俗偏见的冲动,都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找到了可以共鸣的内容。”①。

三、节目风格符合当前娱乐化的社会心态。

“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他们一方面是衣食无忧但业余生活比较匮乏的一类人,另一方面是那些工作和精神压力较大,渴望寻求释放积虑的一类人。于是他们选择观看那些让他们放松心情的电视节目,使现在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②46 岁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汤女士这样解释她和身为北京某名牌高校教授的老公每周末追看《非诚勿扰》的原因,“没有必要认真,就当作娱乐节目看一看笑一笑也挺好。”《非诚勿扰》在交友节目中融入时尚、娱乐、情感因素增加看点。现场的 24 位女嘉宾,无论是身材容貌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才艺展示,展现了良好的气质,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24 个女生对 1 个男生,这种极度不平衡的设计导致出现争抢或者共同抛弃男嘉宾的戏剧性效果。加之节目中女嘉宾通过亮灯灭灯表达自己对男嘉宾的看法,2012 年新增加的爆灯等环节,更使节目悬念、冲突不断,充满了喜剧效果。男女嘉宾之间的唇枪舌战,针锋相对的“口角之争”; 主持人的幽默风趣,或尖锐或诙谐令节目笑料不断、劲爆好看。麻辣的嘉宾、麻辣的主持、麻辣的语录、麻辣的话题,使得节目剧情跌宕、高潮迭起,让观众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获得放松愉悦,欲罢不能。

四、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是节目成功的点睛之笔。

好的主持人,会为节目增光添彩,增加人气。由孟非、乐嘉和黄菡组成的铁三角形成了该节目的特色,是节目的灵魂。三位主持人成熟、睿智,对节目有着很好的掌控,各自角色分明且搭配得当,缺一不可,是节目的一大看点。

孟非赋予了节目理性、沉稳的气质和幽默风趣的风格,广受观众欢迎。干净利落的主持中不忘适时地调侃和搞笑,“对于《非诚勿扰》这桌麻辣火锅,孟非可以做到一边利索地给火锅加上料,一边又不紧不慢地调节着火候。他颇具特色的反讽,部分话题的升华,幽默风趣的语言都为节目增色不少,尤其是他对部分话题的煽风点火的同时又能回归主线,倡导出主流的价值文化,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卓越的控场能力着实令人佩服。”③。

嘉宾主持乐嘉和黄菡对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问题的补充和互动也成为该节目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乐嘉聪明睿智,言词犀利,敢爱敢恨,锋芒毕露,个性鲜明。作为心理分析师,乐嘉看问题往往与众不同,不人云亦云,见解独特,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愿问的事,他敢问,给节目增添了深度,帮嘉宾抛开了世俗的表象,挖掘内心最真实的东西,许多看似毫不留情的批评与挖苦,其实是颇具营养的建议和提点。除了男女嘉宾之间的对垒,孟非和乐嘉之间的调侃与碰撞也构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黄菡作为女嘉宾主持,高雅知性,温和善良,以女性的温柔和学者的睿智为节目带来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既能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恋爱婚姻家庭中的诸多问题,又能以学者的理性和深刻来分析现象背后的哲理,同时,用温和的女性形象淡化了节目中的火药味,在两个伶牙俐齿的男人中把握着谈话的节奏感和平衡。黄菡的点评含蓄、委婉、留有余地,和乐嘉的尖锐犀利形成了互补,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五、节目编排的快节奏与冲突性。

《非诚勿扰》的节目编排节奏相当快,而且善用多种冲突,自始至终充满了悬念,不断有新的看点和话题出现,激发了观众们的好奇心和共鸣感。与传统相亲节目中男女嘉宾各若干人历经几轮环节的相知相识,最后集体揭晓答案的方式不同,《非诚勿扰》采用的是英国同类型节目《Take me out》的一个男嘉宾对多个女嘉宾的模式,这一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

和“爱之终决选”。每一个环节只有大概 5 分钟左右,一位男嘉宾从上场到退场基本维持在 15 分钟左右,节目的节奏快,不拖沓。一名男嘉宾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同时面对 24 位不同年龄、容貌、学历、家境、职业的女生,在“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的过程中,迥异的婚恋观在舞台上激烈交锋。就像粉丝们评价的那样:“情节”设置就像情景剧,两三分钟一个小高潮,七八分钟一个大高潮,完全遵循了电视剧的规律,很戏剧化。

节目在每位男嘉宾出场时设置了选择心动女生的环节,这就使得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猜测和悬念感; 2012 年改版后又增加了女嘉宾“爆灯”环节,增强了女嘉宾的主动性; 增加了“飘柔爱转角”为牵手不成功的男生再提供一次机会,使节目更加具有戏剧性。同时,节目过程中将现场互动与视频、音频、图片、采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活泼的形式,声音与画面的不断转换极大地缓解了观众的疲劳,应景的音乐更是激起了嘉宾与电视观众的心理共鸣。总之,整个节目的编排符合了现代人快节奏、时尚、有冲突性的要求。

六、节目的话题性与网络等新媒体的参与。

不可否认,《非诚勿扰》的爆红跟节目自身具有制造话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非诚勿扰其实是一个社会论坛,会随时植入一些有意思的社会话题,期期如此,引人回味。而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为节目话题的延伸提供了讨论、发酵的平台,也加快了节目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对提高收视率功不可没。

节目中男女嘉宾的言谈举止大多有着很强的个性,从开始的“富二代”刘云超、“宝马女”马诺,“拜金女”朱真芳,到近期的西游女吴铮真、熟女女神刘佳妮、副乡长戴彬等等,凭借自身的个性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引起了广泛讨论。在男女嘉宾的交流过程中,双方也经常是口无遮拦,尖锐的话语经常出现,造成了场上的冲突不断,话题连连。“它不满足于温情斯文的相亲交友,甚至没打算促成任何一对男女,连装出这种态度都不肯,它要的是鲜明的话题性、凶狠的两性搏杀,以容纳那些困扰着人们的现实问题,金钱、房价、家庭关系、大男大女。”④和曾经的选秀明星们一样,在《非诚勿扰》的贴吧里,几乎每个嘉宾都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他们热切地讨论每个人的去留,然后旗帜鲜明地把节目中的话题延展开去。一个粉丝这样留言: “这个节目的走红,反映出很多人心里缺乏一些东西。越是缺乏的时候,人们就越渴望去获取。正是因为对自身的迷茫,所以才想通过《非诚勿扰》节目里男女嘉宾的对话,更多地了解别人的态度。”网络等新媒体的参与大大推动了节目的快速走红,收视率的一路飙升。

总之,《非诚勿扰》节目的成功开创了中国婚恋交友节目的新天地,让婚恋节目走出了狭窄的诉求,具有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厚重的现实意义,也为电视观众提供了一场雅俗共赏的精神大餐,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研究的文化现象。

论文搜索
关键字:非诚勿扰 节目 热播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