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解困途径论文

高校“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解困途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01

高校“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解困途径

  [作者简介]王运花(1971- ),女,山西朔州人,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学管理;李海明(1971- ),男,山西临县人,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下水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天津 30045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优势视角下高校‘三困生’帮扶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HE4016)、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环境科学品牌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课题编号:C04-08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77-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班级都会客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高校“学困生”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学困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高校大量“学困生”的存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和建设和谐校园带来新的挑战。“学困生”问题在高校中已日益成为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正确认识“学困生”现象,科学分析其成因,寻求适当的解困途径,使“学困生”能够身心健康成长,是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不定期访谈和座谈、跟踪等方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学困生”进行访谈,通过对年级辅导员、班导师、代课教师的调查,分析“学困生”形成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细致梳理和甄别“学困生”的内涵,结合调查结果对“学困生”解困途径进行研究,为高校“学困生”的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

  本文调查分别从个人基本信息、在校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状态四个方面设计“学困生”问卷。对大二、大三、大四五个专业各随机发放调查表30份,实发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41份,其中男生215名,女生226名,参与调查的生源有167名来自中东部发达地区,274名来自农村、西北部地区、海南少数民族以及贫困山区。

  二、“学困生”的界定与基本情况

  本文所研究的“学困生”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学习效率低,未能达到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的成绩差的学生;是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调查问卷统计中,把每学期不及格门次3门及以上都归入“学困生”范畴,441份调查问卷共涉及139人。不同学年不及格课程门数和类别统计结果表明,三个年级不及格门数在1门、1~3门、3门以上的分别为15.87%、10.88%、4.76%。不及格科目集中在公共基础课,占27.89%,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以及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也存在不及格现象。不及格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的90人,占不及格人数的64.75%;专业基础课的28人,占20.14%;专业课的10人,占7.19%;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11人,占7.91%。不及格门数较多地出现在第一、第二学年。

  三、“学困生”形成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剖析

  1.“学困生”本身的原因。第一,基础差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入学成绩最差的课程因人而异。物理英语最差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为25.85%;其次是语文19.05%、数学16.78%、化学12.24%和其他科目8.39%。这主要是由于地区教育差异基础差造成的,“学困生”中来自农村和西北部及海南少数民族的生源较多,基础普遍较差。第二,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升学指令的要求下,中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应试教育”模式,一些学生习惯了依靠“课前要预习、课上听例题、课后做练习”的方式掌握知识点。然而,大学里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有些同学因为习惯“给予式”的传教方式,不能很快适应和提升自我学习效率;再加上远离父母,要一个人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有81.41%的同学承认自己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18.59%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主要表现在学习跟不上占17.5%,生活不习惯、焦虑占35%,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占13.75%,不熟悉大学的教学规律占18.75%,到了大学感觉“事事不如人”、有失落感占30%。部分学生填报志愿时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了解,随着逐渐了解,可能低于期望值,导致心里失落,不满意所学专业,对学习失去兴趣。统计结果表明,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选专业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占66.19%,一般了解的占28.06%。第三,不认真学习是导致大量“学困生”出现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学业不达标受到学籍处理的占3.17%,主要原因是自己放松,努力不够,缺乏自控,占50%。偶尔迟到和在课上偶尔睡觉的比例最高,为59%~64%;经常性迟到、旷课乃至课堂上睡觉的比例为6.35%,只有少数学生从未出现过以上情况。7.7%的学生在上课经常玩手机。一些来自偏远地区、农村或者高考前迫于学习压力接触电脑少的同学,进入大学,受宽松学习生活环境和其他电脑水平高的同学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接触电脑,一些同学自控力差,沉迷于网络,近年来因学籍处理退学的学生都是因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每天课余时间上网在1~3个小时的人群为78%。   2.外部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一是家庭贫困和遭遇变故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有少数同学,因家里突发变故,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学业难以完成,最终导致退学结果。也有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感,规避与人交往,在读期间出去打工,影响正常的学业。二是教师讲课水平和考题偏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有9.07%的同学认为教师讲课水平差或题偏难。这部分同学,平时上课就有抵触情绪,宁愿自学也不愿听教师讲课,所以课堂吸收率低,重点难点掌握不到位,考试不过归咎于教师出题偏难。从教师存档试卷分析来看,不及格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综合分析能力,融会贯通不够,总体运用能力欠缺,依靠死记硬背的居多,对专业知识的核心点掌握不好。

  四、“学困生”解困途径

  1.“学困生”的自我解困。“学困生”应了解自己的弱项,积极主动与教师沟通,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听课效率低的同学,课上要认真听讲,课后复习,考前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才能牢固掌握;不会灵活应用知识的同学,要多与教师交流,把握课程的体系,尽可能多地掌握基本概念、核心知识点,多与教师互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教学在“学困生”解困中的有效推进作用。第一,组织和改革课堂教学。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回归课堂。教师要根据生源的基础和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校多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以老带新、优秀主讲教师观摩课、公开课等相关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对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教师也认为“学困生”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够,对专业学习没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方法也需改进。第二,探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性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点,课堂上应将教师的科研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或案例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对前期相关课程进行拓展,增强灵活运用的能力;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教学方式,对容易出错的地方,注重推导,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辅导答疑,可以采用面谈、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第三,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对于一些需要记忆公式的计算题,可尝试允许学生做纸抄,考试时带入考场。一些专业课的考试,采用平时小考,最后交论文的形式,让学生融会贯通,增加综合分析的能力,学会对知识的总结。对于需要掌握的细节问题,平时多提醒,课堂讲效率。一些基础性课,按照平时的作业、小论文、实验操作来增加平时成绩,注重过程,平时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极大缓解学生考试的压力,提高其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3.建立“传、帮、带”的学习帮困体系。一是建立“学困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联结,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系统,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其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我脱困的能力;要积极调动家庭因素,协调一切社会资源,为其自我实现创造环境和条件。二是教师、优秀学生帮扶结对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教师、优秀学生与之结对子,多角度、多方位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开展帮扶活动,特别是难度大的基础课,学校应组织开设辅导或培训,提高通过的比例,缓解学生的压力,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学困生”争取更多的学习补救机会。三是优秀学长、优秀教师现身说法,组织新生研讨课,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学习适应指导、专业知识入门等。发挥好高年级优秀学长的传、帮、带,做好引导。四是做好专业的介绍,教学规律的讲解。新生入学时各专业的首要任务是做好专业介绍、大学教学规律的讲解、学籍管理规定的讲座,让新生对自己所选专业有清晰的认识,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知识,规划好四年的学习生涯。

  4.构建“学困生”预警机制和支持系统。一是根据每学期末的成绩和课程的难易、学分的高低,第一时间由辅导员、班导师告知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提醒并督促其假期做好复习。发现两门以上不及格的同学,在班级、寝室需要安排同学之间的学业帮扶,以优带差,加强督促和监督;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二是做好学籍管理规定的讲座,随着学生对大学认知的不断深入,需要定期强化一些环节,起到提醒、警示、贯彻的作用;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学业困难,必须重视。三是高校加强心理健康中心的功能,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激励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团体性主题活动,帮助“学困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教师、学生工作者、教学管理人员也应创新工作思路,多角度为学生考虑,用优势视角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多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学会和新时代的学生良好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齐心协力提升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将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做好,从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高校“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解困途径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学困生 产生 原因 途径 高校 解困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校电子新闻档案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有效结合路径研究
浅析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