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12

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欧美及日本等国的信用档案管理也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日渐成熟,形成了在当时看来较为丰富和完善的信用理论。在我国倡导打造信用中国,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大环境下,一些高校已经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实践,建立起了大学生信用档案。廊坊市目前共有5所本土本科学校,十几所大专院校,大学城里还有很多北京学校的分校。[1]廊坊要借鉴各地、各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建设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廊坊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

  一、大学生的信用档案的内涵及特点

  大学生信用档案是指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信息记录,其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经济活动各方面。解决大学生还贷率低的问题是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初衷,因此,学生的贷款信息是必不可少且需详细记录的内容。大学生信用档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凭证性,个人信用档案是信用者在履约过程中产生的,它代表了个人的信用状况,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记录,这些原始信用记录具有一定的查考利用价值,具有凭证性[2];二是系统性,信用档案涉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的信用情况;三是动态性,信用档案要不断丰富、更新和优化信用记录;四是机密性,信用档案的一些内容会涉及到学生个人的隐私。

  二、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问题

  1.外部环境影响

  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不成熟,社会上信用缺失仍然普遍存在,个人信用档案建设也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在这种失信现象多发与信用档案建设停滞并存的社会信用环境下,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建立、发展与完善必然将受到极大影响。

  2.信用信息收集困难

  一方面,数据的采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取决于数据量的大小及各有关单位的合作程度,而后者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这其中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及法律法规的限制等。另一方面,按法律规定,如果要采集数据,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因为其中涉及很多属于个人隐私的内容。同时,如学生在校作弊、打架等一类敏感的违规违纪信息是否属个人隐私,是否应收集归档,该如何收集归档等问题,在目前仍难以确定;而一旦收集入档,这些信息又势必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3.学生对信用档案的态度不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廊坊市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理念,本课题组于2014年初开展了一次大学生信用档案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范围是廊坊4所高校的本科生,调查分析表明,超过90%的大学生关注信用问题,并且对大学生的信用状况持乐观态度,3/4以上的大学生支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市的大学生对于建立信用档案是欢迎的、重视的,这使得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仍有一些学生持怀疑态度,甚至有少数学生明确说“不”。认为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并不能够对学生整体的信用水平提高起到作用。

  4.信用档案建设的技术手段缺乏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技术手段。目前,我国高校的电子信息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大学生信用信息网络资源建设、信用档案建设的现代化监管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将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档案管理的研究开发还不够。

  5.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在信用档案的建立过程中,信用信息的整理收集、信用数据的传播和使用、信用奖惩机制的建立等工作,都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目前,我国在信用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依然有着明显不足,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法律体系来进行信用活动的规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社会信用的缺失,就会导致信用档案的建设工作无法可依。目前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工作刚刚起步,再加上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缺失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对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造成了严重制约。

  三、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2003年,上海近50所高校与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海市个人联合征信系统中为大学生开设了“个人信用档案”。[3]但由于起步晚,而且一直以来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廊坊市情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1.建立与完善法规制度,重视信用档案建档和利用中的法律问题,为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保护受信人的合法权益

  高校为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是以诚信为基础,体现了学生对校方的高度信任,如校方在未征得受信人同意的情况下收集超出信用档案征信范围的数据或擅自公开信用档案的信息,造成学生隐私权受到威胁甚至被侵害,学生就会感到人格受损,由此对学校产生不放心、甚至防范、敌视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信用档案建设的积极性。因此,要结合廊坊市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学生隐私权保护政策,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信用档案建设中来。

  2.合理运用当前的信息网络,推进信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生的信用数据库,对学生的诚信信息进行实时的记录与更新,使政府、高校、银行及其他相关部门都能及时地通过信息网络,全面、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诚信情况,实现大学生信用信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共享。   3.开展信用档案建设工作的宣传和诚信教育活动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信用档案建设的情况不太了解。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大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了解信用档案建设的相关知识,时刻关注个人的信用记录,约束自身行为,优化信用档案建设的社会环境。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力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了解大学生信用档案建立的目的、程序和方式方法,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信用档案的建设工作中来,增强诚信意识,强化信用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效率。

  4.可以把人事档案作为个人信用档案的载体,为每个人建立一个会伴随其一生的人事档案

  我们知道,在国内各行各业基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需要了解个人履历的相关情况时,都习惯于去查阅相关人的个人档案,因为它记录着个人从小到大以来在社会主体活动中的真实情况。如果我们把个人诚信情况也加入到人事档案的记载中,那么当别人查阅时还会更清晰地了解到个人的“德”方面的发展,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个人的经历、能力和信誉。

  5.建立专门机构,健全征信体系

  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不仅涉及学校和个人,而且涉及政府和社会组织,涉及若干个系统和行业,可以说是面广量大、错综复杂。对大学生的信用状况评价,不能仅以某一管理部门一时一事的反映或记录为依据,必须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和大学生自身活动的原始记录集中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体现信用信息的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增加大学生信用档案信息的可信度。为此,必须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专门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对各个职能部门的信用档案建设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将分散在社会上各行各业所形成的信用档案,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加以收集和整理,集中整合信用主体的所有信用信息,并以动态的方式不断地补充和更新,成为社会信用档案建设的信息中心。高校与社会信用中心应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相互交换与共享信用信息,共同建设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的大学生信用档案。

  6.加强队伍建设,为信用档案建设工作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涉及高校多个部门,且信息的录入、校核、分析等工作繁琐费时,必须整合高校各方资源,加强专门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学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信用档案建设纳入到学校日常考核管理中,建立责任人制度。选派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的人员分管此项工作,统筹协调学工、教务、招生、就业等相关部门,整合各部门的系统信息。由档案主管部门负责人员的档案业务知识培训,按档案管理规范指导他们如何建立和管理档案,形成较为严密的组织管理网络,确保信用档案信息畅通、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廊坊市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对学生起到长期监督和教育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构建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大学生信用档案属新生事物,在管理中尚存许多不足之处,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积累经验教训,建立覆盖全市的大学生信用档案统一运行体系,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生 大学 信用 对策 档案 建设
最新档案管理论文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钢铁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浅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改革方向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策略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
新时期领导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信息数据化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创新思
热门档案管理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创新服务
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如何推行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浅议电子档案的整理与保护
试论档案工作中的保密
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档案工作中的保密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谈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应