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论文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23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红色资源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况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瑕疵。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

  首先,理想信念向物质化发展。大学生对大学和自身缺乏科学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网络媒体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趋于现实,追求物质享受,囿于世俗攀比,奢侈消费观念严重,产生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内心无从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理想信念向虚拟化发展,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找不到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迷茫,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努力的内在动力,甚至造成个体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其次,社会上个别贪腐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导致部分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

  1.2 大学生价值观不够完善,人格容易发生偏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贪图享乐,动摇了为国为民的宏伟抱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的成功与奋斗,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人生目标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1.3 大学生荣辱观不够强烈,缺乏集体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对传统的荣辱观念、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传统美德以“不能太死板”来解读,只求最终结果,而不忽视事情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部分学生对校规校纪视而不见,学习风气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出现考试作弊,上课迟到、早退等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誉观养成,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

  2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2.1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红色资源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资源有了新的内容:例如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争先创新精神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2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的内容丰富,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红色资源分为三大类:物质的红色资源、信息的红色资源和精神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如遗迹、旧址、文物等;信息的红色资源,如文献、歌曲、标语、影像等;精神的红色资源,如百色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教育者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是枯燥乏味、生硬的,不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红色资源是延绵不断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物质的红色资源和信息的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红色资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使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将厚重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第一,宣传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红色资源的基本载体是“红色”基地,“红色”基地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将红色资源再现出来,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的理解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增加了对红色资源的感染力,进而对红色资源产生认同感,增强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方式,教育者在课堂教授的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比如让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红色资源的PPT教育课件,并结合生动的影片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真正体验到对祖国的浓烈挚爱之情和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宝贵精神。

  3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1 拓展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纪念馆、图片、资料、博物馆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教材。因此,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红色资源载体的功能、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教育主体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结合政治活动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亲身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岁月和荆棘坎坷,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事迹,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创新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红色资源纳入党课培训和党组织活动范畴,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特点的红色资源微视频,努力构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和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时,高校要建立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和改进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开辟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形式,不断拓展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空间。

  3.3 丰富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红色资源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汇集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高尚品德、道德情操和治党治国的方针政策,蕴含着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素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创新红色资源的育人形式,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现实发展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优良的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4 优化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红色资源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支撑。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探索和教学改革,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符合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教存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时,可以通过讲授法把红色资源的内涵讲透、讲深,准确地诠释定义、目标和意义,围绕所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学生在生动、感人的案例中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利用 推进 大学生 大学 思想 工作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